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观嬗变及其引导论文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观嬗变及其引导论文

文化研究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观嬗变及其引导

◎肖婷

摘要: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受就业环境中产业界别、职业结构、劳动形态、知识、年龄结构变化等影响,我国劳动者就业观发生嬗变,主要体现在职业平等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和灵活就业观等方面。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应立足保护劳动者基本利益,坚持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握价值引导方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就业观;嬗变;引导

人工智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实现模拟人类感知、思维的技术。半个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并称为21世纪尖端技术,并作为新的技术形式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世界各国在聚焦技术为经济赋能的同时,开始讨论由此引发的就业、法律、伦理与安全治理等一系列课题。事实上,人工智能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就业形态继而影响到劳动者对就业活动的认知和看法。这些影响引发劳动者传统就业观的嬗变,并有可能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要关注劳动者就业观的嬗变并作出科学的引导。

影响劳动者就业观的因素

历史上的历次重大技术变革,都以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并引发生产关系的一系列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分为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阶段[1],其被学界称作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正逐渐影响到当前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技术变革本身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带来一系列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是劳动者就业观发生嬗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1.产业、职业结构

农业自动化对总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将进一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型。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人工智能时代,农业智能、集约化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者被逐渐析出。人工智能技术还将颠覆人们对传统制造业的认知。一方面,机器逐步替代了传统制造业中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和程式化工作,使得大量传统产业工人的工作岗位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新的产业格局增加了对高级技术工人需求,制造业不再是原有认知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大国工匠”的舞台。

随着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变,位于传统的“金字塔型”职业结构底层的低技能低薪水职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劳动者愈发重视知识技能水平的提高,职业结构向高层次化发展[2]。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催生了高端生活服务业。而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使劳动者的就业观念趋于开放。

2.就业劳动形态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更加多元化,人机协同工作成为主流。科技载体的便利,使得时间、地域等传统的限制因素在劳动者就业选择过程中日益式微,通过网络平台,“多对多”的共享雇佣形态、“趣缘”合作等新劳动形态[3],将引发劳动者择业多元化。而人机协同的常态化,一方面使人类无法达到的计算及机械能力成为劳动者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机器对程序的依赖导致其无法进行更多基于模糊的判断,人机协同带来更高的效率[4]。但人机协同下的劳动安全以及劳动者对智能机器可能出现的情感依赖也逐渐受到关注。

3.就业知识结构

(1)社会责任意识。作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劳动者,既要保证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完整性和上升性,满足个人的利益和资源需求,同时也必须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中,正视行业和职业差异,选择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做到辩证统一地审视个人和社会需求,作出双赢选择。

历史形成的职业平等观在人工智能发展时代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对体力劳动未来走向的担心,对资本和资源分配的追逐以及高级专业技术获得的难度决定了当前历史时期,文化产业、管理服务业的工作岗位成为职业选择对象金字塔的最上层,高级技术类,尤其是同信息技术相关的研发及运用岗位成为次级层次,而传统的农业、制造业的相关岗位正逐步被广大择业者轻视。

自1932年始,蒋介石发表了大量关于革命哲学的演讲及著述,如1932年5月发表的《自述研究革命哲学经过的阶段》、1934年6月发表的《十年来革命经过之回顾》、1935年9月发表的《国父遗教概要》等。蒋介石关于革命哲学的阐述,内容大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党内强调其是继承总理遗教的正宗,从而争夺党内正统,树立个人权威;二是打压异党,确立国民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排他性地位,在清理中共在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的同时,也极力压制自由主义对国民党的异议。这一时期,蒋介石对党义的阐释和宣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是侧重于内部的政训,统一党内意识形态;二是推动国民党意识形态的国家化,开展针对全民的意识形态教育。

4.就业年龄结构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劳动年龄限制,劳动者的从业时间得到延长。智能机器人参与更多体力型和程式化工作,对劳动者的技术管理需求超过了对体能的要求。一方面,教育的加强与进步使得技术特长型劳动者更加低龄化;另一方面,随着健康管理的进步,高龄劳动者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有更多用武之地。

由此可见,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使得我国产业界别、职业结构、劳动者就业的劳动形态、劳动者的知识及年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劳动者固有的认知观念。

(2)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想性是指确保劳动者在就业观形成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清晰的职业规划,设定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信念,以保证通过劳动者的就业,保障和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实性则要求劳动者能够使用辩证发展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能够相对全面并以发展的眼光对职业乃至经济社会进行审视和判断。劳动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能够胜任并发挥自身能力特长的岗位,以保证就业的成功率和后续的自身发展。理想性同现实性相结合,既保证了劳动者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有效把控,又保证劳动者能够顺利就业,成为经济社会能够进一步顺利发展的必要基础。

就业观的嬗变及其特征

由于就业环境的变化,劳动者就业观随之发生嬗变。这种变化是人类主观认识基于客观世界的能动表达,其特征既有面对技术门槛的担忧和自我保护,又有基于技术便利的调整和观念开放。

