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既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家将经济发展战略逐步西移,着手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使西北五省(区)全面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发大西北,建设大西北的又一次高潮,这是一项跨世纪的艰巨工程,也是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次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战略意义

1.重要的战略位置

大西北包括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在我国的西北部,面积311.0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3,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区域。北与蒙古、俄罗斯接壤,西与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国毗邻。这一区域的国境线长5600多公里,边境县有14个。历史上和邻邦及欧洲友好往来的丝绸之路从中穿过,当今是新亚欧大陆桥必经之地,历来为战略要地。

2.西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后备基地

西北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土开发上属于资源开发主导型地区。目前最具有优势的资源是矿产、光热、水土、电力和旅游资源。现已探明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能源,镍、铜、铅、锌、钾、钼等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名列全国前茅,如陕、甘、宁盆地集煤、气、油三大能源于一身,是世界上罕有的优质能源基地;新疆塔里木、吐哈、准噶尔三大盆地的石油产地,可与中东媲美;柴达木矿产资源富集,是我国的聚宝盆;黄河上游水力资源丰富,是发电能源之河。西北是中国唯一还有大面积可开垦耕地的区域,仅新疆就有宜农荒沙地近一亿亩,是宝贵的后备耕地资源。

3.西北区域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

大西北是我国最主要的多民族聚居区。发展西北区域经济,符合加强民族团结、富国安邦的长远国策。西北区域人口中的民族成份有近50多个,占全国民族成份的89%,人口1477.07万,占全国少数民族的20%,其中,甘肃省少数民族比例达54.5%,青海达57%,新疆达62.2%,宁夏达34%。除汉族外,兄弟民族主要有维、回、藏、蒙、哈萨克、东乡、乌兹别克、满等。目前,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今后各族人民艰巨而光荣的战略任务。

二、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失衡

西北地域辽阔,高山峻岭多,沙漠、荒原多,雨量少,自然条件差,人口密度小。西部是帕米尔高原,西南是青藏高原,东部是复盖陕甘宁地区的黄土高原。五省区内大部分是山地。这些山在海拔2000—5000米左右,有的山峰终年积雪。又有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这些沙漠随着大风不断南移东进,吞噬农田、草原,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西北地区春旱夏洪,水土流失,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出现,使开发新资源的成本不断提高。

2.交通运输落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西北地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地貌,使交通发展严重滞后,货运能力低,每年陕甘有500—600万吨的货物不能通过,新疆有200多万吨物资运不出去,宁夏、青海的运力只能满足一半,主要铁路线运输需求多已超过现有的运输能力,乘车难,运货难已成为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3.城市化进程缓慢

西北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为26/km[2],是全国平均水平(116/km[2])的22%,城市分布稀疏,平均每万平方公里只有0.17个,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城市主要分布在陇海—兰新—北疆铁路和包兰—包青铁路的主轴线上,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均比我国东部少。城市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发展缓慢,影响地区分工与协作,影响经济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制约着西北区域整个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也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延缓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4.经济发展受规模的制约

西北区域经济落后,一、二、三产业普遍集中度小,规模效益差,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确立了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体制。这种小规模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经济实体之间分工程度很低,各户的利益难以协调一致,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限制了土地产出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田间作业停留在手工劳动的低层次上,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西北区域不少的大中型企业,多建于“一五”期间,不少企业已运转了30多年,设备老化,超期服役,规模经济效应衰退。三线建设时期,按照“山、散、洞”的原则在西北建立的军工企业,生产集中度差,经济规模普遍低于合理的规模标准。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小型企业和民营采矿业遍地开花,“小煤窑”、“小采矿厂”在矿区“家家生火,处处冒烟”,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抑制了投资使用的集中化和分工化。

5.投资体制落后

开发大西北,就要抓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群落的建设和新的能源产业、材料工业的建设。这些建设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巨额资金,但西北区域投资体制落后,至今仍象五、六十年代那样,在“等、靠、要”的传统模式中徘徊不前。那时主要靠国家投入,靠国营企业。目前,中央虽然制定了向西部倾斜的政策,但在实际开发中,不再是国家一个积极性,更重要的靠地方和民间的积极性。西北区域国有经济占70%以上。全国国有经济亏损面在40%以上,而西北区域国有企业亏损面达7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水平。东部国有企业占的比例低,国有企业亏损,可以通过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予以弥补,并不影响东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而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区域的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占的比例少,国营经济缺少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当地政府就对国有经济部门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越亏越要,越要越亏,使西北区域国营工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日趋脆弱。西北地方财力薄弱,许多县市是“吃饭财政”或“补贴财政”,交通不便,通讯不畅,投资环境比沿海差,吸收外资的魅力有限,农民贫苦,集资也困难,资金短缺将是长期困扰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6.教育发展缓慢,科技发展滞后

