论个体认知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论个体认知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论个体认知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个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场概念导源于对宇宙间作用力的方向、密度和距离之间关系的示图法。物理学中的各种场论,实质上是从能量、动量和质量等不同角度和水平描述宇宙运动中物理实体之间相互作用基本结构的学说。通常的物理场具有四个公认的基本特征:有物质载体或承担者;各物质载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构成物质载体的运动;不同物质载体和相互作用构成不同的场。〔1〕由于这些特征, 我们借用场这个概念来考察人类活动,就可以成功地把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及活动有机地统一为一个大系统——“统一场”,即主客体及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具体历史结构。许多社会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已初步揭示了这一点,〔2〕其中尤以学习心理学的成就最为突出。

1 认知场存在的根据

学习心理学的著名学派——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勒温(K.Lewin),是场学习论的创始人。 勒温旗帜鲜明地认为社会活动中也有场存在,他有一篇文章干脆就叫《社会科学中的场论》。在勒温看来,行为反应不仅为单独某一刺激所引起,也为当时整个环境(场)所决定,而场是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的总和。其关系式为B=F(p.e),〔3〕即行为是人乘环境的函数。勒温的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心理张力系统(The psychologieal field )和生活空间(Life space),前者表明一种动力观点,后者突出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他认为,生活空间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生活空间的这三个方面无论在数量和种类上都伴随着个体的年龄增长和经验积累而扩展分化。婴儿缺乏经验,他的生活空间几乎没有分化了的功能或者只有很少的分化部分。成年人则经验丰富、生活经历复杂,他的生活空间分化成许多层次和区域。在勒温的意识里,心理场是各种力的组织形式,客体在心理场中成为趋就或躲避的目标,因而具有积极的或消极的价值。能吸引个体或满足个体需要的客体,就具有诱发力而使后者趋就之;反之,就成为躲避的目标。各种力之间的冲突或协调构成了生活空间的紧张或平静,从而造成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平衡状态。对此,勒温说:“任何一种行为都产生于各种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以及这些相互依存的事实具有一种动力场的特征,这就是场论的基本主张。”〔4〕由此出发,勒温建立起新的团体动力学的心理学说,将团体作为不可分割的分析单位,使心理学大为改观。尽管勒温只看到了人的行为的横断面,而忽视了行为发展的历史因素,但他注重情境的作用、注重学习者的意志和需求、注重个体行为的社会关系,这在西方理论界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正因此,我国的一些心理学工作者借鉴勒温的成果,于不久前讨论了场依存性的概念。〔5〕用以说明人(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发生条件和机制。这对在个体认识研究中提出认知场概念颇具启示意义。

一方面,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确实是诸多因素彼此制约、相互作用、共同生成、系统进化的结果,体现了某种“团体”性或共生性。

另一方面,在整个认识系统中促成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不仅在于各要素自身的特性,更在于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个体与外界环境或活动空间的张力关系。认识的发生、发展就是这种关系的凸现和进化,这是个体认识论关注和思考的核心。

再一方面,个体认识的运演带有随机性、偶发性,是一种随条件、因子和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带有瞬时性和涨落性特征的过程,需要一个更相应更科学的范畴来描述和概括。

最后,个体认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内部不断组合,而且与外部世界不断发生输入与输出的对流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动态连续体,彰显着个体作为社会性主体的认知资格。

为此,这里尝试提出认知场概念,借以指代人类个体认识发生发展所特有的这种状态——功能结构。相信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有利于突出个体认识的相对性质,改变认识运动的传统时空观念,突出以不同运动参照系为背景的认识的相对性,表征人与环境各种关系结构的相关性和历史性,准确地把握认识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机制;又可以突出个体认识运行与其对应的场结构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把对认识运动实体水平的考察推进到结构和功能水平的考察,为阐明个体认识能力与其相应活动结构之间协调同步发展的特征,从结构和功能方面揭示认识活动的规律和模型,提供可能的理论形式;还能够从时空连续区角度考察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突出个体认识系统结构生成、发展与时空变化的联系。这对从时空“立体”联系角度阐释个体认识系统演进的特征,无疑提供了一个恰当而生动的范畴。

