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PPAR基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遗传学研究

鸡PPAR基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遗传学研究

孟和[1]2006年在《鸡PPAR基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遗传学研究》文中提出肉鸡育种工作经过80多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商品代肉仔鸡日增重、饲料报酬等生产力指标达到较高水平,但由于在育种中对生长速度的过度选择,现代商品代肉仔鸡出现腹水症、腿病、生活力和抗病力下降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腹脂过多,它既影响生产效率造成很大浪费,又会污染环境。畜禽脂类代谢是极为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人们对其遗传本质和调控机理了解甚少。过氧化物酶体增埴剂激活受体(PPAR)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其广泛参与脂肪的吸收、运输、生成、分解,是调控脂类代谢的重要因子。本文通过对鸡PPAR基因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了解鸡脂类代谢的调控规律,并通过候选基因法寻找分子标记以应用于低脂优质肉鸡育种,同时为以鸡为动物模型进行人类疾病的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资料。 本研究以肉鸡高脂系、肉鸡低脂系、海兰蛋鸡、北京油鸡、石歧杂鸡、白耳鸡、惠阳胡须鸡为试验材料,对PPAR基因的表达规律、多态性及其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用RT-PCR办法对鸡PPAR基因在mRNA水平上的表达进行了半定量测定和Northern Blot。不同组织表达结果:鸡PPAR-α基因的表达同啮齿动物和人基本一致,广泛存在于各个组织中,其中较高地表达于脑、肺脏、肾脏和心脏,中等程度表达于小肠、胃、肝脏,较低表达于脂肪和脾脏,与啮齿动物和人所不同的是这两种方法均未在肌肉中检测到表达信号,推测PPAR-α基因在鸡肌肉组织中不表达;PPAR-γ基因呈限制性表达,其中高表达在脂肪、肾脏、脑,在脾脏,胃、肠中有微量表达。蛋鸡、肉鸡同一组织不同时间表达结果:蛋鸡、肉鸡肝脏中PPAR-α基因在不同周龄的表达有自身特点,其中蛋鸡1日龄较高,2、4、6周龄微量表达,8周龄较高表达;在肉鸡1日龄较高,2、4、6、8周龄逐渐呈梯度下降。该结果暗示PPAR-α基因在胚胎发育期有重要作用,并在生长发育各阶段有不同的表达和作用特点。蛋鸡、肉鸡脂肪中PPAR-γ基因在不同周龄的表达末见明显差异。 2.用PCR-SSCP结合测序扫描鸡PPAR-α和PPAR-γ的序列:在PPAR-α基因mRNA序列(GenBank,AF163809)1029位和PPAR-γ基因mRNA序列(GenBank,AF163811)297位分别发现一处C到T的点突变。我们将点突变造成的叁种基因型定义为AA、AB、BB。统计结果显示PPAR-α基因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在不同鸡种(地方鸡种、蛋鸡和肉鸡)间有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是商业育种使蛋鸡和肉鸡一些基因型或与之相连锁的基因受到了直接或间接选择所致。 3.基因型与体组成性状间相关性分析表明;鸡PPAR-α基因多态性与腹脂和腹脂率有关。BB型腹脂量和腹脂率最高。结合PPAR-α三种基因型在不同群体中的分布规律,推测PPAR-α基因与脂肪代谢有重要联系。 4.克隆得到了鹅PPAR-α和PPAR-γ的mRNA序列,填补了这一空白(AF481797,AF481798)。物种间同源性及系统进化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鸡与鹅及哺乳动物间同源性很高,该基因的进化同物种进化相一致,这一结果反映了该基因在进化中的保守性及在生理功能上的重要性。孟和 鸡PPAR $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迟传学研究2002年5月 5.本研究认为PPAR基因在系统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其在鸡上的表达规律同啮齿动物和人基本一致,但也有自身甜的特殊性。多态断析表明PPAR。外显子上的点突变与脂肪代谢有关,推测该基因为影响脂类代谢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可以考虑以此为分子标记用于肉鸡育种。

