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企如何应对宏观经济形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民企论文,中国论文,如何应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民营企业如何应对融资难题
资本是血,这个输血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民营企业融资这一老大难问题,又一次凸显在从紧货币政策之下。民营企业只有相互之间联合扶持,并与政府、银行、大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积极自救、引入外援、寻找新的融资渠道才能渡过难关。
(一)通过B2B网站实现联合担保贷款和信用评级,解决担保不足的困境
中小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数的90%以上,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最常见的融资途径,不过由于银行业相关规则的改变——票据必须归入贷存比口径以及信贷限额的约束,中小企业票据融资现在成了信贷限额管理的主要“受害者”。除了求助于民间金融或地下融资之外,浙江开始采用“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这种贷款由借款人组成联合担保小组,相互提供贷款担保,无需抵押,更多的是依靠企业之间的相互监督和约束。挑选合适的企业组成联保体是关键的第一步。通过网络和牵头民营企业家批量挑选联保企业的模式悄然兴起。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巴巴负责寻找被其称为“带头大哥”的联保体牵头人,由他/她在贷前严格挑选联保成员,贷中处理违约纠纷,负责监督其他联保体成员,控制风险。
无抵押或担保不足仍然是困扰民企融资的最大难题。而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评估制度、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银行和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贷前的逆向选择——高风险企业驱逐低风险企业和贷后的道德风险——出现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于是银行向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电子商务网络上的信用评级为解决上述困境提供了一些途径。例如工行推出的小企业纯信用贷款就不要求企业组成联保体,只要具备阿里巴巴诚信通会员3年以上资格就可申请。贷前审查过程中,需要考察企业在阿里巴巴商友圈的活跃度、网上信用、注册年限、交易情况等,这些信息都包含在阿里巴巴向银行提供的商户信用数据库里。如果企业不能还贷,银行会追讨,欠款企业会一直被阿里巴巴“追杀”,不良记录会直接挂在企业信息最醒目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控制风险,阿里巴巴还与建行以1:1的比例共同出资2000万元建立“风险池”,该“风险池”的保护期是6个月。一旦企业不还款,银行就会用该“风险池”的资金先行垫付。
(二)“断尾自救”,保住主业;股权合作,引入外援
部分民营企业正在跨行业经营,有的跨度还比较大。可是一直以来,企业界对“多元化经营”是好是坏并没有定论。多元化经营既是企业的一种扩张方式,又是一种战略选择。不过现实中,能长期存续的企业最重视稳定的现金流。他们尽量降低负债,提高现金流以应付外来的冲击。这些企业在准备跨业经营之前先写不可行性报告,就是找各种不做这个项目的理由。如果到最后发现理由不充分,那么那时再做也来得及。日本是盛产长寿企业的国家,创业两百年以上的企业在日本有3000家,而在中国只有9家。日本的国家经济电视台NHK根据对日本600家长寿企业的民意调查,发现坚持本行的企业多达八成。在2008年的经济形势下,资金短缺的企业不妨学学壁虎“断尾自救”,退出一些资金周转不灵、技术支持不够的行业,保住主业,实现企业的永续发展。
与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股权合作也是中小企业应对融资难题的策略之一。例如温州的米哥食品有限公司于去年年底发生严重的资金短缺,暂时歇业。今年3月,温州市通泰投资有限公司以250万元人民币洽购米哥75%股份。由此,歇业了近三个来月后,米哥4月底重新开张。而在当地,另外一些没有寻求或者寻求不到股权融资的数十家企业就此消失了。
(三)积极寻找PE、Vd、IPO等新的融资渠道
PE(私募股权)、VC(风险投资)这些名词已逐渐为国内的中小企业所熟识。近年来,国内每年都有多场全方位的融资洽谈会(例如“2008第二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高密度封闭会谈,低成本信息沟通”帮助参会企业在会议期间用最短的时间,接触最多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及各类相关的中介机构。凭借成熟的会议平台,企业与PE、VC之间展开“资本对接”和“快速约会”。