西北地区的“老、少、边、山”地区多,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导致文化素质差,文盲多,儿童失学率比较高。教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观念落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教师工资都难以保证,有的地方,教室危房率超过50%。有的学校,一学期的办公费用不到10元,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省会城市和一些大城市,大学和专科学校不少,但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断流向东南沿海一带。科技人才外流,科技推广受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匮乏,人们的观念陈旧,安于现状,狭隘短视,缺少市场意识,使西北区域与东部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

三、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西北区域内的省情、民情,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选择适宜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决策。

1.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新观念

西北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除了国家的政策倾斜因素、历史及自然环境的原因之外,主要是西北人的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市场意识差,在这方面,应当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差距。东部民营经济发展很快,1994年,江苏浙江两省的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两省总产值的2/3。而西北地区非国有企业仅占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下。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国营经济占的比例太大,且大部分为亏损企业。这样一来,地方财政收入困难,资金不足。不能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因为观念陈旧,认为只有国营经济才是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就是资本主义,在这种“恐资病”的思想干扰下,就不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敢给予发展民营经济的各种优惠政策,并扶植和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导致西北地区私人经济发展缓慢,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当前有利的形势下,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积极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以增加财政收入,搞活经济,完成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2)要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有些人民族自信心不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园”,把立足点不是放在“振兴民族工业”和“自力更生”的基点上,而是盲目地崇拜外国。在招商引资中,不问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只要是外国的,则兼收并蓄,来者不拒,一律优惠。这样,甚至将一些国外要淘汰的旧设备、过时的生产线、对环境污染严重的生产车间迁移到中国来,结果出现“引进一家,挤跨几家”,“进口一批,打跨一片”,“引进一条生产线,污染中国半个县”的局面。引进国外企业,最重要的是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引进高科技产业和先进的基础设施。中国民族工业能生产的或者国内外市场已经饱和的生产项目就不要重复引进,不要老是跟在人家后面一步一趋地走,这样,永远都是落后的。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在西北区域搞工业,眼观国内外大市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拼质量、创名牌、争效益,走出国门,占领国际市场,各地不要重复地只会引进啤酒生产线、服装生产线、化妆品生产线、食品生产线,要像陕西咸阳偏转线圈厂那样,不但要畅销全国,占领国内市场,而且要走出国门,占领世界市场。

(3)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因为对外开放也有风险,资本主义腐败的东西会乘机而入。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如果不抓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在建设精神文明方面,西北区域首先要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要精兵简政、裁减冗员,加强培训,以提高干部的经济管理才能和民主法制观念。在经济建设中,首先要求决策和规划要科学、正确,如果一个省、一个城市、一个企业决策、规划不合理,造成的损失是最大的损失,造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决策和规划正确而产生的效益是最大的效益。西北区域有些地方,因调查研究不够,可行性论证不充分,盲目上一些项目,运行不通又下马,经这样一上一下的折腾,千百万元被白白地浪费掉了。西北经济要腾飞,就要精简政府机构,改变管理职能,调整办事方式或运行机制,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干部。其次,对全体公民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提高全西北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质。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把大西北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地区。

2.要以交通运输业为先导,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西北地面辽阔,地貌复杂,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每年五省区大量的货物运不出去,需要的物资不能及时运来,交通运输的“瓶颈”效应,已成为西北区域经济产业开发条件欠佳,投资环境不良的首要因素。因此,要发展西北区域经济,首先要发展交通运输业。要以横贯全区境域的新亚欧桥为主轴线,完成陇海、兰新的复线电气化建设,打通上下桥的南北道路,形成以铁路为主、公路、航空相配合的综合运输网络。尽快建成西安—安康、神木—延安、西安—南京、库尔勒—阿克苏—和田的铁路干线和支线;修建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主干线的全区公路网络;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在原来航空港的基础上,继续开辟国内外航线,逐步建立以铁路为骨干,各种运输方式相结合,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

3.充分发挥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

西北区域经济与东部相比,因内生产总值的相对差距为85.5%,社会总产值相对差距为91.4%,工业总产值相对差距为93.1%。要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差距,只有将发展优势产业作为突破口,才能改变这一局面。

(1)利用矿产资源的优势,建成一批能带动西北区域经济发展的工业基地。西北矿产资源中的煤和石油均占全国远景储量的1/3左右,金属矿产已探明有经济价值的有27种,有价值的化学原料矿藏有20种,已发现建材原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38种,以上的矿产品位高,储量多,质量好,易开采,特别应选择煤、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资源开发项目,作为西北经济起动的杠杆,带动能源资源和矿产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全面开发,形成滚动式地向前发展。

(2)大力发展水力、风力和太阳能资源。西北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黄河上游水清谷深落差大,25处峡谷均可建水电站,现在已建成的或正在施工兴建的有刘家峡、青铜峡、烟锅峡、龙羊峡、李家峡等,还可建成几十个梯级水电站。汉江已建成安康水电站,还可再建九座梯级水力发电厂。还有泾河、渭河、丹江等河流的峡谷地段,均可建水电站。利用水力发电,无污染,能源廉价,一本万利。西北雨量少,光照时间长,一些山口峡谷地区风力大,可大力发展风力和太阳能发电,以缓解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用电紧张情况。