罗锦标[2]2008年在《鹅PP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与肥肝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是家禽脂肪合成的主要场所。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脏脂肪合成与分解处于平衡,肝细胞内脂肪含量不会增加,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畜牧生产中人们对成年鹅人工强制填饲玉米,破坏体内脂类代谢平衡,使肝脏积贮大量脂肪,形成鹅肥肝。鹅肥肝形成是极为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人们对脂类代谢的候选基因在其形成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过氧化物酶体增值剂激活受体(PPAR)调控几乎脂类代谢的全部途径,包括脂肪酸吸收转运、细胞吸收、细胞内脂肪酸结合以及分解(β氧化和ω氧化)和贮存;参与脂肪细胞的生成和转化,在调节肝脏脂肪生成和肝外脂肪沉积中起重要作用,是近几年畜牧业和医学上比较公认的影响脂类代谢的候选基因。本文通过对填饲前后鹅PP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表达量与肥肝重和腹脂重的关系的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了解肥肝形成中脂类代谢的调控规律,探讨PPAR基因对肥肝形成的重要意义,为今后研究PPAR与鹅脂类代谢的关系提供参考。为了探讨PPAR基因在鹅肥肝形成中的表达模式,试验通过测定填饲前和填饲后朗德鹅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肌胃、十二指肠、全脑、胸肌、腿肌和腹脂中PPAR的RT-PCR产物量,比较其填饲前后的变化差异,来分析该基因的表达量对肥肝重和腹脂重的影响。采用半定量RT-PCR检测PPAR在组织中表达的相对量。同时对屠宰性能与血液指标、PPAR基因表达量与血液指标、血液指标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填饲前鹅组织中PPAR-α表达量普遍较高;填饲后PPAR-α表达量在肺脏中显著增加,在腹脂中也出现表达,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均下降。填饲前鹅组织中PPAR-γ表达量在肝脏、脾脏、肺脏、十二指肠和腹脂中较高,在其他组织中较低;填饲后PPAR-γ表达量在心脏、脾脏、肺脏、肌胃、肾脏中升高,在腹脂中下降,在其他组织中基本持平。PPAR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而且,PPAR-α和PPAR-γ变化不一致;这可能与不同组织中PPAR亚型的功能差异性相适应的。PPAR-α基因在鹅肥肝和腹部脂肪中存在个体差异性,且在腹部脂肪中的表达呈现两条带型,推测该基因在腹部脂肪中转录出存在结构差异的mRNA。PPAR-γ基因肥肝中的表达存在个体差异性,与个体的肝脏功能受损程度有关;受损程度大,该基因表达量少。PPAR-γ基因在全部个体的腹部脂肪中均呈高度表达,正好说明其在脂肪沉积中的重要作用。PPAR基因的表达量和肥肝重与腹脂重,与血液指标没有显着的相关性;填饲前的鹅体重与填饲后的屠体重和全净膛重呈正相关(R=0.45和0.41),屠体越重,全净膛越重(R=0.84)。TCHO是血液中各种脂蛋白所含胆固醇的总和,大部分来源于肝脏的合成,本实验证实肥肝重与TCHO呈正相关(R=0.40)。VLDL是由肝脏合成运输甘油叁脂到脂肪组织沉积的主要形式,因此VLDL与TG呈强正相关(R=0.86),且VLDL浓度与腹部脂肪重量存在正相关(R=0.41)。在填饲后期,TCHO主要用于形成脂蛋白,其中主要的形式是VLDL(R=0.45),且TCHO与TG呈强正相关(R=0.66)。脂蛋白加强向肝外组织运输TG以缓解肝脏的负荷,降低肝脏细胞的进一步受损。HDL能将血管壁多余的胆固醇运送回肝脏进行代谢,因此HDL-C与VLDL和TG都呈负相关(R=-0.65和-0.43)。本研究认为PPAR在鹅肥肝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在鹅的组织表达规律同啮齿动物和人类基本一致,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填饲前后鹅PPAR基因的组织表达规律表明不同亚型的PPA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表达量的变化是与生理状况相适应的。