所以,在个体认识中引进认知场的概念,深化了对主客体间多因素、多层次、多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结构的文化历史分析,有利于通过分析认知空间在时序中的维度变化揭示个体认识的基本结构和根本动力问题,从而丰富和完善现有的认识理论。这正象鲁齐安·布拉加所说的那样:“在划清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之间应有界线的前提下,我们认为‘场’的形象具有一种人们不忍放弃的暗示力和表现力。”〔6〕

2 认知场的构成

所谓认知场,就是以具体的认知时空为参照系、以人与境遇的认知互动关系为核心的具体的历史变换结构,也就是人与境遇两个关系项相互作用的特定状态——功能结构。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从存在和进化两个视点来考察作为一种特殊复合场的认知场的层级结构。

⑴认知场的存在结构

就认知场的横断面存在(要素)结构而言,主要有实体构层、属性构层和关系构层。〔7〕实体构层中既包括自然的和人工的物质实体,也包括纯粹属人的精神实体,是它们的集成。这一构层具有形态性、可感性、结构层次性、内外差别性(内在的精神实体和外在的物质客体)、系统边界性等,是特定事物与它物并存的最小的存在区间且为该物所独有,因而还具有独有性。实体构层是认知场的荷载层面,失去它,认知场的构成就无从谈起。广义的属性构层泛指认知场中的一切非实体性因素;狭义的属性构层专指潜在主体的智能结构形式(主要是先赋结构)、心理意向以及客体和中介的某些为主体所欲求和意指的特性,这是认知场中的活性成分和动力层面。关系构层指认知场中实体构层与属性构层及其内部的一切关系,是个体认识活动中的实体和属性彼此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分合等等的关系状态。其主要类型按方位分有内在关系和外在关系之别,按有无中介分有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之别,按主客状况分有主体关系、客体关系、主客关系之别,按事物分有自然关系、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之别等。其特征是无形性、伸缩不稳性和交叉共存性。它是从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角度来界定个体认识的基本状况和形式的,是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关系表征。在关系构层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显然是认知关系,这是认知场的关系归向和机缘层面。认知场便是以上三个横断层面的有机统一体。

⑵认知场的进化结构

就认知场的纵剖面进化结构而言,主要有认知物境、认知情境、认知意境三个构层。它们在逻辑上表现为依次出现的前后相继的演化关系。认知物境作为各种认知要素的非空集合,自成格局,并内含着它们之间最抽象的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活动关系和价值关系。活动关系包含物质变换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关系,价值关系包含实用关系和非实用关系。认知物境的核心关系是尚未完全明确的主客关系。由于客体的价值性的一定的具体可感性以及个体认识能力、认识需要(渴望)、认知意识的综合作用,在认知物境中就会出现个体运用其“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8〕通过对象性关系亦即自己同对象的关系,实现对对象的超越性把握的欲求,从而造成突出和强化主客关系中认知关系的一种态势,这就是认知情境,是认知物境提升后的一个新层次,是由于外部境况变化所激起人的认知情感的扩张和活跃,从而出现人境关系愈益新和同形化的一种主动状态。在认知情境的复合与推动下,认知物境不断进化,原认知物境中各种认知要素统一而未分化的各种关系逐渐明朗化,并在内部生成有明确认知指向关系的欲动状态,这就是认知意境,是个体的先赋结构与外部事物结构寻求契合如一,物我两忘的涨落状态。“意”即意愿,“境”乃境况,渴望对对象境况了然于心,达到“处身于境,视境于心”的境界就是意境。力求将自身对象化,将对象人化,这种双化的努力本身已具有充分的理性涵义,因此认知意境是认知场由实体结构场向功能实现场转型的临界状态。在认知意境中认知关系已突出到了占绝对优势,而其它关系则退居次要或背景地位的状态。此时,场中的认识便具体地发生了。关于这一现象,明代文学家祝允明曾通过对艺术美创造过程的揭示,给出了十分精到的描述:“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情不自己,则丹青以张,宫商以宣,往往有俟于才。夫韵人之为者,是故以情钟耳,抑其自得之处,其能以人之牙颊而尽哉?”〔9〕从祝氏的论述中可看到一种深刻的内在联系:身与事接——生境——身与境接——生情(情自境生)——情不自己——自得(意)——俟于才——宣于宫商、张于丹青(实际艺术创造中的物化阶段)——以情钟耳(对欣赏者来说艺术品的本质特点是以情动人)。正是通过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才达到审美的目的。这与个体认识的具体生成,何其相似。这便是认知场得以从混沌到有序的状态——功能之路。