(3)沿亚欧大陆桥发展西北区域的旅游业。西北区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十分丰富。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旅行游览的事和物的总和,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凭借和依据。大西北地处长江、黄河源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有距今4800——7800年的甘肃秦安大地湾和距今6000年的西安半坡原始村落遣址;有人文始祖的天水伏羲故里和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有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周秦汉唐等13个朝代在陕西建都,是文物精品荟萃之地,享有“地下历史博物馆”的美誉。大西北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敦煌莫高窟和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天水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有嘉玉关、阳关、玉门关为代表的古长城遣址;有陕西法门寺的“地宫佛教文物”;有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等清真寺院。这些文物古迹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建筑之美,考古价值之高都是举世无双的。它们象一颗颗明珠镶嵌在新亚欧大陆桥两边,价值连城,格外迷人。

西北地面辽阔,地形复杂,无数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多变的气候造化出千姿百态闻名中外的自然景色。那浩如烟海的大漠戈壁;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此起彼伏的广阔牧场;雄伟壮观的祁连冰川;波涛汹涌的九曲黄河;奇峰险峻的西岳华山;万鸟栖息的青海湖等,大自然鬼斧神功造化的人间美景,使游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西北五省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完善旅游设施,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搞好旅游服务,以满足旅客们的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心理需求,使旅游业成为西北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1996年,仅陕西一省接待国外游客50万人次,收入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6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77亿人民币,已成为陕西的支柱产业。

4.加速西北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西北地区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把握机遇,快速启动,大力发展城市建设,沿着新亚欧大陆桥,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中小城市,形成沿桥城市群和开放开发沿桥经济带,使其产生聚集和辐射效应,资源转换效应、区域分工效应和区域合作效应,成为西北区域经济增长极和经济增长带,在适当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县级市和小城镇,加速西北农村城市化进程,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

5.加快西北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北区域长期以来,依靠国家投资来支撑经济的增长,造成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低产出。一、二、三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比重偏低,经济呈二元结构。为了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作好以下工作:

(1)推进西北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西北气候干燥,风沙多,自然条件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而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方式,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实体,也就是把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生产、加工、经销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条龙经营实体。鼓励土地使用权的合法转让,逐步推进地土适度规模经营。西北地区应当制订优惠政策,拍卖荒山、荒坡、荒滩、荒塬和荒沙土地,鼓励个人、集体和企业垦荒、肓林、种草和农耕,实行“谁开发,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民营林场、牧场和农场,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发展乡镇企业,使“老、少、边、山”地区脱贫致富,使西北农业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2)深化西北区域的国有企业改革。西北工业70%以上是“一五”或“三线建设”时期兴建的国有企业,数十年来长期运转,设备已经老化,亏损面高,资金不足,举步维艰。对现有国营企业进行体制改革,改革目标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进入市场自主经营。对现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对经营不善、亏损严重、产品过时或没有市场的企业,应果断地实行“关、停、并、转”,或者通过法律程序宣布“破产”,拍卖产权,使企业重新优化组合。

(3)增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未必就拥有优势,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拥有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才能拥有真正的优势。也只有不断地技术更新,才能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的增长。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60—70%是来自科技进步。我国经济增长30%左右是靠科技进步,而西北地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0—2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西北的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都应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注重高新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结合,加快推广先进技术,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加强重点领域的科学研究。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西北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西北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6.贯彻“科教兴国”方针,发展西北地区教育事业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方针,我们应不折不扣地加以实施。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的素质,关键是办好教育,因为具有科技素质的人和科技成果,都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教育和培养的结果。西北地区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不少地方,教学设备差,甚至连教室都落实不了,教师工资不能按时到位。二是教育质量差。质量差的原因是教师素质差。长期以来,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形成的社会风气是“一工交,二财贸,实在不行搞文教”。一些薄弱中小学的教师1/3甚至1/2学历不合格,教初中的有连初中也没上过。在“重人情,讲关系”的风气干扰下,一些校长根本就没有学过教育学,自己既不懂教学,又不懂教育规律,公然被委派为小学校长、中学校长。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他们严格规定中小学教师(包括幼儿园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生才能被聘任执教。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品学兼优的高材生。从而保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西北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切实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经费不足,政府政策要倾斜,将教育经费比例放大。并要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建立教育基金。应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和监督。对现有教师要抓紧业务培训,不合格者应调离教育岗位。要严格挑选品学兼优的中学生考入师范院校,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教师的工资、住房、子女就业等福利待遇应实行优惠,以稳定教师队伍。只要领导重视教育,动员社会各阶层力量支持教育,教育事业就会蒸蒸日上,并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西北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标签:;  ;  ;  ;  

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_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