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_物价水平论文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_物价水平论文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若干观点的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专论

一、关于今年的物价形势

在适度从紧政策的作用下,今年上半年我国零售商品价格总水平已连续7个月涨幅低于10%,今年6月份同比上涨5.9%。对于今年下半年物价走势,目前有两种分析:

第一种分析认为,物价涨幅将继续回落,实现今年的宏观调控目标并不困难,全年物价涨幅有可能控制在8.5%或更低。理由是:(1)近两年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的上涨一直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而今年这一因素的影响将明显弱化。主要原因是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加之今年年初进口的增加和出口的减少,从而使国内粮食供给比较充裕。今年一季度,粮食价格上涨幅度同比回落43.1个百分点,说明供给的充足对农产品乃至整个物价水平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2)投资需求对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拉力不大,水泥、钢材等投资品的价格近期内仍将保持基本稳定。今年投资计划只增长7.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率大大低于经济增长率。在下半年中,即使有较大的增加,与经济增长率持平,也不会对物价形成大的影响。

第二种分析认为,目前物价形势的确不错,但从全年看,要达到调控目标,难度还相当大。理由是:(1)尽管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逐月回落,但由于受各地政府收费项目价格调整的影响,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回落幅度缩小;(2)今年新涨价因素明显高于去年,铁路货运、电价和粮食几项大的调价项目的出台,使今年政策性调价和自发涨价将达到7个多百分点,超过去年近3个百分点。(3)今年上半年M[,2]同比增幅达到28.2%,说明潜在需求压力很大;(4)今年农业生产情况还看不准,全年形势更难预料。如果出现大的波动,必将影响物价的稳定。与第一种分析相反,第二种分析认为,食品类价格上涨仍是推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一种分析强调了促使今年物价上升的因素,第二种分析强调了促使今年物价下降的因素。实际上,这两个因素是同时存在的。综合考虑促使物价上升和物价下降的各种因素,我们分析,我国目前市场的供给状况从总体上看是有利于物价总水平降低的,消费品市场和投资品市场供求平衡和供略大于求的态势使许多企业很难通过价格上涨将政策性调价因素转嫁出去(当然这样是否完全有利还需探讨);粮食方面,政府性调价对价格的上涨肯定会有影响,但由于供给的充足,也可以使这种影响降至较低的限度内。事实上,如果我们把政策性调价的因素与商品价格自然上涨分别计算,目前后者的上涨率还不到4个百分点。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其背后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供求关系。从目前供需总量大体平衡的状况来看,我们有理由对今年的物价走势持乐观态度。在适度从紧的政策作用下,今年下半年的物价很可能继续保持在低位上,但由于今年粮食是否能继续丰收还只是推测,也不排除粮食购销价格调整对整个物价的影响。为此,国家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调控:第一,大力组织协调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只要能保持稳定,在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产品的价格也会相对稳定,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销政策性调价的影响。第二,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尤其要对搭车涨价的现象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第三,今年以来,尽管商品零售价格指数逐月回落,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仍在小幅度上升。其上升一方面与国家的政策性调价有关,如车船票价等。另一方面也与各种服务收费不规范和管理体系不健全有关。因此,加大管理力度,严格各种收费标准,也是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关于近期投资需求的总体判断

今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19.9%,与去年同期相比,回落了2.3个百分点,这样的增长幅度是正常还是过低?各方面的看法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的投资需求水平已经较低,再继续紧缩是不明智的。其根据是:(1)去年我国的实际投资规模已经偏小500~600亿元(据有关部门测算,1995年我国可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为21537亿元),直接反映是市场上主要投资品供大于求。今年上半年,投资的低速增长又进一步影响到重工业品的市场销售。1~6月份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3.75%,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92个百分点。投资需求不足已经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循环,如果继续紧缩下去,难免会形成一定范围的市场疲软,“软着陆”就有可能变成“硬着陆”。(2)历来的经验是控制了投资也就控制了物价,但这一次的情况却有些不同。从去年开始,投资增长速度已经放慢,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也已放慢,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是食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现在投资没有膨胀,继续控制投资对抑制通货膨胀也就不起什么作用。因此,目前应采取宽松的政策,启动投资,促使经济回升。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19.9%的增长水平是在前三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实现的,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3%左右,仍高于同期9.8%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样的速度基本上是适度的,不仅为重工业生产提供了相应的需求条件,而且也保持了对整个经济增长适当的拉动力度。目前,投资扩张冲动的压力依然很大,据测算,从“八五”结转到“九五”的计划内大中型建设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5万亿元,加上小型基建、更新改造、房地产和其他投资项目等,估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总规模达5万多亿元,剩余工作量达2.8万多亿元。由于建设摊子铺得过大,致使不少项目出现资金缺口,要消化这些缺口,至少还需要2~3年时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建设规模已经很大的情况下,还有一大批项目(包括涉外项目)要求立项审批,表明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在建总规模对投资扩张形成的压力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一旦放松,投资立刻会再度膨胀,整个经济尚未“着陆”又会再度过热。