亢娟娟[3]2010年在《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PPAR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文中认为PPARα基因属于核激素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在脂类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PCR-SSCP、CRS-PCR-RFLP、DNA测序等方法检测了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849只个体PPARα不同基因片段的多态性,对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同时进行了基因多态位点与经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如下:1、经过PCR-SSCP检测发现Pl扩增片段上有一个A→T错义突变(g.A23884T),通过BglⅡ酶切出现AA和AB两种基因型;P3扩增片段上发现一个G→A错义突变(g.G29201A),通过BsiEI酶切出现CC和CD两种基因型;P4扩增片段上发现一个T→C同义突变(g.T32311C),通过BspHI酶切出现EE、EF、FF叁种基因型。2、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屠体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肝脏重和肝脏率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胰腺率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P4位点FF基因型的肌胃重大于EF基因型,差异极显着(P<0.01);EF和FF基因型的肝脏率与EE基因型相比,差异均显着(P<0.05)。3、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脂肪、肉质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腹脂重、腹脂率以及胸肌失水率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P4位点不同基因型对腹脂重、腹脂率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EE型和EF型的腹脂重、腹脂率大于FF型,差异均显着(P<0.05)。4、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生长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3位点不同基因型对出生重和2周龄体重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CC基因型的8、12周龄胫长、8周龄骨盆宽大于CD基因型,差异显着(P<0.05);CD基因型的4周龄胸角大于CC基因型,差异显着(P<0.05);P4位点不同基因型对6周龄体重、4周龄体斜长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对4周龄体重、4周龄胫围、4、8、12周龄胸骨长、4周龄骨盆宽影响差异显着(P<0.05)。5、将鸡PPARα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1位点不同基因型对总蛋白、肌酐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P4位点EE、EF基因型的高密度脂蛋白与FF型相比差异显着(P<0.05)。6、将鸡PPARα基因三个多态位点的组合基因型与经济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组合对屠体性状中肌胃重、肝脏率、胰腺率的影响差异显着;对生长性状中出生重、6周龄体重的影响差异极显着(P<0.01),对4周龄体重、8、12周龄胫围、12周龄胸骨长的影响差异显着(P<0.05);对脂肪和肉质性状中腹脂重、腹脂重率以及胸肌失水率的影响差异显着,基因型组合ABCCEE的白蛋白含量与AACDEF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

