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CT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肖兴丽

口腔颌面部CT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肖兴丽

肖兴丽

(大庆油田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001)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CT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17例口腔颌面部CT检查资料。结果:17例患者经CT检查结合相应检查资料,诊断舌癌2例,4例颌骨肿瘤颌骨良性肿瘤,5例颌骨囊肿,6例腮腺肿瘤。结论:CT是目前口腔颌面部疾病检查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为临床医师正确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CT;检查;应用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88-02

引言

口腔颌面部窦、腔、间隙多,解剖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X线平片检查,由于众多重卺影的关系,妨碍了临床医师做出正确的诊断。普通CT避免了重叠影的影响,对于某一层面组织的结构情况提供了分辨率高和清晰的图像,无论是软组织的病变,还是骨组织的病变,均能很好反映出来,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7例患者的口腔颌面部CT检查资料。其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7例,患者年龄在12~71岁之前,最大年龄71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36.8岁。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口腔颌面部常规CT检查包括横断面扫描(轴位扫描)和冠状面扫描[1]。

横断面扫描患者仰卧位,以听眦线为基准线,以此为平面由上而下扫描。根据临床需要,层厚一般在1~5 mm,对颅底和颌骨的病变需有骨窗位,以检查骨质有无破坏和范围。

1.2.1眼眶CT检查 眼部CT扫描常规以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由于眼眶内的组织结构复杂而精细。为了更好地显示,需要用薄层扫描,取层厚、层距为1~3 mm,以高分辨率的CT扫描。必要时还需要使用重叠扫描技术,即层距小于层厚。另外还可采用CT放大扫描,提高图像质量。

1.2.2鼻、鼻窦及翼腭窝CT检查 CT扫描必须采用多方位、薄层扫描。扫描范围自额窦前壁至蝶窦后壁,层厚、层距一般也是5mm,窗宽200~400 HU,窗位10~30 HU。检查翼腭窝病变时,主要扫描上颌窦上中部,注意扫描范围,如平扫不能很好显示病变和病变的性质,则需增强扫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口腔及口咽部CT检查 以咽门为界,其前为口腔部,其后在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的咽腔为口咽部,口腔部主要有腭部、两侧的颊部、上下颌骨牙和牙槽突以及舌和口底。口咽部主要有舌和腭扁桃体、舌根、会厌,以及咽侧壁。多以横轴位扫描。

1.2.4颌骨CT检查 主要用于观察外伤和肿瘤。颌骨骨折一般可用横轴位扫描,但疑有眶底、腭骨和髁突骨折时需加做冠状扫描。颌骨肿瘤一般用横轴位扫描,既要有软组织窗位,又要有骨窗位。同时要了解颌骨周围软组织的受累情况、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

1.2.5颞下窝CT检查 横轴位扫描时其扫描平面与硬腭平行,扫描范围自蝶骨至硬腭下方,层厚l~3mm。为了更好显示病变是否破坏颅底骨质进入颅内,需加做冠状位的扫描。

1.2.6腮腺CT检查 腮腺CT检查方法主要有平扫、增强扫描和腮腺造影后扫描。横轴位扫描以听眦线为基线,平行向下扫描,层厚为3~5mm,扫描范围包括整个腮腺。增强扫描不仅可显示病变的性质,还可观察病变部位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

1.2.7颌下腺CT检查 多采用横轴位扫描,其扫描基线与听眦线平行,扫描范围自甲状切迹下2cm至下颌骨体牙槽突。层厚5 mm,必要时可进行l~3mm薄层扫描。如颌下腺病变与颈大血管相近,特别是疑与颈大血管粘连者,可做增强扫描。

1.2.8颞下颌关节CT检查 采用横轴位扫描,以与水平线相垂直的听眶线和听鼻线夹角平分线为基线,范围在此基线上1.5cm至基线下3cm。常规行闭口位扫描,必要时可用牙合垫维持张口位扫描。尽量以1~3mm薄层扫描。冠状位扫描取闭口位,经外耳道垂直于听脑线的冠状面为基准平面,范围自外耳道向前包括整个颞下颌关节,层距为1.5~3mm。

2.结果

17例患者经过CT检查,诊断2例舌癌。CT扫描可显示舌癌肿瘤的大小和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增强CT扫描可见肿块有明显的强化。4例颌骨肿瘤颌骨良性肿瘤。CT扫描图像上表现为低密度囊状影与等密度实体影相混合的肿块,肿块边界清楚,骨质吸收变薄,瘤体内骨质破坏。

3.讨论

常规的口腔疾病检查手段是口腔X光片,一般的牙根炎症、牙体折裂、骨质状况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反映。但它的局限是,只能从一个固定的方向上进行投照,有些病变由于组织的重合不易被发现(比如前面挡着一块密度较高的骨头,后面密度较低的骨头就不易被看清了)。而口腔颌面部常规CT检查包括横断面扫描(轴位扫描)和冠状面扫描两种方法。一般来说,横断面CT能满足大部分口腔颌面部检查的需要[2],而有些情况就需要做冠状CT扫描,例如眼眶顶壁和下壁、下颌骨升支、髁突、上颌窦四壁、腭骨等。增强CT扫描主要适用于鉴别病变是否富于血流,以及病变与口腔颌面部大血管的比邻关系。临床上主要用于口腔颌面部血管畸形、炎性肿块是否形成脓肿、肿块的富血流程度,以及肿块与大血管的相邻关系。增强扫描应在CT平扫后进行。

总之,CT避免了重叠影的影响,对于某一层面组织的结构情况提供了分辨率高和清晰的图像,无论是软组织的病变,还是骨组织的病变,均能很好反映出来[3],且口腔CT无痛苦,由于投照范围缩小,人体接触放射线也比全身CT明显减少。目前已成为口腔颌面部的重要辅助检查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魏杰.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腮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7卷21期 107-108页

[2] 高蕊,白石柱,董岩.低剂量CT及其在颌面部应用现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7) 2292-2294.

[3] 蔡建华.PET/CT在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颈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刍议[J].医药与保健, 2014,03: 157-157,141.

论文作者:肖兴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27

标签:;  ;  ;  ;  ;  ;  ;  ;  

口腔颌面部CT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_肖兴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