关于今年以来的投资需求,我们分析,目前尽管投资扩张的压力仍然很大,在建规模也很大,但由于货币的供给适度从紧,实际形成的投资需求并不大。首先,从投资增长率看,去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2.2%,而当时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44%,表明这一增长幅度基本适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9.9%的投资增长幅度至少是不高的。其次,从投资绝对额来看,今年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为4666亿元,占全年投资计划的22.54%,去年同期为3764亿元,占全年计划投资的22.13%,两个年份的情况大体相当。再次,从投资结构来看,去年同期新开工项目较多,基本建设投资增幅为25.2%,更新改造投资增幅为14.7%。今年的一个明显变化是,一季度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9.8%和0.7%,房地产投资上升较猛,高达36.7%,其中4月份为62.3%。更新改造投资增长率的降低,对长期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再与当前国有企业全面亏损的情况联系起来看,这部分投资需求的降低也不能说是正常的。这种情况到二季度有所改善,其中6月份,更改投资已提高至31.2%。最后,从投资品价格指数来看,今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2%,与去年相比为负增长。说明目前的投资品价格事实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供大于求的迹象。我们认为,今后一段时期,适度从紧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的,但在紧缩的力度上可适当减弱些,今年下半年投资的增长不应再低于去年同期的水平。在把握好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应将有限的资金集中用于投资结构的调整。

三、关于银根松紧程度的判断

适度从紧关键是“度”的把握,对目前银根的松紧程度,各方面的分析判断有很大差别。

一种分析认为,当前货币供应量偏高,资金供给总量并不少,去年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总余额约为5050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26%,与工业增加值增长14%、经济增长10.2%的速度相比较,银根并非过紧。今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又比去年末增加3908亿元,其中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增加2665亿元,同比增长23.95%。从总量上看,当前工业流动资金应该是不紧张的。一些企业之所以感到资金紧张,一是流动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大量增加,去年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占用额达3754亿元,其中20%左右属非正常增加,另外还有一部分资金被挪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去年提高利率后,银行投放于企业的短期贷款有些流向储蓄账户成为生息资本。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即使再扩大贷款规模,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也未必能改变。

另一种分析则认为,由于目前储蓄增长很快,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2]较高,但这并不能说明银根不紧。一季度末,反映货币流动性比率的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之比为36%,比去年底又下降了3.5个百分点,已是历史上的最低点。今年以来流动资金投放的确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一是物价上涨,要吃掉一部分;二是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只有93.75%,比去年同期下降0.92个百分点,影响销售额100多亿元,短期贷款的增加基本为库存所占用。考虑到这些情况,目前流动资金的增量太少,货币投放、贷款增加都是不够的,由于银根过紧,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越积越多,资金周转越来越慢,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因此,今年应适当放松银根,多增加一些流动资金贷款,让企业运转起来。否则过多的企业处于破产的边缘,损失太大。这次紧缩已经持续了35个月,再紧下去,不但企业活不下去,不少职工活不下去,而且财政和银行也活不下去。稳健的货币政策不能老是从紧,而是需要根据情况适度放松。

第三种观点认为,目前企业资金紧张是事实,银行补窟窿也是必要的,但现在金融调控的弹性不大,银行也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所有问题。企业资金紧张,单靠放松银根,效果并不好。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放松银根与央行的流量调整是两个概念,主要是要求银行承担更多准财政的职能。今年流动资金可以适度放松一些,利率下调一些,但要特别谨慎,要掌握好“度”。

上述几种观点虽然不同,但都把握了某一方面的事实,即:第一,近年来广义货币M[,2]供应量一直偏高,流动资金贷款增长率也不低;第二,企业相互拖欠越积越多,货币流动性进一步减弱,说明企业资金的确紧张,长此下去难以为继;第三,现在要求放松的不仅仅是流动资金贷款,一些困难的国有企业在无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实际是要求国家为其注入资本金,资金缺口较大的在建项目也是如此。正是这几方面的事实及其构成的矛盾使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困境。

我们认为,目前之所以国家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较多而企业仍然感到资金紧张,主要原因有四:第一,产成品积压。今年以来,全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占压资金以2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加。产成品库存对资金的占压一部分可能与需求有关,如重工业产销率下降,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不同程度的积压与基建投资增长率的降低有一定关系;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是质量和结构问题造成的,对于这类产品的生产企业,放松银根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进行结构调整。第二,目前在建项目普遍有资金缺口,从而造成了资金拖欠。其中,国家和各级地方的建设项目对企业的拖欠构成了企业债务的一部分,形成部分企业三角债的源头。对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及时清欠,而清理这些欠帐需要注入资金。第三,前几年经济过热时上的一大批工业项目现在已陆续竣工,这些项目多数没有铺底流动资金,而现在既然已经投产,银行就必须提供流动资金贷款。第四,近年来,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程的加快,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保障基金有较大增加,其中国有企业为职工支付的社会统筹基金占全部工资总额的20%以上,这一大笔支出计入成本,必然要增加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而从全社会看,总量并没有减少。