虽然IPO是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才有可能采用的融资渠道,占民营企业之多数的中小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还较难通过IPO获得资金,但是毕竟企业的目标都是要做大做强,大了不一定强,但不大一定不强为绝大多数企业家所公认。而且,在政府的推动下,IPO仍然是上了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手段。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PE、VC,还是IPO,民营企业要想打动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很好地自我展示,因为“酒香也怕巷子深”。不少民营企业家缺乏包装企业的概念,或者即使有了这个概念,也不知道如何包装。笔者认为,民营企业在向投资者作推介时,最重要的是描绘出一幅可操作的企业发展蓝图,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差异化,尽全力让投资者相信企业的发展潜力,做到“做人简单、做事勤奋、做秀绚丽”。
二、民营企业如何应对人民币升值
当在森林中行走的两个人遇到老虎时,求生并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只要比另外一个人跑得快就行了。随着人民币汇率自汇改以来连续升值,出口型民营企业如何才能够在这场真实的游戏中成为“不被老虎吃掉的人”?答案在于:寻求更多金融避险工具和内销渠道,以及改进自身的管理。
(一)金融避险
1.调整收汇结算方式
金融机构提供的避险产品主要包括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这些工具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江苏洪泽大洋化工有限公司通过汇率远期锁定等金融工具进行避险,仅2007年一年就减少了近100万元的汇兑损失。企业还可以降低信用证收汇比例,对未到期信用证采取出口押汇的方式,实现提前收汇。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进口成本降低,增加进口也是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一项措施。企业可以适当扩大已有的进口业务,并通过进口押汇等手段延迟付款,实现进出口的部分平衡。
2.改变结算货币
部分企业根据自身的客户资源,及时采用了多币种成交,使用币值相对稳定的欧元、日元、新币等。例如索普集团积极拓展亚太地区市场,争取马来西亚、香港等地区的销售。同时公司还向总公司争取对出口的产品以欧元计价,减少汇兑损失。总之,民企的出口对象要多元化,一方面仍然盯住欧美这个传统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前苏联国家、中东、东南亚等新市场。
3.长期订单分拆、提高首付款比例
汇改对订单存续时间长的企业的影响较大。比如造船业,造船企业与国外船东签订的建造合同均以美元计价,而且是封闭合同,合同签订后的付款周期长达3-4年,汇率避险空间很小。新世纪造船公司根据造船业自身的特点,大幅度提高船东的首付款比例至20%-30%,而早期的首付款比例仅为5%。尽管提高首付款比例并不能消除未付余款的汇兑损失,但相对于过去的首付比例,已经可以避免不少损失。
4.将汇率浮动条款写入合同
企业在签订单时就根据当时的汇率进行预期,然后根据交货期、成本计算等,制订出一个预期汇率,写在订单上,到时双方就以订单上的汇率来结算。这种将汇率浮动条款写入合同的做法也是民企应对人民币升值的策略。
(二)内部挖潜
一些企业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而更多企业选择了直面困难,以技术创新、压缩管理成本、扩大内销等方式从企业内部和国内市场上寻找空间。
1.加快资本周转,降低生产成本
新世纪造船企业优化工艺流程,实行人员、设备定置管理,大大缩短了船舶建造周期。公司油轮平均出坞周期已经由2006年的158天缩短为目前的97天,成品油轮码头舾装周期则由2006年的173天缩短为123天。
汉高华威电子有限公司不断完善成本控制,对模具实行循环利用,大口径模具磨损后,加工成小口径的模具循环使用,每年节约生产成本30万元至50万元。
2.扩大内销比例
鄂尔多斯的主要应对措施是减少外销数量,同时大力开拓内销,在全国实施100家旗舰店战略。在以民企为主力军的服装衣帽行业里,相比于外贸业务,内销业务的毛利率更高,可以达到30%左右,而外销业务只有10%不到。
福建泉州的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外贸和内销“两条腿”走路的现象。泉州的企业很多是靠出口外贸赚得第一桶金的,但如今外贸环境遭遇各种壁垒的冲击,再加上汇率的大幅波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坚定了进军国内市场的决心。从泉州的童装市场来看,几家著名的童装外贸企业如格林、宝德、红孩儿、野豹等,早在几年前就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内销品牌,并在全国建立起营销网络。
3.集体提价或压价转嫁
提价是出口型企业面对汇率调整时拿起的第一个“武器”,不少服装出口厂家在接受新订单时把价格调高了5%左右。然而,中国出口型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互相压价,恶性竞争,单一企业提高销售价格以应对汇率风险的机会很少。绍兴纺织企业主林鳞说:“我们2008年把产品单价统一提高了5%左右,但销售已经很困难了,怎么可能继续提价。”不同地区的客户对提价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欧洲地区的客户,因为欧元升值,比较能够接受提价政策,而美洲的客户本身也受到汇率的影响,提价政策较难实行。
