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中的礼仪论文_曾茂辉 张志明

美食中的礼仪论文_曾茂辉 张志明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北省 武汉市 430070)

摘要:在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中华的美食文化已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常见的菜品背后我们往往能发现许多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影子。

关键词:美食;礼仪;文化;情感

人之初,饮食仅仅是生存本能的需要,在旧石器时代,人类仍未彻底摆脱野性,饮食停留在“茹毛饮血”的状态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巢氏发明了“脍”和“捣”的肉类处理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将人们引入了食物的文明时代,在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发展之后,中国的美食文化发展已然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常见的菜品背后我们往往能发现许多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影子。

一、礼与食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除了思想,礼仪也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而中国的饮食礼仪便萌芽于遥远的先秦时期,从古至今,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一以贯之。在周代,民间著名的“乡饮酒”礼仪就是严格遵循饮食礼仪的典范。

到了春秋战国,儒家认为饮食不仅能人类的需求和欲望,还能与天理相通。《礼记•礼运》记载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是将这一饮食观念朝着理论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在孔子看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他认为,“饭疏食,饮水,其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饮食上不必过分追求豪华,只要自身是豁达的,一勺清水也可使人舒爽。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1],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已经把饮食礼仪当成了家庭启蒙的重要内容。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说过:“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清代的凌廷堪在《礼经释例》中记到:“室中以东向为尊,堂上以南向为尊。”这些规范在繁杂之中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礼”的特点,更体现出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食物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情况,同时也决定着人们的幸福指数。例如中国古代传达情意的订婚食俗,在很多地区的婚俗中,都会把茶叶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聘礼。

拉祜族有一句民谚:“没有茶叶就不算结婚。”在湘黔一代,男方向女方求婚叫“讨茶”,女方受聘叫“吃茶”或“受茶”。如某家女子已许配于人时,则以已接受的茶礼来说明婚约,这便可见茶是民间一些婚姻聘礼的重要礼品[2]。

除了茶,雁也是古代聘礼中的重要礼品。清人秦蕙田撰写的《五礼通考》中记载道:“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皆用白雁、白羊各一头。”雁是随时令变化而迁徙得到候鸟,顺乎阴阳往来并且遵时守信,这正符合古代夫妻的标准。

然而,后来大雁越来越难得,后世便常常以鸡、鸭、鹅三种禽代替雁。在周代以前是按照等级分制用禽纳采,有文记载:“卿执羊,大夫执雁,士执雉”。而如今在河北、辽宁、安徽、江苏等地,仍有以鸡、鹅作为聘礼的婚俗。在少数民族的订婚习俗中,也常常少不了食物的身影。

鄂尔多斯地区的蒙古族人订婚,女方收下订婚礼品后,男方还要向女方陪三次酒,如果女方将三次酒全收下,婚事便确定了。在哈尼族订婚习俗中,糯米饭和熟鸡蛋是必不可少的聘礼[2]。而在纳西族的订婚聘礼中,则少不了盐和糖,他们认为糖代表了“山盟”,盐代表“海誓”,有了盐和糖,从此情深意投,绝不反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白族订婚时,他们的聘礼被称作“鸡酒礼”,是由一瓶酒和一只公鸡组成的。侗族订婚送的聘礼则是酒、猪肉和一条酸鱼。

在江浙一带,自古流传着以吃甜饭的方式来祝贺新人的进门风俗。在苏州地区,当花轿来到男家大门口时,新娘新郎及男家全体老小、亲戚朋友要一同吃甜汤圆、莲心,以表示全家团圆、生活甜蜜。在海盐一带,新娘下轿时,婆婆要端着一碗糯米饭亲手喂新娘吃下[3]。

据说,吃了婆婆喂的饭,以后婆媳关系便会变得和睦,生活甜美。而在浙江青田一带,花轿来到男家门前,伴娘端一碗红砂糖喂新娘,新娘吃后才能进门,之后还要将一碗饭寓意新婚夫妇从此和睦相处、白头到老。在侗族,娘家会送大米饭、鸡蛋与炒肉给孕妇,并且要每七天送一次,直至分娩为止;在浙江则是送喜蛋、桂圆、大枣和红漆筷子给孕妇,内含“早生贵子”之意。而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风俗,喜得新生命的家庭也会受到众人的祝贺,那些庆贺仪式也必然是少不了饮食的身影。

二、食与地

历史在文明中演进,文明的内容随着历史演进不断丰富,漫长的岁月里,中华大地上很多的地区都形成了独特的烹调技巧和饮食风格,使得中国饮食文化极具区域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南北的饮食便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到唐宋时期,中国的饮食形成了南食和北食两大风味派别,此后,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菜逐渐形成其独特的风味,并且开始自成派系。到了清代初期,鲁菜、苏菜、粤菜、川菜已成为了中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后称“四大菜系”。到了清代末期,又形成了浙、闽、湘、徽等地方菜,统称为“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的历史渊源极为丰富。首先作为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其历史极为久远,它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春秋时期的鲁菜已经相当讲究科学、注意卫生,还追求刀工和调料的艺术性,已发展到日臻精美的地步。

鲁菜的味道则是讲究以咸鲜为主,突出本味,擅用葱姜蒜,保持原汁和原味。鲁菜的原料质地优良,讲究以盐提鲜,以汤壮鲜,调味讲求咸鲜纯正。说起鲁菜,必不可不提它的汤。鲁菜以汤为百鲜之源,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清浊分明,取其清鲜。清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

除了以鲜为美的鲁菜,我们的目光又被充斥着一片红辣的川菜所吸引。川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别具一格的烹饪方法和浓郁的麻辣风味闻名古今,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现代川菜有六种基本味型:麻、辣、酸、苦、甜与咸,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味型的搭配:有咸甜、麻辣、椒盐、怪味、豆瓣、麻酱、陈皮、五香、烟香、香糟、鲜苦等。

《后汉书》提到巴蜀“此地广大、鱼盐所出”,《吕氏春秋》里还提到了四川味重要的调味材料:“和之美者,有阳朴之姜。”四川菜擅长调味,也和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有着莫大关系。

三、结语

漫长历史的洪流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岁月星河里璀璨光明,无论是饮食的思想、饮食的礼仪,还是食物本身,都充满着人们对食物的敬畏以及尊重,中华美食顽强的味觉记忆召唤人们,一路追随,让我们秉守着每个人内心的饮食传承。

参考文献

[1]崔高维:《礼记》[M]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2]袁枚(清).《随园食单》[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

[3]李渔(清).《闲情偶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论文作者:曾茂辉 张志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美食中的礼仪论文_曾茂辉 张志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