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走进课堂文化点亮智慧论文

经典走进课堂文化点亮智慧论文

经典走进课堂 文化点亮智慧

白俊青(辽宁省庄河市第二实验小学)

摘 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成语、诵读古诗词,探究字源、字理,可以让学生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加上教师的正确引领,进而让学生爱上中华传统文化,知经典、诵经典。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经典文化;诵读;积累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典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增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当学生刚开启学习之旅时,让他们以经典为伴,是最明智的教育。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不但深知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对学生的深远影响,更要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点亮经典这盏明灯。

一、以语文学科为依托,触摸经典文化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识字是教学的重、难点。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就字讲字的授课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阅读面。因此,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提出了“通过本节课生字的识记,你联想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希望打破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交流他们的识字方法与联想。刚开始,学生的识记方法还局限在简单的词汇中,之后笔者给他们做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生字就隐藏在成语故事中,隐藏在诵读过的古诗词中和阅读过的书中。

例如,在教学“笑”字时,学生交流:由“笑”字想到了笑口常开、笑里藏刀等一些四字成语。接着,笔者引领学生挑战又一高度,在积累古诗词中识字。于是,对于“笑”字的识记,学生又交流: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等。

在语文课堂上,笔者会跟随学生的交流内容,给学生以补充、推荐,让每节语文课都有经典文化的渲染。这样以语文课堂为依托,让学生触摸经典文化、传承经典文化。

深化双联在“家”中。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和群众约见代表提供预约和场所服务,架起代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发挥“泰安市人大代表履职网络平台”作用,实现代表与人民群众的在线互动交流,拓展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二、以教师为引领,拓展经典诵读

童年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这时记忆的内容保持的时间最久。台湾王财贵教授多年来倡导国学经典对于孩子的影响。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孩子在13岁以前记忆效果最好,应该整体让他诵读经典。等读到一定量后,他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南怀瑾的一篇讲学:在这个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其中表明这样做不仅因为经典是需要传承的,还因为小孩子背东西不是痛苦的,而是快乐的。

1.思想教育做到位

在与学生一起积累、背诵时,笔者带他们一起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笔者让学生也参与答题,学生惊喜地发现,其实古诗词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古诗词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也许就是我们儿时吟诵的一首诗,也许是我们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当学生也能答上来问题时,激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热爱古诗词的情愫也在逐渐成长。另外,笔者还与学生一起学习吟唱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中比较熟悉的古诗,如《苔》《春晓》等。在吟唱中,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

2.文化氛围常渲染

成人懂得的道理,落实到孩子的身上需要一个过程。首先,要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诵读经典给他们带来的益处,笔者会抓住一切机会做这一思想工作。例如,在教学“而”字时,学生说这是“学而不思则罔”里的“而”。笔者积极表扬、教育学生:也许我们现在积累、背诵没有感受到它的作用,但是到你真正需要用它的时候,他自然就会从你的脑袋里“蹦”出来,这就叫厚积薄发。笔者抓住这样的细节,时时刻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看着秀容川的背影,老砍头心中没有恨,只有喜悦,只有轻松。这么多年来,他一点不快活。身负绝世秘术,成了他的枷锁,如今,枷锁卸去了,他成了凡人。皇上不会找他了,他也不会去杀人了。

3.评比机制要合理

在学生积累、背诵的同时,笔者也和学生一起积累、背诵。例如,在诵读《三字经》时,笔者和学生同步积累。虽然辛苦,但是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付出,进而他们更愿意去积累古诗词。

教师需要将职业素养分类整合,不同的职业素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不要以单纯的文字讲授为表达形式,譬如,针对职业礼仪,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职场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做法,大家愉快的判别学生所展现的合适不合适,从而引出较为合适的展现形式。又譬如,针对专业技能,教师串联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后,引出实际职场中,对这项课本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4.教师参与添动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评比,进行展示。每周进行比赛,记录比赛成绩,评选“最佳积累小组”“最佳积累个人”,加分、评奖,表彰荣誉,让学生积累的兴致越来越高涨。

三、以班级活动课为抓手,推进经典诵读

学生跟随教材积累了一些古诗词,但是这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所要积累的储存量。因此,在班级活动课中,笔者又引领学生积累、诵读了《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大量的古诗词。后来,学生积累、诵读古诗词的行为已经不仅局限在课堂范围内,他们在课后也行动起来。现在班级里每名学生的手中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古诗积累本,这个本中记录了学生在经典诵读学习中的每一次成长与收获。现在班级中积累最多的学生已经积累了300多首古诗词,最少的也能达到百八十首。学生的积累范围相当宽泛,如包括李白的《蜀道难》、辛弃疾的《摸鱼儿》、白居易的《长恨歌》等。随着学生积累经典古诗词的增多,学生的表达、思维、精神状态,都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均经“K-S检验”检验其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数据行t检验,以表示。定性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

学生的积累,让笔者深刻地感受到在儿童时期让学生阅读经典,是对他们终身发展有益的一件大事、一件好事。这样的积累与传承,更让笔者班级一些学生得到了锻炼与提升,他们在坚持积累与诵读古诗词中,不断地改变、不断地进步,越来越优秀。

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发展的高峰阶段,记忆能力很强,在这个时候与学生一起自主积累与背诵经典,就是在学生最合适的年龄做了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对他们的成长负责。笔者会继续努力,让学习经典文化成为笔者和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爱好;让经典文化陶醉在每名学生的心间,从而把美的种子带进心灵深处。相信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天天读书声不断,日日诗香满校园”,必将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杨建民.也说“让传统文化经典重回中小学课堂”[J]. 语文学习,2011(6).

[2]董新红.让经典诗文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导学,2013(30).

[3]刘利红.童声雅诵 启智蒙正:谈国学经典走进低年级课堂[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7(9).

标签:;  ;  ;  ;  ;  

经典走进课堂文化点亮智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