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论文

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

李志强**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摘 要: 本文从和谐视域角度对蒙古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关系进行探究,选取4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蒙古族高校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呈线性关系,其民族认同感对文化疏离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关键词: 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文化疏离

一、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和任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现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妥善解决民族交流问题,当前这一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本文将以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进行重点研究。

二、相关概念阐述

(一)民族认同

本文对民族认同的研究是在Kwan&Sodowsky的观点上进行的,他们认为民族认同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可以被观测到的行为属于外部因素,形成民族认同的心理过程是内部因素。

(二)文化疏离

疏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马克思认为其包括主观与客观两种成分,在主观方面指人失去个性并对社会产生分离感,客观方面指人对外界产生的失控的感受。本文在研究时参照的是刘曦、杨东等人对文化疏离感的定义。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调查方法是分层抽样调查法,在区域内的高校中选择了420名蒙古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本次测试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20份。

(三)第三人干扰婚姻关系的行为使无过错配偶的人格利益被侵害。台湾民法学者王泽鉴认为“婚姻者,系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组成特别结合关系,夫妻当事人一方对于婚姻关系之圆满,寓有人格利益。因此,干扰他人婚姻关系者,不但侵害了被害人之身份或亲属权、而且也侵害了被害人之人格利益、实无疑问。”

(二)研究工具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采用的是SPSS16.0软件。

3.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逐渐搭建起科学、有效的文化沟通机制,使企业文化成为员工的一种习惯。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现象,毕竟企业的主体是人,不同的人在思想上存在着差异性,这就使得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与碰撞现象,所以就应该建设起一个极为畅通的文化交流通道,当员工之间存在着相关矛盾,或者对企业存在着看法与建议时,就要通过及时沟通和了解,将这些影响企业文化的负面情绪及时地予以“消化”,从而维护企业自身的稳定性。当然企业也要重视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通过设置专门的岗位,并且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以便于开展文化建设工作。

(三)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工具是刘曦、杨东等的《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量表》,该表由四个方面共37个变量组成,四个方面即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以及被控制感,量表的信度系数是0.860。本研究还采用了王亚鹏等编制的民族认同量表,该表有三个维度共22个项目,三个维度包括主流文化认同、积极民族文化认同与消极民族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认同就是少数民族的高校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消极民族认同指其对本民族的消极的观念,积极民族认同指对本民族积极的观念,总量表信度系数是0.91。

县镇两级培训师资力量的强弱是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随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程的实施,各地组建并固化了一批讲师团队伍,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显著改善,质量与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但是,随着编制缩减、人员退休,队伍规模连年“缩小”,尤其是基层一线农技推广人员不断老化,这给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选拔上带来了极大困难。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从事一线农民培训的人才数量会大大缩减,甚至萎缩,尤其是专业的教师更加缺乏,从而使培育新型农民的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因此,培养和引进人才已经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2]。

四、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的关系

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之后,见表1。发现主流文化认同和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呈负相关(p<0.01);消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呈正相关(p<0.01);积极的民族认同和文化分离感、被控制感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但是和文化孤立感、不和谐感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表1 民族认同和文化疏离感相关矩阵(n=420)

注:**p<0.01,*p<0.05。

五、小结

研究发现,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程度越高,其文化疏离感就越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度就会相对降低,当蒙古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程度下降时,其文化疏离感也就会降低,说明蒙古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疏离感进行预测。在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与主流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会导致其对本民族认同感的下降,从而降低文化疏离感。因此,为了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可以让蒙古族大学生多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提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促进文化疏离现象的改变。

[ 参 考 文 献 ]

[1]姜永志,白晓丽.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及特点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4(04):1-6.

[2]白晓丽,姜永志.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研究[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03):42-48.

[3]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01):71-77.

[4]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

中图分类号: G7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13-0053-01

* 2014年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感关系研究”(批准号:2014C009)的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李志强(1982-),男,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管理心理学。

标签:;  ;  ;  ;  ;  

和谐社会视域下蒙古族大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疏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