1.职业平等观受到冲击,就业意向相对集中

(4)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劳动者就业观的建立和引导,要做到理论先行,立足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般社会生活应遵从的基本规律。一要坚持理论原则,通过就业相关理论教育,把握劳动者就业观引导的方向性。二要坚持实践原则,有效地指导劳动者就业及职业发展。三要通过实践成果的反馈,促进理论的完善和进步,以确保能够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和科技飞速发展的状况下,与时俱进,持续对劳动者的就业观进行引导。

⑤严格来说,就地城镇化和就近城镇化有一定的区别,“就地”倾向于“原地”,“就近”倾向于“附近”,但是都认同农村人口不向大城市、中心城市迁移的基本特征,因此本文忽略二者的区别,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界定。

2.自主择业观持续强化,就业目标愈发明确

一是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帮助劳动者较早地形成了就业观,且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相比从前,劳动者个性更加鲜明,更加明确自身价值及目标,自主性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劳动者可以获得更为广泛和有效的信息,从而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和选择。如具有较强烈示范作用的前辈经验等信息逐渐被淡化,不再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和指示性,劳动者择业时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3.竞争就业观调整转型,竞争意识持续加强

分别以0.1%乙酸-甲醇、0.1%乙酸-乙腈、2 mmol/L乙酸铵-甲醇作为流动相进行样品分离。结果表明,用2 mmol/L乙酸铵-甲醇作为流动相时物质分离度、峰形、响应值以及保留时间的稳定性均优于0.1%乙酸-乙腈、0.1%乙酸-甲醇,故本方法最终选用2 mmol/L乙酸铵-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图1是三氯蔗糖在优化的色谱和质谱条件下的MRM色谱图。

4.灵活就业观深入人心,就业渠道更加多元

稳定的就业观逐渐转变为灵活多元的就业观。目前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的飞跃上,信息交流更为便捷流畅,在此基础上地域和时间已经不再是限制劳动者就业的重要因素,更多的兼职劳动者和自由职业者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来较为单一的劳动关系形式。原有的简单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就业方式慢慢被共享、平台化和自由工作等形式替代。

对劳动者就业观进行引导

就业观的核心问题是劳动者在就业活动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是就业活动对劳动者个人及社会发展的利益影响。因此,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应立足保护劳动者基本利益,坚持促进社会发展的目标,把握价值引导方向。

1.把握引导劳动者就业观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劳动者的自主观念越来越强,思想的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一方面,信息爆炸带来的是劳动者不再迷信既有的价值观念,在价值认知上的开放性加强,更加倾向于通过个人判断树立就业观念。另一方面,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劳动者,受到个人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很难自发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匹配的个人就业观。这两方面体现了劳动者主体性的增强,即为引导劳动者形成正确价值观提供了更成熟的个体基础。因此,在我国劳动者就业观形成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成为了必然要求。

可以看到,随着SPP阶数的上升,Er随θ变化而变化的周期变小.其它分量对θ的依赖关系随着阶数的上升也有着类似的变化.这是由于场量中都含有因子ei(nθ+βz-ωt),n越大,相同的θ所引入的相位就越大,即场量随θ变化而变化得越快,故场量随θ分布的周期就越小.

(3)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劳动者天生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存在。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的主观意识更为强烈,同时,社会对其影响的因素也更为复杂。这就使得劳动者在就业观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自身更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寻求更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资源和发展路径;又要使其选择能够同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避免走入完全利己主义的误区,引导其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认识并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正处于变化和过渡的阶段,劳动者职业平等观受到巨大的冲击,对于职业及岗位的选择更加功利化和实用化。一是系统性的技术变革强化了抽象的数据分析与推理工作,放大了劳动力设计与创新的价值,引发的实际效应就是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5]。因此,农业和传统制造业的低技术需求岗位逐步被边缘化,而管理、文化和高端生活服务类行业的岗位更加受到劳动者的关注。政府部门、金融业、信息传输及计算机软件行业成为劳动者最为关注和心仪的行业。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的趋利性使得以人工智能发展为代表的高技术附加值和获利性的行业及相关产业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直观表现为相关行业的岗位薪资待遇得到大幅提升,这就导致了劳动者既有的职业平等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劳动者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以脑力和技术付出为主,体力付出较少的岗位受到了更多的青睐。三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专业岗位表现出对技术水平的高度需求,部分劳动者无法达到岗位要求,第三产业的拓展和繁荣使得很多劳动者选择了服务行业或者文化行业作为自己就业的第一选择。直观表现为在近几年的就业意向调查中,网络文化成为涨幅较快的从业意向岗位。

2.明确引导劳动者就业观的预期目标

认清现阶段经济社会中行业及岗位需求变化,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建立正确可行的就业观,并通过切实有效的实践手段以达成最终的就业行为,是新的环境条件下对劳动者提出的新要求,也是人工智能时代对劳动者就业观引导的最终目标。劳动者个体需要建立起与新时代相匹配的就业意识:

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只有劳动技能高、敬业精神强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日益发展的今天,除了既有的同类劳动者间的竞争外,同智能机器的竞争已经成为劳动者面临的新考验。劳动者的竞争意识在持续加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知识水平的更高要求。劳动者就业前对自身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希望通过更长时间的学习和更为高级的知识水平在竞争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二是对专业技能水平的更高要求。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岗位的机器替代率越来越高,同类岗位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所需求的技能也由原来的基础性技能发展为更高级的研发、管理等技能,这就使得劳动者不能满足于基本教育获得的专业知识,需要更为专业的学习。三是对全科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更高要求。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因为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完成许多基础操作,工作内容逐步倾向于跨界融合,劳动者需要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迎接多维度的挑战。

“AllinAI”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前沿科学家和管理者的理想和决心,所以普通劳动者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是扩展知识广度,加强专业精度。既要立足本专业,又要对其他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学习能力。二是掌握人机合作技能,共同解决问题。

(2)就业危机意识。劳动者面对的竞争会随着技术发展越发激烈,传统岗位需求的减少和新增岗位需求的更高要求,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就业危机意识,在就业过程中正视困难,调整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在特定情况下,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方式,以保证顺利就业。

航标是帮助船舶定位、导航或引导船舶航行而设置的有信息服务作用的助航设施。在海上的助航标志在长期遭受日晒雨淋,风吹雨打、盐分腐蚀、过往船舶刮碰,因此需要定期开展巡检维护工作,以确保能够保持良好的助航效能。

(3)终身学习意识。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以几何级数递增,无论是传统行业和岗位,还是人工智能科技带来的新行业和新岗位,都在飞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要越来越专精,另一方面岗位相关的拓展知识会越来越广博。劳动者要逐步适应这种变化速度,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同时,不断学习以保证专业知识的深度和综合知识的广度。只有如此,才能应对与日俱增的就业需求,保证自己不会落伍。

3.探索引导劳动者就业观的科学路径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劳动者就业观嬗变的复杂性,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劳动者就业观的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

(1)完善就业课程建设。将就业教育普及到各种形态的劳动者中,并逐步提高就业相关教育的完整性和重视程度,是保证就业观方向性的基础。一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群体已逐步进行了系统的就业教育,但是学生主观和环境客观上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效果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更多的劳动者没有经过系统的就业教育,自发形成的就业观存在缺失。因此,要逐步完善各维度的就业课程教育,努力做到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相结合,课堂传授同自主学习相结合,是后续就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加强专业知识教育。面对新时代岗位需求的变化,必须针对性地提供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保证就业观指导性的前提。一方面学历教育的提供者应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更新专业设置和专业知识内容。另一方面深造教育的提供者应更多地结合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调整构建教育内容,避免课程设置资本化日益严重的情况出现。

图案是视觉中极具感染力与传播影响力的媒介。广彩瓷装饰图案源于生活,融入东方情趣,随着艺术交融,汇入洛可可风格的活力,生机盎然,雍容华贵。现代的广彩创作,应融入形式美的法则理念,对图案进行简化、重组,将古典美与现代美融合并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凸显时代感。

(3)鼓励就业形式尝试。在人工智能时代,就业形式已经不再是单一的“雇佣-被雇佣”的既有形式,包括创业在内的各种新生的就业形式有效补充了新时代就业的新需求。积极发展并鼓励各种就业形式,并正确规范引导,是保证就业观实践性的补充。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新生就业形式,应保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加强法治规范和行业限制,施加价值引领和道德约束,提供资源协助和政策扶持,使之能够健康高速的发展并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应有的帮助,成为新时代劳动者可选择的就业方式的有效补充。

(二)建立多层次住房制度体系,完善基本配套制度。一是从资源配置手段入手,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低收入群体可通过财政补贴和限制产权等手段定向供房;中高收入群体以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二是以深圳“二次房改”为契机,推广住房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多元化产权制度,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完善二手房交易制度和租赁市场制度,建立和完善承租者权益保护制度,逐步形成住宅市场阶梯价格配置。三是加快推进土地供给侧改革,形成土地市场的多元供给的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

[1]国章成. 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五个奇点. 理论视野,2018,(06):56-64.

[2]杜传忠,许冰.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 社会科学战线,2018,(02):68-74.

[3]高奇琦,李松. 从功能分工到趣缘合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重塑.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7,18(06):78-86.

[4]田思路,刘兆光.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演变与法律选择. 社会科学战线,2019,(02):212-221+282+2.

[5]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安德鲁·麦卡菲. 第二次机器革命: 数字化技术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经济与社会. 蒋永军译. 中信出版社,2014:155.

中图分类号: F241

文献标识码: A

基金项目: 201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知识管理、社会资本互动对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编号:19YJC6302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DOI: 10.13561/j.cnki.zggqgl.2019.05.012

编辑: 云霞

标签:;  ;  ;  ;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就业观嬗变及其引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