原昊[4]2010年在《鹅MC4R、LPL、ApoB和PPARγ基因多态性及MC4R基因在填饲鹅中表达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朗德鹅、江山白鹅、浙东白鹅、永康灰鹅和莱茵鹅五个鹅种共132只个体为供试群体,针对MC4R、LPL、PPARy和ApoB基因在其他动物中已经发现的多态位点,设计引物,利用PCR-SSCP技术,在群体内研究了上述基因在各个体中的SNPs及其与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对于阐明鹅肥肝形成机理、动物肥胖机理、鹅脂类代谢及育种改良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进行了朗德鹅填饲前后MC4R基因在各组织中表达模式的研究。应用强制填饲技术建立腹型肥胖朗德鹅模型,提取填饲后及正常朗德鹅新鲜腹脂、肝脏等13处组织的总RNA, 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织MC4R基因的表达,选择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使用半定量2-△△CT法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如下:1鹅MC4R、LPL、PPARy和ApoB基因多态性与屠体、肉质性状相关性研究PCR-SSCP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所有鹅个体中,除了PPARy基因所扩增出片段中没有发现SNPs外,其他基因均发现SNPs存在。它们分别是:SNPs-MC4R128(G→A)、 SNPs-LPLexton3-246(G→A)、SNPs-apoB4507(A→G)。其中,SNPs-MC4R128(G→A)检测到两种基因型AA型和BB型,SNPs-LPLexton3-246(G→A)检测到3中基因型HH型、Hh型及hh型,SNPs-apoB4507(A→G)中也检测到叁种基因型YY型、Yy型及yy型。最小二乘分析和显着性检验表明:在屠体性状方面,SNPs-MC4R128位点BB型的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极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1)。SNPs-LPL exton3-246位点hh型个体胸肌率、屠宰率和活重均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HH型个体腹脂率极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1),Hh型腹脂率显着低于hh型(P<0.05);SNPs-apoB4507位点YY基因型胸肌率和腿肌率均显着低于Yy型(P<0.05),且极显着低于yy基因型个体(P<0.01);YY、Yy型个体活重和腹脂率均极显着低于yy型(P<0.01);YY型个体的屠宰率指标也同样极显着低于yy型(P<0.01)。在肉质性状方面,SNPs-MC4R128位点AA型个体十五碳烯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及二十碳烯酸含量极显着高于BB型个体(P<0.01),亚麻酸含量显着高于BB型个体(P<0.05),而AA型个体豆蔻酸、十五烷酸、棕榈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山嵛酸、芥酸含量极显着低于BB型个体的含量(P<0.01)。SNPs-LPL exton3-246多态位点对应的叁种基因型中,HH型和Hh型个体月桂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HH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1),而Hh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5);HH型个体十五烷酸、十五碳烯酸含量均极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1);HH型和Hh型个体棕榈酸含量显着高于hh型(P<0.05),而十七碳烯酸的结果恰好与棕榈酸相反;对于硬脂酸,Hh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hh型(P<0.05);对于油酸,HH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hh型个体(P<0.05);HH型个体亚麻酸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P<0.01),Hh型个体的含量显着高于hh型(P<0.05);对于花生酸,HH型个体含量极显着高于hh型个体含量(P<0.01);对于粗脂肪含量来说,HH型个体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hh型个体(P<0.05)。SNPs-apoB4507多态位点叁种基因型中,YY型个体月桂酸和花生酸含量均极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1);YY型个体豆蔻酸含量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5);YY型个体十五烷酸显着低于yy型个体含量(P<0.05);对于十五碳烯酸,YY型个体显着高于Yy型(P<0.05),并且极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1);对于棕榈酸,YY型个体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5);YY型个体棕榈油酸含量显着低于Yy和yy型(P<0.05);对于硬脂酸,YY和Yy型个体含量均显着高于yy型个体(P<0.05);对于亚麻酸,YY型个体显着高于Yy型(P<0.05),且极显着高于yy型(P<0.01);对于二十碳烯酸和花生四烯酸,YY型个体含量显着低于Yy型(P<0.05),且极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1);YY型山嵛酸含量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5);而在芥酸含量方面,YY型和Yy型个体均极显着低于yy型个体(P<0.01)。综上所述,可考虑将MC4R、LPL及ApoB基因作为影响鹅肉质和屠体性状的候选基因。2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朗德鹅填饲前后MC4R基因表达情况PCR结果显示,MC4R基因及β-actin在填饲前后朗德鹅心脏、肝脏、脾脏、肺、肾脏、肌胃、小肠、胰腺、脑、胸肌、腿肌、腹脂、皮下脂等13种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表达。SYBR Green I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肾、小肠、心这3个组织中,填饲后朗德鹅MC4R表达量均比对照组中朗德鹅该基因表达量低,填饲后分别为填饲前表达量的0.41±1.80、0.65±5.75及0.72±1.22倍。而在其他组织中,MC4R基因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填饲组/对照组相对表达量倍数由高到低顺序分别为:脑22.78±1.00倍,肝9.08±2.80倍,肺5.28±1.83倍,胰3.78±3.01倍,腿肌3.07±3.64倍,胃2.90±0.97倍,皮下脂肪2.34±1.66倍,腹脂2.18±3.01倍,胸肌2.07±0.37倍,脾2.01±1.75倍。