3 认知场的特性和功能

⑴认知场的特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扬,认知场有着自己的特性。

其一是完整性。认知场不仅包含有关个体认识的各个要素及其空间关系,而且作为时间系统包含着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认知场不仅作为个体认识的时空母体存在着,而且就是认识发生、发展过程本身的时空展开和意义视界。即使认知场的核心——主体,也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譬如,一个完整的儿童,到学校里去,他是“整个儿地”在那里学习各方面的。认知者对环境的反应是统一的完整的全体。认识的内容不是各不相联的动作、习惯或观念,而是各种智能的和谐发展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培养。总之,认知场不仅包含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要素,而且包含文化的、历史的、活动的、观念意识的要素,是一个形式与内容、整体和动力、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其二是力的特性。认知场中的力不是专指以活动或实践的方式和外界接触所体现的“物质力”,这当然是力中的一部分,它包括物理的、生物的、生理的等等,统称“自然力”。此外,由于主体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特定的社会关系、文化需要等也会促动和滞缓认识的发生发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力,统称“社会力”。最后,认识的运行归根到底是人的意识、观念的活动,受制于人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与前两种“力”不同的作用源,称之为“精神力”。总之,这三种力是认知场力中最基本的要素,其中每一种力又内含多种其它的力的形式,它们的冲抵碰撞构成了认知场综合的力(认知力)的状态。认知力一旦形成,就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如无形性、不可抗拒性、持久性、导向性等,从而成为推进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基本力量。

其三是生命特性。所谓生命特性,是指认知场是一个内含生命的有机体。一方面,认知场作为一个系统,系统内的一切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和简单的因果或分离式的机械运动,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动都会影响或改变认知场力的方向,影响认识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认知场是一个有机循环系统,通过内部的认知循环推动认识进步,使认识发生发展保持弹性和活力;再一方面,如同任何有机体一样,认知场也具有生命周期。随着认识主体或认识环境的变化,认知场的生命力也会减弱或消失,或者说认知场的生命总是随着内外因素的变动而富有间歇地变化着。

其四是强度特性。认知对象在认知场中的位置(包括时间、空间和心理)不同,所受到的认知力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了认知场中各处的认知强度是不均匀的。有的由于认知强度大而成为认知客体或中介,有的由于认知强度小而成为环境或参照系。认知场中的强度分布是受制于多种因素的。

作为一种特殊场态的认知场的上述特性,为我们具体地描述个体认识的发生发展提供了理论前提和逻辑框架。

⑵认知场的功能

认知场论的提出,几乎吸收了人类认识史上天赋论、经验论、建构论及进化认识等的所有研究成果。认知场不是一种普通的生存空间,而是针对个体认识的时空构成,是以时空延展和演续方式作用着个体,关涉着个体,使个体最大限度地建构起认知结构系统和发挥独异的认知才能的具体的历史时空结构。这种场在三个主要层面上对个体认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对个体的性灵和认知结构具有塑形和建构作用。特别地,认知场通过社会连续运动对历代个体发生作用,以遗传的方式预先赋予儿童心灵以集体无意识和原型。〔10〕也由于这一点,儿童才有资格和条件在生命史上建构起与外部世界的同构性认识。

