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探析论文_杨文君

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探析论文_杨文君

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重庆 401121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获取的资源,也是经济发展中的主要能源。在近些年,我国小城镇出现了诸多的水污染问题,其不仅对人们生命安全带来影响,除此之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也是较大。为了有效的解决水污染问题,诸多小城镇开始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是因为缺乏管理、运营经验,造成了污水处理厂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了褫夺的问题,不能发挥污水厂的作用。本文就简要的概述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

关键词: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

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小城镇规模也快速的发展壮大,但是在小城镇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小城镇也面临着原有市政服务设施不足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困局。特别是小城镇的供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小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解决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同时也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1 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的理论基础

关于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并不多,但从污水处理作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言,其市场化运营模式的理论研究则较为丰富。就其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上来看,理论上大致可分为两个派别:一是政府干预派。政府干预派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使其存在外部不经济性的基本特征,因此若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市场上提供的公共产品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等问题。其核心观点就是:公共产品因为市场失灵而必须由政府提供与配置。二是反政府干预派,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随着新经济自由主义逐步兴起,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不断探索通过市场的方式即私人供给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这些学者通过理论和经验的层面论证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其核心观点是:由于产权的明晰,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是可行的;由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存在着成本较高、交易费用较高、效率较低等特征,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由私人提供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在国际上的实践经验来看,出现了一些可借鉴的运营模式,比如香港在BOT(BOT是私人资本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较特殊的投资方式,包括建设(Build)、经营(Operate)、移交(Transfer)三个过程:即建设―经营―转让的过程)方面的规制研究也较为成熟,日本中小企业在污水处理市场化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走在了国际前列,美国在环保设施市场化的融资机制方面有诸多可借鉴的地方,韩国在环保领域的PPP(Pub1ic-Private-Partnerships,公共部门如何与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和PFI(Private-Finance-Initiative,私人投资协议)己经跨越理论研究的层面逐步进入到了广泛的实践应用阶段。对于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模式,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沿海城市产生以来,受到了政府、学术界以及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及探讨。上海市综合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则指出,基础设施商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是通过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按照市场经济运营模式开展经营活动的竞争主体。李炯源、王开宇则指出对现有污水处理厂采取企业化转制、供排水一体化或者拍卖等形式,对新建污水处理厂主要通过BOT或准BOT等一些方式实现污水处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模式。

归纳一下,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提供方式的理论研究方面都大致相同,而就中国小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或者说准公共产品的建设与运营的模式选择更偏重于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问题,针对污水处理业主要采取三种市场化运营模式(BOT、TOT、PPP等模式),但极少涉及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方式研究。

2 传统小城镇污水治理厂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虽然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已经成了当前市场建设的基本项目之一,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有一大部分的小城镇依然没有污水处理厂。即使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政府已经逐步增加了对水污染治理的财政投入,但毕竟“僧多粥少”,小城镇污水处理厂依然很难争取到国家下拨的财政资金。即使能够争取到,也依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仅如此,我国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管理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财政收入的困窘导致了小城镇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从而使得污水处理工作更加举步维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单一的投资主体使得城市污水治理在投资和经营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分歧,政府在污水治理方面的垄断机制成为一种惯性力量,建设规模的扩大几乎没有可能。政府是污水治理厂建设与维护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其中的建设与资金风险必然存在。

第二,在城市污水治理厂的运作效率方面,由于长期受制于政府的垄断供给使得城市水环境改善与经营效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加之基础设施不够到位也影响到污水治理工艺的改善。

第三,管理机制方面,事业管理体制下很难将责任机制作为引导,加之不够完善的融资渠道也影响到了小城镇污水的治理效率。

第四,配套管网设施的滞后。有些小城镇为响应国家政策,不顾配套设施的建设,直接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这种盲目投资使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成为摆设,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较为低下的运营负荷率滞后了污水治理厂配套管网设施的完善,水资源浪费问题极为严重。

3 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营的建议

3.1 加大污水治理的资金投入,扩大污水治理厂的建设规模

在资金投入的有力支撑下污水治理厂的规模扩展满足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关于污水治理厂建设与运营规模的合理设计还是提高水资源保护力度的重要举措,只有建立在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基础之上的水资源治理才是高质和高效的。

3.2 从水资源治理工艺角度提升城市污水治理的有效性

当前污水处理厂在对水资源进行处理时需要牢牢遵循节能,经济,高效的基本原则,力求通过最简便的途径来实现对污水的有效处理。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二级活性污泥处理技术虽然促进了水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但过高的资金投入和能源消耗显然不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因此当前污水处理因面向更加广阔的高效和节能领域,从低耗减排的角度优化污水治理效果。

3.3 重视污水治理厂在建设及运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问题

污水治理厂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管理资金的回收,利用与再投资过程,其中过多的资源浪费必然会阻碍污水治理厂的持续有效发展。污水治理厂的融资问题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在经济收益和公众服务方面也将刺激整体收益水平的提升。关于小城镇污水处理的私人投资将政府管理与企业监督相结合,扩大了城市水资源的保障范围,提升了污水治理的有效性。

3.4 注重统筹规划,加强区域协调

主要就是对小城镇的污水区域进行统筹规划,在一定程度进行资源合理配置,避免了重复建设的现象。此外还要加强区域性的合作。整合小城镇污水处理建设的各个因素,例如地理位置、污水成分、排污量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再次,各环保部门要加强多种形式的环境宣传。在广大乡镇领导和群众心中对小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使广大干部能够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能够具有长远意识,坚持以人为本。

3.5 建立公正合理的市场竞争机制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作为一种市场化竞争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当前市场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就需要市场机制能够从民营化公用事业管理和公共产品服务的双重角度体现城市污水治理事业的力度与决心,让城市污水治理问题能够切实做到有法可依,从政府与企业等多个方面彰显民众的公共利益。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城镇污水治理和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十分相关,因此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必不可少。资金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污水治理厂的建设规模与运营效果,是保证城市污水治理效率的重要举措。然而,资金问题成为了当前污水治理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污水治理厂的运营状况还是污水处理效率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污水治理厂管理人员充分重视,并积极在行动中落实有效的污水治理措施,保证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污水治理厂建设与运营机制应充分考虑到小城镇污水治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水环境质量提高的角度体现小城镇污水治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常杪,杨亮,小柳秀明.日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资金机制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0(Z1):13-15

[2]孟德良,刘建广.污水处理厂的能耗与能量的回收利用[J].给水排水.2012(04):25-27

论文作者:杨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小城镇污水处理运营模式探析论文_杨文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