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_王钢

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_王钢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意外伤害在全世界范围内均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20%的学龄前儿童死亡都是由于意外伤害造成[1],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比例甚至可以达到80%[2]。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日益严重,在我国已经成为了学龄前儿童的第一位死因[3]。对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儿童保健领域和儿科领域的前沿课题。

1.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1.1身体发展特点

学龄前为儿童3周岁到入小学前(6-7岁)的这段时期,儿童在这段时间内体格生长发育趋于稳步增长,不仅组织器官机能发展、身高体重的增加,而且机体抵抗力、自理能力、活动能力都逐渐增强[4]。儿童的耐力和肌肉活动能力也得以增强,有一定的负重能力, 神经系统趋于成熟发育[5]。在运动功能发育方面,3岁儿童会骑三轮车、能跑;4岁儿童会穿鞋、能爬梯子;5岁儿童会系鞋带、能单腿跳;6-7岁儿童可以参加结绳、剪纸、擦桌子、扫地等一系列简单劳动;在视力发育方面, 2-3岁儿童可以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大小等,5岁儿童可以对颜色进行区别,6岁儿童已经充分发育深视度[6]。

1.2 心理活动发展特点

儿童的心理活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儿童在3岁以后就会有一定的有意识注意,但是他们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注意力, 稳定性差,易转化、分散[7]。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儿逐渐形成逻辑、比较、分析、综合等抽象思维方法,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也具有一定的判断性、灵活性和目的性。3岁以后,儿童的独立意志逐步形成,他们开始不听大人话,自行其事,出现心理学上的“第一反抗期”。在此阶段,儿童表现出求知欲旺盛、好问好学、好奇心强的显著特点,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大的兴趣,模仿能力较强[8]。

2.意外伤害的概念

伤害是指由于放射线、电、化学、热量、运动的能量交换已经大大地超过人体机体组织所能够耐受的水平,从而出现窒息性缺氧和组织损伤,以及心理损伤统称为伤害。伤害具有致残率高、常见、死亡率高、多发的特点。基于造成伤害的意图,可将伤害分为他杀与暴力、自伤与自杀、意外伤害三大类。意外伤害是指如动物叮咬、车祸、窒息、跌落、切割伤、溺水、中毒、烧烫伤等无意识、无目的性的伤害[16]。

3.儿童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点

3.1发生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

学龄前儿童属于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据统计,美国1-4岁死亡儿童主要是由于意外伤害死亡(34.6%),远远高于其他疾病死亡人数。2011年,美国由240万0-5岁儿童受到了意外伤害,死亡2700人。1997-1999年,苏格兰有14.4%的学龄前儿童受到伤害。而我国,每年有64万名学龄前儿童由于意外伤害而致残、致伤,有16万名学龄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

3.2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地点

儿童意外伤害大多出现在运动场所、马路、幼儿园、学校、家庭等活动较多的场所,其中最多出现在家庭,发生率为43.2%。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在运动场所、马路上、学校等地的意外伤害率增加。这是由于儿童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独立愿望增强,在外机会增多[19]。具体来说,溺水常发生在游泳池、湖泊等处,烧烫伤常出现在客厅、厨房等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意外伤害发生地点在不同地区、国家略有不同,城乡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远高于农村儿童;而芬兰城市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则低于农村儿童[20-23]

4.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类型

儿童意外伤害主要有如动物叮咬、车祸、窒息、跌落、切割伤、溺水、中毒、烧烫伤等。意外伤害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类型,在发展中国家,中毒、烧烫伤所占比例较大[25];在发达国家,运动性损伤和游戏性损伤较为突出。以美国为例,很多儿童都会参加玩踏板车、溜冰、骑车等娱乐性活动,每年有77万多儿童由于运动伤害而就诊。而我国不同地区的儿童意外伤害类型也各自不同,北京市急诊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首要因素为跌落伤,其次为交通事故、动物咬伤。据浙江省和北京市7所省(市)级儿童医院统计数据表明,中毒占8.5%,跌落占22.6%,窒息占29.9%,烧烫伤占39%,其他占7%。头面部是急诊学龄前儿童最易受伤的部位,占到了25%。

5.影响父母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因素

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预防意外伤害的最佳手段可能是父母的监管,积极的监管行为主要包括持续性(对孩子行为的持续性或间断性的监管);注意力(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听觉、视觉上的注意力);亲近感(儿童与父母身体的接近)。它们主要很容易受到以下一些因素的影响。

5.1养育质量与风格

据研究表明,父母都在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风险要低于单亲家庭,这是由于母亲有较强的责任心、谨慎,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儿童受到意外伤害。

5.2监护、信念/态度、感知、知识与行为

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与其父母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知识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关系,父母所持有的信念/态度会对他们保护儿童的行为造成影响,但是很多父母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应该扮演的角色,也不知道如何用安全规则和教育来避免儿童出现意外伤害。国内外很多文献表明,父母的监护、信念/态度、感知、知识与保护儿童意外伤害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6.儿童意外伤害预防的理论基础

6.1 Haddon 伤害模型

著名的 Haddon 伤害模型提出“三种因素、三个阶段”的理论,三个阶段即:发生事件以前,发生事件中,发生事件以后。三种因素为:宿主、媒介物、环境。该理论认为:任何伤害的发生与宿主、媒介物、环境有关,三者问相互作用才使伤害发生。它们在发生伤害前就存在。如果它们分别存在,并不发生伤害,仅仅是危险因素。如果它们由于某种巧合或机遇嵌合在一起,则发生伤害。

6.2 被动预防和主动预防策略

主动预防策略是采用主动措施来对意外伤害进行干预,例如应用头盔、安全带等。而被动预防策略是指指需要改善危险环境、媒介或因来实现对意外伤害的干预,而不需要宿主的行动,如在车辆设计中安装安全气囊、改善刹车等。

6.3 “3E”干预措施

“3E”干预措施即教育干预、强制干预和工程干预。

教育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措施来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方式,提高他们对于意外伤害的认知度及伤害知识的知晓率。教育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方法、危险因素、种类、原因等;教育地点包括医院、学校、社区、家庭等;教育对象则包括儿童、老师、父母及广大人民群众等。

强制干预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的制定来干预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例如要求骑摩托车时佩戴头盔、驾驶机动车佩戴安全带、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酒后驾车等。工程干预也被称为技术干预,为了让意外伤害变得无风险,或者风险减少,通过革新和设计产品、环境来实现,强调安全控制、安全设计等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收稿日期:2015-10-09

论文作者:王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  ;  ;  ;  ;  ;  ;  ;  

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研究现状及进展论文_王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