以上来自三、四两方面的流动资金需求实际上是一种超常刚性需求,它使得相应增加流动资金贷款成为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否则整个经济就无法正常运转。由于存在这种超常刚性需求,按照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计算的正常贷款供应量便显得过紧。我们认为,银根的松紧不仅要看货币供给的增长情况,同时还要结合经济内部对货币的实际需求来分析。如果客观的需求量增长很少,较低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是宽松的;反之,如果客观的货币需求量增长很大,较高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也是偏紧的。总之,从紧只能是相对的,在流动资金刚性需求必须满足的情况下,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不应看作是“放松”,只要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幅度不超出刚性需求的增加幅度,就仍然是“从紧”的。而且,适度从紧不是简单地紧缩,这一提法本身就说明宏观调控是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进行灵活调整的,从紧的力度也是有一定弹性的,主要看总量是否平衡。

四、关于工业企业效益下降问题

今年以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幅度较大,上半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0%。对此,各方面极为关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企业效益突然大幅度下降?

一种分析认为,近年来企业效益持续下降,主要是由于连续两年实行了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银根过紧,需求不足造成的。首先,由于银根过紧,企业拖欠越积越多,现在企业应收帐款净额已近8000亿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企业的债务链。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大量企业将面临破产,停工待业将明显上升。更为严重的是,资金拖欠使目前国有企业的危机又有向财政、银行转移的趋向,发展下去不堪设想。其次,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生产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库存的增加,到今年6月全国工业产成品占用资金已高达近5000亿元。目前不仅国有企业全面亏损,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的亏损面也在迅速扩大。

另一种分析认为,近年来影响企业效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项净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发生了变化:在价格改革过程中,工业效益开始向其它产业转移;成本费用上涨过快,直接冲减了企业效益;银行贷款比重增加,使企业利息负担加重;税收政策的调整,使工业企业的实际赋税水平提高;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库存积压,等等。今年上半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除利润一项与去年同期相比是下降的以外,职工工资、利息支出、缴纳税金等项都是增加的。

上述两种分析观点相对立,但综合起来看,涉及到了近年来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今年以来企业效益突然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是因为这些因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都进一步增大了。

五、关于当前经济形势总的看法

对于今年以来的经济形势及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政策,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紧缩早已到位,应尽快放松;第二种观点认为下半年物价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很大,须继续从紧;第三种观点认为治理通货膨胀是重要的,但企业效益下降问题同样不能忽视,下半年应在适度从紧的前提下做些局部微调。

“放松论”者并非没有看到放松后通货膨胀率升高的可能性,但是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的通货膨胀率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周边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等都有过辉煌的高速发展时期,也都承受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并不是高速度就不能稳定,低速度就一定稳定。控制通货膨胀并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唯一目标,还要兼顾失业率和企业效益。现在城市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是以不充分就业为前提的,如将因停产半停产而造成的隐性失业也计算在内,恐怕决不止这个数字。宏观调控也要讲成本和收益,继续紧缩下去,国家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尚不清楚,但损失是很清楚的。所以在现阶段,通货膨胀率不一定要低于经济增长率,可以略高于经济增长率。

“从紧论”者并非没有认识到紧缩的代价,但认为这种代价是必须付出的。宏观经济政策追求的目标应是低通货膨胀下的高增长,如不能同时实现,则宁可适当降低增长速度。尤其在目前,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较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可以使企业有些压力,迫使其转变经营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使粗放增长中的许多潜在矛盾暴露出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如果稍感压力就立刻放松,不仅通货膨胀会出现反弹,而且会重蹈片面追求速度、不重质量和效益的覆辙。

我们认为,目前经济形势总的变化趋势已比较明朗。这就是,通货膨胀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企业效益问题更为突出。企业效益问题的背后实际上还是失业率问题,因为大批资不抵债的国有亏损企业如果能够破产,城镇失业率必将明显上升。就此来看,菲利浦斯曲线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在我国同样存在,只是在现有体制下,失业主要是以企业停产半停产形式出现的,于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就相应地表现为通货膨胀率与企业效益之间的替代关系。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考虑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适度从紧的原则应当坚持,一个较紧的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给企业一些压力,迫使其面向市场,转变经营方式,向市场要效益;与此同时,也使结构方面的问题更多地暴露出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既然要企业面向市场,就必定有竞争,必然要优胜劣汰,一些企业上去了,一些企业破产了,这才是正常的。通过破产兼并,结构可以不断地得到调整。但现在却无法让国有企业破产。所以,要使企业真正面向市场,不是单纯的紧缩或放松能所解决的,关键是要为其创造一个公平、健全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特别是要有综合配套的改革。从紧不能代替改革,接下来的问题不在于能否继续紧缩,而在于改革能否突破,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能否突破。改革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紧缩的力度要适当,局部的微调可更灵活些,这样国家可少受些损失,少背些包袱,一些有一线希望的企业也有可能继续运转下去,寻找到新的生机。

邵宁、韩文秀参加本文的讨论与修改

标签:;  ;  ;  ;  ;  ;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_物价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