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联合呃逆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方奕奇,吴冰(通讯作者),陆泳萍,王磊,徐晓度,黄

(1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 上海 200231)

(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 200233)

【摘要】目的:观察手法联合呃逆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手法联合中药组)5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50例,治疗组采用指按法、指揉法等手法刺激胃区和胸腔区,同时口服呃逆汤;对照组采用予山莨菪碱10mg肌肉注射,两组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3次,比较两组治疗前、每次治疗后的疗效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48.00%,总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痊愈率为32.00%,总有效率为66.00%,治疗组痊愈率与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症状评分,治疗组治疗1d后、治疗2d后、治疗3d后分别为4.91±1.07、2.93±1.59、1.13±0.58;对照组治疗1d后、治疗2d后、治疗3d后分别为6.35±0.98、4.88±0.77、3.21±0.71;治疗组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对照组治疗后1d与治疗前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d、治疗后3d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两组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症状评分比较(均P<0.05)。结论:手法联合中药治疗组较西药治疗组能够显著改善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症状。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手法;呃逆汤;山莨菪碱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1-0339-02

古之称呃逆为“哕”,中医理论认为呃逆病与脾胃的气机失调有密切关系[1]。此症多可自愈,但顽固性呃逆则迁延难愈,影响工作、学习、生活。本研究选择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对象,通过临床实验比较手法联合呃逆汤与西药两组的治疗效果,旨在初步客观评价手法联合呃逆汤在顽固性呃逆治疗中的作用,为其进一步应用与推广提供依据。现将临床资料统计归纳小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法联合中药组50例,西药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顽固性呃逆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顽固性呃逆的诊断标准(自拟):符合呃逆的诊断标准:①呃逆持续时间超过3天以上;②呃声或高或低,可自行停顿30~60min后复起,严重者呃声频作,无间隙,昼夜不停;③严重时自觉呼吸困难,牙关紧咬,舌体僵硬,影响睡眠和饮食。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

(1)胸腔区:选取刺激区入发际2cm、1cm、发际和发际前下1cm 四点作为治疗点,采用指按法、指揉法等手法。

(2)胃区:选取刺激区入发际2cm和1cm 两点作为治疗点,采用指按法、指揉法等手法。

(3)推拿手法:操作于上述主要穴位治疗各3min;频率120次/分。休息5min后,再操作1次。

(4)呃逆汤:丁香30g、柿蒂30g、党参30g、石决明30g 水煎服150ml,1剂/日。

1.3.2对照组:予山莨菪碱l0mg肌肉注射,每日注射1次。

两组患者均每日1次,3d为1疗程,共一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1.4.1疗效评定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拟定进行评估。

1.4.2顽固性呃逆症状评分[2]:每小时低于5次、且不影响进食计3分;每小时6~10次但不影响进食、每小时低于5次但影响进食均计6分,每小时超过10次、不能进食、出现胃食管反流均计9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 两组呃逆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中痊愈率为48.00%,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患者中有痊愈率为32.00%,有效率为66.00%。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说明治疗组在痊愈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顽固性呃逆患者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治疗组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2)P<0.05;对照组治疗后1d与治疗前比较3)P>0.05;治疗后2d、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4)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与治疗前比较5)P<0.05。

3.讨论

目前对顽固性呃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考虑可能是由多种神经递质参与完成的,具有完整反射弧的一种脊髓反射,其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和膈神经的向心神经纤维,其神经中枢为颈髓C3/C4/C5前角细胞、延髓网状结构和脑干呼吸中枢;传出神经为至声门和膈肌等其他呼吸肌的膈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离心神经纤维。当刺激病灶出现在呃逆反射弧的任何一处时,均可引起呃逆[3-4]。祖国医学《内经》首先提出呃逆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5]。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吴耀持教授临床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研究总结出呃逆汤(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柿蒂降逆止呃,共为君药。党参益气和胃,石决明平肝降逆,诸药合用通腑降逆,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升降和顺,呃逆自止)选取头皮部位的胃区和胸腔区通过手法刺激这一组穴位对来调整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状态。可能是当手法刺激大脑功能区时,引起头皮神经和骨膜效应,循经络神经反射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或抑制,分泌多种神经递质调整膈神经的生理状态,其传入纤维被相对阻断,从而达到止呃逆的目的。中医学理论中发际穴与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相联系,十二经阴阳经经别(手阳明、手太阴经别除外)在颈部合于本经,上达发际,足阳明络脉丰隆上络头项,合诸阳之气,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及经络功能[6]。与山莨菪碱比较,其只针对膈肌的痉挛状态进行缓解,即所谓的对症治疗,而手法联合呃逆汤直接从病因入手,对反射神经进行调节,来达到治疗目的。

本实验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1d、治疗后2d、治疗后3d呃逆症状评分明显低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其总体有效率、痊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手法联合中药治疗顽固性呃逆在起效时间,总有效率、痊愈率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有效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手法联合呃逆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病,其扩展了该病的治疗手段,具有临床运用价值。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痛苦较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峻峰,吴耀持,樊远志,李石胜,黄承飞.针药联合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17,27(3):63-68.

[2]闫晓瑞.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J]. 光明中医,2012,27(1):97-98.

[3]陈静雅,潘华山,冯毅翀,等.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4):532-534.

[4] Kim JJ,Sa YJ,Cho DG,et al.Intractable hiccup accompanying pleural effusion: reversible clipping of an intrathoracic phrenic nerve[J].Surg LaparoscEndoscPercutanTech,2013,23(3):357-359.

[5]国华,钟如春,刘霞.针刺内迎香穴治疗呃逆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8,5(25):9 1137-1139.

[6]李堔,王小萌.针法治疗寒凝气滞型顽固性呃逆64例[J].陕西中医,2012,33(6):725-726.

基金项目:上海市卫计委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提升项目(编号:TSJS2016005).

论文作者:方奕奇,吴冰(通讯作者),陆泳萍,王磊,徐晓度,黄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  ;  ;  ;  ;  ;  ;  ;  

手法联合呃逆汤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_方奕奇,吴冰(通讯作者),陆泳萍,王磊,徐晓度,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