其次,对个体认识结构系统具有优化和弱化作用。认知场可以以迭加的方式存在,这就意味着,认知境遇有优劣之分,人的认知结构系统的优化和弱化可能是所处境遇的函数,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速度、水平和境遇有关。新皮亚杰学派从知觉速度(单位时间内传导和接收的知识量)、知觉定势(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和考虑问题的模式化)、已有经验(认知内容的前见)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等功能角度对认识发生机制的探讨也印证了这一点。〔11〕作为特例,人类文明史上频频发生的人才在同一时空中成批出现的现象,可以成为认知场优化主体认知结构系统的极好印证。〔12〕

至于弱化的认知场给人类带来的教训(最极端的如“狼孩”),历史上的典例也俯拾皆是。

再次,对个体认识结构系统具有固执和改铸作用。固执是指相对时代要求而言,特定认知场对个体认识水平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阻碍和惰性作用。特定时空条件下(主要是落后地区或保守时期)历史传统的保守和反动作用往往以认知场的形式作用于个体,限制其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发展。大者言之如欧洲中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小者言之如封建家族、孤儿院等。改铸是指认知场的突发性转换对个体认知结构系统的重新调整作用。譬如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若不是受美国文化刺激,就绝写不出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来;同一个王安忆,也由于在地球那端受了一次洗礼,再回过头来看其“小鲍庄”,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文学情趣的变化。〔13〕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对当代中国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改铸。而儿童个体由幼儿园到入学,由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这每一次“场”变,无不(主要)是对其认知结构系统的改铸。

由于上述作用,认知场不仅成为个体认识论的核心范畴之一,而且其协调和优化也成为现代教育所关注和探索的中心议题。

注释:

〔1〕舒炜光主编:《科学认识论》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第217页。

〔2〕参见硕晶忱著《管理人才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二篇“场论”,张小军著《社会场论》(团结出版社1991年8月第1版);潘德冰著《社会场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台湾]王克先:《学习心理学》,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第87页。

〔4〕K.Lewin,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Harper & BrotherPublishers New York 1951.P25。

〔5〕见谢斯骏、张厚粲编:《认知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6〕鲁齐安·布拉加:《论风格、风格场和风格模》, 《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年第3期。

〔7〕参见《从系统论到系集学》,《求是学刊》1989年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7页。

〔9〕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4月第1版,第99~100页。

〔10〕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或原型可超越老年、生死及一切时间变化,并掌握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对它来说,当今犹如公元前一万世纪的任何一年,它经验丰富,会做多少年以前的梦,又是一位卓越的预言家;它经历了无数次个人、家庭、氏族和人群的生活,同时具有关于生长、成熟、死灭这一节律的生命感。荣格推想,原型相当于某些集体的一般人类心理的结构要素,并且也同人体的形态结构一样,由遗传获得,是重复了亿万次的人类那些经验的积淀和浓缩,是先天遗传着的一种“种族记忆”。原型一向是并且现在仍然是活的心理内容和心理力量。

〔11〕参见谢燮正等:《人类工程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七章。

〔12〕例如,物理学史家们曾不止一次地描述过这一故事:量子力学奠基人尼尔兹·玻尔一直向往能有一处地方象他所访问过的卢瑟福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那样,在那里物理学家们可以自由讨论和争吵而不管其它。1920年玻尔实现其愿望,创建了丹麦物理研究所。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来自欧洲、美国和苏联的年轻物理学家。部分由于这一点,才使他们得以发动了一场深刻的物理学革命,改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同样,高更的荒岛、古希腊的柏拉图学园等,也都一度是艺术家、思想家们的乐园。正因此,举凡杰出的人才,往往都对认知(思想)场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和追求。

〔13〕邦安昌:《写作场论》、《松辽学刊》1992年第2期。

标签:;  ;  

论个体认知场_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