周天予[5]2016年在《鸭PPAR基因家族功能分歧分析及启动子克隆、活性调控元件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PAR基因家族(PPARs)是调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相关基因表达的一组受体,包括α、β(或δ)和γ三种亚型。在家禽上,PPARs被发现与皮下脂肪、肥肝和免疫抗逆等重要经济性状有关,但PPARs在同一生物过程中的调控却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PPARs的进化分歧和表达调控差异有关。本文拟对PPAR基因家族进化分歧进行分析,明确成员间的进化关系,了解家族成员功能产生分歧的可能原因,再通过分析鸭PPAR基因家族启动子区的结构差异,筛选出与鸭PPARs差异调控相关的活性元件,并验证部分活性元件与基因表达调控的关系。通过这些研究,为鸭PPARs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为PPARs调控禽类重要经济性状形成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PPAR家族在鱼类中先出现分歧,然后是两栖类,接着是鸟类和哺乳类。进化树显示a、β、γ三种基因亚型出现明显的分歧,其中γ与其它两种亚型分歧较早。绝大部分物种PPARs氨基酸序列上都存在ZnF_C4和HOLI结构域。HOLI和ZnF_C4结构域的Ka/Ks值,以及启动子调控元件数量,都支持a和β在进化上关系更近,γ更原始。克隆获得的鸭PPARα、PPARβ和PPARγ启动子片段长度分别为2526bp、1631bp和2942bp,与原鸡同源性分别为70%、71%和75%。鸭PPARs启动子区域内存在典型的CAAT-box、TATA-box位点,无CpG岛。构建了鸭PPARs各成员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其中α和β各7个,γ6个,细胞水平实验筛选到鸭PPARa基因启动子上游片段-150bp~-66bp和片段-1059bp~-876bp,以及β上游片段675bp~-540bp和|上游片段-580bp~-360bp具有正向调控区域,在β上游片段-1267bp~-1036bp内含有抑制转录活性的调节区域。启动子活性区域分析,筛选出PPARs各成员共有3个转录因子,包括NF-1、Sp1和C/EBPa。NF-1、Spl、C/EBPα和PPARs在鸭胚胎期骨骼肌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表明,3个转录因子在鸭胚胎骨骼肌发育中都有表达。双向聚类分析发现,Sp1与鸭PPARβ和PPARγ存在较高的同源性,NF-1与PPARa有较高同源性。NF-1可能是PPARα与其它2个家族成员功能分歧的原因之一,Sp1则可能导致PPARβ和PPARγ功能出现分歧。综上所述,PPARγ可能是PPAR基因家族的原始祖先基因,PPARγ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选择的程度是PPAR基因家族中最高的。克隆获得的鸭PPARα、PPARβ和PPARγ启动子片段长度分别为2526bp、1631bp和2942bp。筛选到鸭PPARα基因启动子上游片段-150bp~-66bp和片段-1059bp~-876bp,以及β上游片段675bp~-540bp和γ上游片段-580bp~-360bp具有正向调控区域,在β上游片段-1267bp--1036bp内含有抑制转录活性的调节区域。PARs各成员共有3个转录因子,包括NF-1、sp1和C/EBPa。Sp1与鸭PPARβ和PPARγ存在较高的同源性,NF-1与PPARa有较高同源性。NF-1是PPARα与其它2个家族成员功能分歧的原因之一,Sp1则导致PARβ和PPAR γ功能出现分歧。

王钱保[6]2012年在《去势对淮南麻黄公鸡肉用性状及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通过外科手术摘除公鸡睾丸,失去性能力的公鸡称为去势公鸡。去势公鸡消除了性欲和繁殖能力,在毛色、鸡冠大小、饲料转化率、生产性能、屠宰性能、肉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特征变化。本研究以安徽知名品种淮南麻黄鸡为研究对象,旨在系统评价去势对淮南麻黄鸡屠宰性能和肉质的影响。相同环境饲养的全同胞淮南麻黄公鸡,第46日龄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进行去势处理,另一组只手术不去势作为对照组。12、16、20周龄时分批屠宰,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胴体性状及肉品质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并对PPAR-α、MSTN、MyoG叁个肉质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生长与屠宰性能方面:去势对公鸡的生长速度、屠宰率等无显着影响(P>0.05);第16周龄时,试验组净膛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20周龄时,试验组腿肌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16、20周龄时,试验组腹脂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2.肌纤维发育方面:16周龄试验组胸肌和腿肌肌纤维直径比对照组分别降低13%和16%(P<0.05);16周龄时胸肌肌纤维密度高于对照组26%(P<0.01),而20周龄时腿肌肌纤维密度高于对照组20%(P<0.01);3.肉质方面:16周龄时试验组胸肌和腿肌剪切力分别低于对照组58%和55%(P<0.01),20周龄时试验组胸肌和腿肌剪切力分别低于对照组32%和25%(P<0.05);4.20周龄时,试验组胸肌肌内脂肪高于对照组34%(P<0.05),而肌苷酸含量却无显着差异;5.16、20周龄时试验组PPAR-α、MyoG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周龄增加二者基因表达量呈现上升趋势;6.无论是试验站还是对照组,PPAR-αmRNA表达量同腹脂率均呈正相关(P<0.05),MSTN基因表达量与体重均呈负相关(P<0.05),MyoG基因mRNA表达量同肌纤维直径和肌纤维密度均极显着相关(P<0.01)。综上所述,淮南麻黄鸡公鸡去势对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但是大大提高了嫩度和肌内脂肪含量,这与肉质相关基因PPAR-α、MSTN、MyoG等的表达量变化有关。