因此,提价对于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旦客户不接受新的价格,客户资源就可能流失。不能对客户提价,只能转过来向供应商压价。服装企业就向上游的面料商、辅料商压价。不过,大型的出口企业还有可能通过量大来压价,而小企业就很难使用压价这一招了。
(三)进出结合
人民币升值为以加工贸易方式开展国际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工贸易从境外进口材料,在境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汇率变动有利于抵消进出口间的影响。企业应该开展多种经营,实行进出口相结合。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走出去,利用富余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到境外投资办厂,从单纯依赖出口转变为就地生产,并用资金和技术输出来为产品输出保驾护航。
尽管不能否认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小企业带来了冲击,但犹如硬币的两面,升值也同时为企业带来了改革和创新的动力。谁能适应环境,率先应对升值,谁就能成为这场赛跑中的赢家。
三、民营企业如何自创品牌
中国民营企业的业务基本上都是接外单,给国际大企业做贴牌生产,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果说原来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让这些代工企业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获得微薄利润的话,那么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原材料成本和用工成本的升高等一系列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单纯依赖贴牌出口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风险过高,所以长三角的许多民企开始纷纷创立自主品牌。
(一)民营企业拒当无“名”英雄
浙江省大唐镇丹吉娅日用品公司的董事长洪冬英在90年代创业初期所面对的国内的商业形态除了商场就是小店和地摊,商场严重的三角债、苛刻的销售条件以及不能及时回款的现状令洪冬英不胜其烦,丹吉娅的冒牌袜子也让她防不胜防。2000-2004年,大唐的袜业主要依靠外单发展,一举取代美国佩恩堡,成为世界最大的袜业中心。近五年来,经历了上述宏观经济背景的演变,现在该行业的贴牌生产利润已经低到一打袜子只能赚两分钱。
2006年,经过为期一年细致的市场调查,洪冬英发现,中国市场商业业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商场、连锁超市、连锁专卖等各种商业渠道已经发展起来,中高端品牌通过对这些渠道的管理,已经可以把冒牌货摈除在外了。于是,她聘请了七匹狼等成功品牌的专业品牌策划人,并在2007年初新建2万平方米厂房、新购2000台织机,开始专门生产丹吉娅品牌的内销袜子。将近年底的时候,丹吉娅的内销渠道已经成型。对洪冬英而言,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丹吉娅将进行品牌延伸,不断开发毛巾、围巾、内衣、家具服、帽子、居室拖鞋等产品,最后建立丹吉娅“生活馆”的品牌连锁店。
(二)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品牌管理
诸暨的“枫叶”水管公司是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的典范。2003年初,“枫叶”水管公司的创建人傅志权意识到客户对“枫叶”品牌没有印象以后,决定给“枫叶”正名。他花一百多万买回被另一家公司持有的其他类别的“枫叶”管业商标,然后赶紧注册了除了军工类外所有类别的枫叶管业商标。2005年,为了争取把PE管列入中国名牌目录,傅志权到北京活动十余次。功夫不负苦心人,2006年,取得中国名牌的枫叶1.6米PE管,获得了奥运会工程的入场资格,“枫叶”公司打败了芬兰厂商,成为奥运会工程供货商。
在上述示范者的带动下,短短两三年来,在诸暨,中国名牌的总数从2003年的3个已经飞升到目前的27个,成为中国拥有国家和省级名牌最多的县市。
(三)品牌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
距离诸暨不远,有“中国五金城”之称的永康,对于创建优势品牌则有另一番经验。休闲运动车行业是永康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地经贸局副局长李世宝为了维护行业正常的竞争秩序,扶植行业龙头企业优势品牌的技术创新,通过永康的行业协会来鉴定和公告创新产品和品牌,并对公告无异议的新产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惩罚仿冒者。
协会的措施很快起了效果。2005年9月,生产休闲运动车的四星机械公司老板颜振广,在义乌小商品市场上无意发现,自己投资50万元,花了一年时间研制的世界新品高尔夫车,被永康另一家企业仿制了。义愤之后,颜振广要求行业协会维权——颜振广的高尔夫车,就是通过协会鉴定和公告的受保护新产品。在电话警告无效后,李世宝以经贸局官员的身份,协调了工商、税务等8大部门,浩浩荡荡开到了这家仿冒企业,要求它停止侵权行为并公开道歉。看到这个阵势,这家企业知道这次要玩真的了,赶紧认错道歉。
