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蒋海霞

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蒋海霞

蒋海霞

广元市妇幼保健院儿保科 628000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中的180例儿科的护理日常护理工作情况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通过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护理差异来研究和总结临床儿科护理中常见的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结果 护理组中存在大部分的护理风险比对照组明显小很多,P<0.05,临床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儿科临床中要积极控制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必须对风险事件的源头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执行,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使临床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中的180例儿科的护理日常护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90人。男女分别为100例和80例,2014年1月-2015年一月之间,我院儿科发生的护理风险事件共有220起,其中对护理组实行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后发生了70起护理风险事件,对照组在未实行风险管理制度和防范前则发生了150起护理事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在我院建立护理风险原因检查小组,挑选5名专科知识强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护理人员和护士长组成的检查小组,仔细分析我院发生220起风险事件的原因,以实行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为区分点,分析处理护理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的结果,总结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分析护理组与对照组间的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与对照组共发生护理风险事件220起,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后,表明医院引起护理风险事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服务质量类(2)护理记录类(3)意外情况类(4)护理差错类。制度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来控制以上四类原因而引起风险事件的发生。

3讨论

3.1儿科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3.1.1护理差错类

护理差错类的发生主要是指是患儿在标本送检、输液、输血、用药问题等的过程中应护理人员没有认真查对而出现的意外事件,患儿的病情在临床上具有多变性、发病急的特点,加之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完善,对身体的不适缺乏清晰、准确的陈述,在临床上会出现一些风险问题,比如患儿在呕吐过后误吸或者蒙被则会使患儿出现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造成窒息。患儿在临床护理中,经常会有引起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一些不可抗拒因素存在,比如患儿处于在正确护理的输血过程中由于自身特异性的体制导致过敏反应的问题发生等,都是临床一些不可预见的护理风险原因。

另一方面,对患儿夜间或者间歇期间实施输液治疗时,由于患儿无固定姿势,好动,容易导致留置针滑出而发生出血现象;对患儿采取静脉留置针穿刺治疗时,因为护士技术水平不高,操作技术不规范,容易使外套管断裂在患儿血管中;另外,对于刚刚上岗的护士而言,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专业知识,对患儿出现的意外病情没有准确分辨的能力,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缺乏护理风险防范意识,都有可能在临床上对患儿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3.1.2意外情况类

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例如物品坠落砸伤、食管异物、气管异物、割伤、烫伤、骨折、坠车、坠窗、坠床等都属于意外情况类。另外,患儿在医院内没有足够的安全防护意识,容易出现与危险物品接触导致意外事故发生;患儿由于自身原因在医院容易出现摔伤事故;还有个别患儿监护人没有注意留置在患儿周边的危险因素均会导致意外风险率的增加。

3.1.3药物使用问题

对患儿进行治疗时,配置好的药物不能长时间放置,也不可过早配置,防止药物被污染而出现治疗效果降低;在临床上患儿病情多变,医生会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随时制定出对应的治疗方案,过早的配好药物会出现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用药的剂量要十分精确,避免药量过大增加临床风险,药量多小出现治疗无效的情况发生;配药中溶媒使用不当,比如注射用青霉素钠在酸性或者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化学变化,在PH值在6-7中的中性溶液中能保持稳定,控制致敏源,维持药物的治疗效果;部分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缺乏责任心,这些都会导致意外风险率的增加。

3.1.4护理记录类

护理记录出现的问题包括对护理内容记录不够及时、准确、全面。作为判定护理行为有力的重要依据是护理文书,其是记录护理操作整个过程的重要依据。

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应重视护理文书记录,避免出现差错。

3.2儿科护理风险的预防措施

3.2.1培训护理知识,提高儿科护理人员应变能力

在临床中面对的儿童年龄都比较小,而大部分儿童都没有准确陈述自身感受的表达能力。此时加强培训护理人员观察患儿临床表现方面的问题,对患儿临床不同疾病和并发症的突发症状具备有一定的应对能力。面临突发症状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其病情给予及时对症的治疗,大大提高有效治疗率。面临儿科患者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特点,护理人员要保障护理效果,提高护理技术、增强护理安全性,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术,积累临床经验。

3.2.2加强教育及培训

对护理人员要加强管理制度,特别是责任心弱、业务能力不佳、安全意识不强、资历不高的护理人员更应注重护理工作责任制的培训,加强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扎实做好自身的护理本质工作。另外护理人员在用药方面重视用药管理、用药安全,准确把握用药时间和剂量,保证患儿用药的疗效,此外,积极对护理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护理人员的敬业精神,确保其在临床中对操作规程能严格执行,保证实行规范性用药制度,减少患儿用药的风险性。

3.2.3严格规范护理文书

临床上医疗文书和护理文书必须保证一致性,护理人员必须详细,及时、真实记录从患儿住院治疗到康复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对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检查,核对;科室定期核实护理文书,向各个科室汇报审查结果。

参考文献:

[1]高秀珍,王彦华,李兰凤,等.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药,2012,34(7):1112-1114.

[2]毛永霞.50例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海南医学,2010,21(22):155-156.

[3]潘燕.10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58-59.

[4]孙正芳,黄馨,李建云.浅析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1):206.

论文作者:蒋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  ;  ;  ;  ;  ;  ;  ;  

儿科护理风险原因及预防措施论文_蒋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