段炼[7]2016年在《PPARα和PPARγ基因对金茅花鸡生长、屠宰、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茅花鸡作为优质肉鸡是“江苏省名优农产品”、上海世博会“供沪认定产品”,以其优异的品质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高档家禽消费市场享有美誉。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检测金茅花鸡群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y)的基因多态性,并与金茅花鸡的生长、屠宰、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两基因在不同时间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1、以PPARa基因为候选基因,对该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发现了4个突变位点。分别为第四外显子的T300A突变、第五外显子的G422A突变以及第七外显子的T840A和A843G两处突变。其中G422A变异造成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到组氨酸的变化,其他突变属于同义突变。6种单倍型组合分析表明,各周龄体重比较,除0周龄体重外,单倍型组合H1H6各周龄体重均为最低且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其他部分单倍型组合(P<0.05或P<0.01),而单倍型组合H1H3的各周龄体重均为最大且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其他部分单倍型组合(P<0.05或P<0.01),因此单倍型组合H1H6为生长性状的劣势基因型组合,而单倍型组合H1H3为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组合;在母鸡屠宰性状方面,单倍型组合H1H1在母鸡宰前体重和屠宰重上为优势单倍型组合,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2,H1H3和H2H5(P<0.05),单倍型组合H1H2为母鸡胸肌重、腿肌重优势单倍型组合,胸肌重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2H5(P<0.05),腿肌重极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3(P<0.01)。在公鸡屠宰性状方面,单倍型组合H1H3在宰前体重,屠宰重,全净膛重,半净膛重,腹脂重和胸肌重上均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2(P<0.05),腿肌重极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2(P<0.01);在母鸡肉质性状方面,胸肌pH的优势单倍型组合为H1H3,腿肌pH的优势单倍型组合为H2H5,单倍型组合H1H3胸肌系水力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2H5(P<0.05),单倍型组合H1H2胸肌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单倍型组合H1H3(P<0.05)。在公鸡肉质性状方面,单倍型组合H1H1胸肌粗脂肪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单倍型组合(P<0.01),为优势单倍型组合,单倍型组合H2H5腿肌IMPc极显着低于H1H2和H1H3(P<0.01),单倍型组合H1H1在腿肌水分上为优势单倍型组合,极显着高于单倍型H1H2(P<0.01),显着高于H1H3(P<0.05)。因此,金茅花鸡PPARa基因多态性对其生长、屠宰性状和肉质性状有显着或极显着影响(P<0.05或P<0.01)。2、以PPARγ基因为候选基因,在第五外显子检测到一处SNP,导致编码氨基酸由亮氨酸到苯丙氨酸的变化,形成AA和AB两种基因型。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性状上,基因型AA和AB在金茅花鸡生长性状上无显着差异(P<0.05);在屠宰性状方面,母鸡AB型个体在胸肌重极显着高于AA型(P<0.01),腿肌重显着高于AA型(P<0.05),而在腹脂重上,AA型极显着高于AB型(P<0.01)。公鸡中AB型个体在腹脂重和胸肌重上极显着高于AA型,其余差异不显着;在肉质性状方面,在母鸡群体中,胸肌剪切力AA型极显着高于AB型(P<0.01),而在粗脂肪含量上则极显着低于AB型(P<0.01)。腿肌系水力AA基因型极显着低于AB型(P<0.01),而粗脂肪含量极显着高于AB型(P<0.01)。在公鸡群体中,腿肌剪切力AA型显着高于AB型(P<0.05),腿肌中粗脂肪含量在2个基因型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AA型极显着高于AB(P<0.01)。3、对金茅花鸡PPARα基因和PPARγ基因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组织中的表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ARα基因在心、肝、腿肌中表达量较高,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肝脏中PPARα基因mRNA表达丰度在生长发育早期呈上升趋势,而胸腿肌中PPARα的表达量在初生时最大,在2周龄时下降,4周龄时上升,在6周龄后趋于稳定。PPARγ基因在心、胸肌、腿肌、下丘脑中表达量较高。胸腿肌中PPARγ基因mRNA表达丰度在出生两周龄时表达量达到最高,随后表达量下降并在6周龄时趋于稳定。