美国信息产业机构驻华首席代表Greg Shea指出,知识产权只是最近在西方产生的概念,并不是中国的传统。过去中国根本没有这种概念,中国人民无私地把中医、丝绸、造纸术传向世界。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品牌已经成为技术与市场垄断的新手段。往往是产品未动,品牌先行。谁掌握了品牌,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品牌是知识产权的载体,知识产权是品牌的内容及利益分配的依据,因而品牌也就成为产业利益的工具。中国的民营企业不仅要通过自创品牌、品牌管理来防止国内企业的仿制,引起低价竞争,而且还应防范国外企业的侵犯。大连路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国指出:“形势发生了很快的变化,我们发现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三家公司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所以我觉得知识产权保护,不单单是中国问题,而是一个世界问题。”
四、民营企业如何自主创新
(一)思维观念的创新——思路决定出路
1.培养发散型思维
一个企业要做创新型的企业,首先是企业家的思想要不断创新。例如,浙江省科技先导型企业人民电器集团的董事长郑元豹总结发展经验的时候就说过:“企业常青,靠的不仅仅是好的产品,还要有不断发散的思维。”所以人民电器从创立之初就认准了创新之路,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的同时,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整合科技研发力量,形成了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产品性能更加卓越。
人民电器,正是因为有了思维上的创新意识,才可能不断在营销管理上下功夫,建立以企业营销管理部门为“点”,以物流配货中心为“线”,以辐射全国各地的1800多家销售公司为“面”的营销管理体系,成功地实施了“点——线——面”式的营销管理,为企业营销网络的延伸和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具有“人民特色”的营销格局。
2.树立创新的勇气
虽然现在到处都在高歌“创新”,但是民营企业家仍然比较缺乏自主创新的勇气和决心。中国最大的纺织基地绍兴拥有优异的先天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已经完成了设备的引进和技术改造,许多设备甚至比韩国、台湾的设备还先进。然而,由于企业过去一直靠生产中低端产品获得利润,导致一流的设备生产二流的产品,最后由于过度竞争,只卖三流的价格。
其实说到底,在民营企业家观念里,有一种思想认为民营企业难以与跨国公司同水平竞争,与其提升技术水平接近跨国公司,不如守住地区市场与跨国公司保持距离,结果这种思潮导致了“技术过剩”。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解构为我国企业以劳动力比较成本优势切入产业价值网络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不生产终端产品,所以我国企业缺失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平台,没有修改和再开发产品的权利。终端产品是上游技术的应用平台,如果没有产品开发平台,那么上游技术就丧失了需求,就没有整个技术链条的进步动力。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首要关键是具有自主开发的勇气和决心,只凭勇气可能成为蛮干,但没有勇气,就肯定没有自主创新的实践。
(二)商业模式的创新——开辟传统产业外的“蓝海”
浙江年轻一代商人的产业创想能力正快速提升,他们善于将传统产业和信息化结合,或敏感捕捉新经济形势下的商机。传化集团是浙江一家做化工起家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这家企业以独特的模式将产业触角伸向现代物流。这家企业建立的物流基地没有自己的车队,仅依靠物流的信息平台和大型物流基地为中小物流企业提供全国物流信息网络,实现往返物流业务衔接,以防止“空回”。目前仅这一项“公路港”创新模式就在2007年为公司带来30亿元收入。
另一家创意企业是合共网。几个30岁出头的浙江人几年前想到一个点子,是把各公共场所的广告资源实现互相利用。比如一个带视频的书报架,摆放在星巴克某门店,要价1万元/年的陈列费。这看起来有些荒唐,但销售人员告诉星巴克的经理,该咖啡厅周边十个公共场所(比如某高档餐厅)可以同时拥有这样的书报架,并播放星巴克的广告。同一套说词当然可以送给对面的高档餐厅。于是,同城资源互相利用,小小的创意公司却能坐收年利。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奇怪的模式吸引了鼎鼎有名的软银和鼎辉,联手投资3000万美元。
民营经济的崛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民营经济产值以每年71%的速度增长,民营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在中国GDP中的贡献超过了50%以上。当前,改革开放正处于新起点,如何在新环境中生存发展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应对新形势根本着手点应该是审视企业所处行业和市场的特点、审视企业所处的成长周期,从融资、管理、技术、产品、营销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