彭广南[8]2013年在《广西叁黄鸡PPARγ和UCP3基因表达水平与脂肪性状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肉品质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但遗传因素起决定作用。广西叁黄鸡是广西优良的地方品种,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肉品质好。本研究的目的是克隆和分析广西叁黄鸡和艾维茵鸡的PPARy和UCP3基因序列;研究PPARy和UCP3在广西叁黄鸡和艾维茵鸡不同组织、不同性别、不同日龄的表达谱;探讨了PPARy和UCP基因的表达与体重、腹脂重、腹脂率和肌内脂肪相关性;旨在从分子水平揭示鸡肉品质的遗传机制,加快广西优质鸡的选育。参照GenBank上公布的鸡PPARy (AF163811)和UCP3(AF287144)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了广西叁黄鸡PPARy和UCP3基因。结果显示,广西叁黄鸡PPARy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全长1428bp,提交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KC682870,与参考序列相比,存在4处碱基突变(C291T、G675T、C942T、C1119T),均为同义突变,未造成氨基酸的改变。广西叁黄鸡UCP3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全长921bp,提交GenBank获得序列号为KC682890,与参考序列相比,存在3处碱基突变(T363G、T399C、C666T),均为同义突变,未造成氨基酸的改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广西叁黄鸡和艾维茵鸡不同日龄、不同性别和不同组织的PPARy和UCP3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PARy基因在腹脂中高表达,其次是皮下脂,而在心、肝、胸肌、腿肌中表达量少,并存在显着的品种、性别差异(P<0.01);UCP3基因高表达于胸肌,其次是腿肌,在心、肝、腹脂、皮下脂中表达甚少,也存在显着的品种、性别差异(P<0.01)。同日龄,母鸡PPARγ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公鸡(P<0.01),母鸡的UCP3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公鸡(P<0.01);广西叁黄鸡PPARγ和UCP3基因表达量普遍高于艾维茵鸡。候选基因相对表达量与脂肪性状的关联性分析表明,PPARγ基因的表达量与腹脂重、UCP3基因的表达量与IMF值呈显着正相关(R2>0.7,P<0.01)。

李文娟[9]2005年在《鸡心脏、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选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和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作为影响鸡肌内脂肪沉积的候选基因,以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鸡及AA 鸡作为试验群体,通过荧光定量PCR 实验技术分别对56 日龄、90 日龄、120 日龄H-FABP、A-FABP 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寻找心脏型、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的规律。结合鸡屠体性状及IMF 含量测定,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日龄、品种、性别间肌内脂肪的沉积规律以及心脏型、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mRNA 含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所得结果如下:1 H-FABP 基因mRNA 表达量随日龄的增长呈现递减趋势,相反的A-FABP 基因mRNA 表达量随日龄的增长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并表现出显着的品种和性别效应(P<0.05)。北京油鸡H-FABP 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矮脚鸡、白莱航鸡,矮脚鸡H-FABP、A-FABP 基因表达在群体中较低,其中A-FABP基因表达显着低于其它品种。此外,性别对A-FABP 基因表达量也存在极显着影响(P<0.01),公鸡A-FABP mRNA 水平(19.45)显着高于母鸡(13.11)。2 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低于腿肌,腿肌中IMF 含量约是胸肌中的3-4 倍。母鸡IMF 含量略高于公鸡,并在腿肌中差异显着。品种、日龄效应对IMF 含量的影响显着(P<0.01),矮脚鸡肌内脂肪含量在不同日龄都表现比北京油鸡、白莱航鸡、AA 鸡IMF 含量高,北京油鸡肌内脂肪含量次之。3 北京油鸡、矮脚鸡、白莱航群体中H-FABP 基因表达与A-FABP 基因表达呈现显着的负相关(R=-0.25,P<0.05),H-FABP 基因表达量与胸肌IMF 含量、腿肌IMF 含量、腹脂率、屠体重也呈现显着的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R 胸肌=-0.38(P<0.01),R 腿肌=-0.24(P<0.05),R 腹脂=-0.29(P<0.01),R屠体重=-0.32 (P<0.01);北京油鸡、白莱航鸡、AA 鸡A-FABP 基因表达量对IMF 沉积影响不显着,而对其屠体重(R=0.27)、净膛率(R=0.27)存在显着的相关性。随着日龄的增长A-FABP 基因表达量与体重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R90日龄=0.44,R120日龄=0.48。4 胸肌、腿肌IMF 含量与腹脂率、屠体重、净膛率呈显着的正相关。5 H-FABP 与A-FABP 基因表达水平对IMF 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品种效应。北京油鸡H-FABP mRNA 水平与胸肌、腿肌IMF 含量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 胸肌=-0.428,P<0.05;R 腿肌=-0.413,P<0.05),白莱航鸡H-FABP 基因表达水平对腿肌IMF 含量的影响显着(R=-0.35,P<=0.05)。北京油鸡、白莱航鸡A-FABP 基因对IMF 含量无显着影响,但与屠体重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38,P<0.05)。矮脚鸡A-FABP基因mRNA水平与IMF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0.48,P<0.05),而H-FABP mRNA 水平对IMF 含量影响作用不显着。

李宁川[10]2007年在《兔及大鼠AMPK基因多态性及骨骼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肌内脂肪在肉品质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探讨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生理生化因素及对畜禽肌内脂肪进行选择育种的辅助分子标记。首先研究运动训练、高脂饲料及大豆多肽对肌内脂肪形成的影响,并运用DDRT-PCR技术分析影响肌内脂肪沉积的骨骼肌基因表达差异,再运用SSCP技术研究对机体能量物质代谢有调节作用的AMPK基因的多态性与肌内脂肪等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长期高脂饲料喂养使大鼠体重低于对照组,而肝脏及骨骼肌内脂肪显着增加(P<0.01),经运动训练或补充大豆多肽后,这一症状得以改善;(2)日本大耳免体重、全净膛重、肌内脂肪含量明显高于野兔(P<0.05);(3)在运动与非运动组大鼠骨骼肌内存在Ldh-A、PDE两基因表达差异,即中等强度游泳运动组,两基因都有明显表达,而非运动组其表达量显着下降;(4)在日本大耳兔和野兔骨骼肌中也存在MGF、Ch25h两基因表达差异;(5)日本大耳兔群体中,编码AMPKα1亚基的PRKAA1基因在8731处有一T插入突变,突变基因型与兔肌内脂肪含量呈显着相关;(6)日本大耳兔群体中,编码AMPKγ1亚基的PPKAG1基因存在1531处C碱基插入突变,但各基因型间不存在体重、全净堂重、肌内脂肪含量等差异;(7)在日本大耳兔与野兔两群体间,编码AMPKα2亚基的PRKAA2基因经SSCP检测两者间无基因型差异,但经测序分析得1754处有A→G突变,且两群体存在活体重、全净堂重、肌内脂肪含量等生产性能的显着性差异;(8)分析编码SD大鼠AMPKα2、γ2亚基的PRKAA2、PRKAG2基因多态性得,在PRKAA2基因1944处有一G→A突变,经序列分析得这一突变为同义突变,而PRKAG2基因3429处有一A插入突变,在编码序列中形成一终止密码子,使编码蛋白残基变为1143个氨基酸残基,经统计分析得大鼠群体的两处突变与肌内脂肪、体重都不相关。通过实验我们得:(1)饲料成分(如脂肪含量、饲料添加剂)、饲养方式等环境因素可影响畜禽体内能量及物质代谢,因此饲养方式改进对改善肉品质是有益的,但不当的饲养方式对育种则带来不利因素;(2)通过DDRT-PCR研究可预测Ldh-A、PDE、MGF、Ch25h等基因的多态性可作为肉用动物瘦肉率、日增重、低胆固醇等生产性能选择辅助标记;(3)作为机体重要的调节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的因子,AMPKα1亚基SNPs可作为肌内脂肪选择育种的QTL。

参考文献:

[1]. 鸡PPAR基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遗传学研究[D]. 孟和. 东北农业大学. 2006

[2]. 鹅PP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与肥肝关系的研究[D]. 罗锦标.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3]. 固始鸡—安卡鸡F_2代资源群PPARα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 亢娟娟.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4]. 鹅MC4R、LPL、ApoB和PPARγ基因多态性及MC4R基因在填饲鹅中表达模式的研究[D]. 原昊.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 鸭PPAR基因家族功能分歧分析及启动子克隆、活性调控元件筛选[D]. 周天予. 四川农业大学. 2016

[6]. 去势对淮南麻黄公鸡肉用性状及肉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王钱保. 安徽农业大学. 2012

[7]. PPARα和PPARγ基因对金茅花鸡生长、屠宰、肉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及表达规律研究[D]. 段炼. 扬州大学. 2016

[8]. 广西叁黄鸡PPARγ和UCP3基因表达水平与脂肪性状的相关研究[D]. 彭广南. 广西大学. 2013

[9]. 鸡心脏、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D]. 李文娟. 新疆农业大学. 2005

[10]. 兔及大鼠AMPK基因多态性及骨骼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D]. 李宁川. 扬州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鸡PPAR基因与脂肪组织生长发育关系的遗传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