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论文_马筱彤

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论文_马筱彤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内涵和韬光养晦的底蕴点缀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折射着精神文明的光辉。中国文化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本文从英语谚语、格言、诗歌及典故翻译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经典例句进行深入剖析,间之探讨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之间的关系,以期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讲述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典籍外译;文化交流;中国文化梦

1引言

典籍翻译并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对典籍翻译的学习正如泡一壶清茶,在婉转优雅的茶香下细细品茗,没有世俗杂事,有的只是停靠在心间那一份超然和洒脱。学习典籍翻译和学习政经类翻译截然不同,因为政经类翻译需要牢记常用术语,保证句子结构、语法的准确性即可,而典籍翻译,除了自身的语言功底之外,还要深入挖掘每一本经典所蕴含的文化知识、背景知识,加入自身的理解。本文从英语谚语、格言、诗歌及典故翻译等方面入手,并结合经典例句进行深入剖析,间之探讨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之间的关系。

2典籍外译特点刍议

2.1英语谚语、格言

在关于英语谚语、格言的翻译方面,笔者了解到翻译这方面内容常用的一些典型结构、典型思维以及典型视角。如典型结构中的“As...so...”结构,我们在遇到一些具有中国本土语言表达的翻译中就可以用到。“什么树结什么果。”可以翻译为“As the tree, so the fruit.”;“自作自受”可以翻译为“As you brew, so must you drink.”;“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以翻译为“As a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等等。这些谚语、格言的翻译都非常巧妙,对仗工整,语言简练,更难得的是用简单的英语词汇表达出本身深奥的含义。此外,“二元对立”的结构在翻译格言时也十分传神。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译为“A young idle, an old beggar”,凝练的语言蕴含着人生哲理,可以说典籍翻译对个人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十分有帮助,而把极富智慧的中国文化传播至国外,想必对国外友人来说也是一笔不朽的精神财富。从谚语、格言的典型视角翻译来说,可以用第二人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如“壶小易热”,译为“A little pot is soon hot.”;“不做不错”译为“He who makes no mistakes makes nothing.”;“贪多必失”译为“Grasp all, lose all.”等等诸如此类的翻译,需要我们在下一步学习的时候多多积累。

2.2诗歌翻译

在诗歌翻译方面,笔者了解到一些诗歌英译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在诗歌的翻译中领略到诗人的情怀及其译者的用心。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学翻译领域的一座宝库。作为我国文化的璀璨瑰宝,古诗词以精简凝练的语言,新奇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含蓄的情感流传千古,彰显着独领风骚的文学情趣和文化价值。谈及诗歌翻译,就要谈谈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三美”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拿“意美”来说,它强调诗歌的意境之美,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尽力传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使得读者能够切身体会到原诗作者的内心情感,感同身受,从而打动读者的心,也使得外国读者也能感受到中国读者所能感受到的情怀,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例如李商隐的《无题(其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许渊冲将其翻译为“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heart, And candles but when bumed up have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e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mountains it’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 bird oft fly to see you on the height!”在对“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翻译中,许先生用“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来渲染悲凉的气氛,其中“too...to”结构替代了原句的结构,充分发挥了语言的优势,表达十分地道、准确。将“百花残”译为凋谢的花不再复苏,更好的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同时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力,极具画面感。在“春蚕到死丝方尽”中,许先生将“丝方尽”译为“spi 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可谓一语双关,首先,采用音译的方法,将“丝”译为“silk”,其次,原文中虽相见遥遥无期,但思念无穷无尽,所以加上了“love-sick”,以表达作者的相思之苦。

2.2典故翻译

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典故根植于特有的文化中,所以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一些文化障碍,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文化信息的传递,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增强文化理解、文化包容。如“挥金如土”的翻译,它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由于英国是个岛国,航海业十分发达。其社会发展亦与海运、海外扩张息息相关。所以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英语典故很多源自希腊神话,“Achille’ sheel”使人联想到唯一致命的弱点或某一事物的要害部位的代名词。同样,汉语中也有许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鲜明的典故。如“绵里藏针(A needle hidden in silk floss)”等等。再如军事斗争典故中的“草船借箭”,在翻译这个典故时,我们首先需要熟知其历史背景以及包含的意思。“草船”是指“插满稻草人的船只”,译为“Borrowing arrows with boats of straw men.”而不是“Borrowing arrows with straw boats.”或者“To borrow arrows with thatched boat.”在典故翻译中,我们可以用直译法,有利于保留原语典故的民族特色,向译入语读者传播原语文化。如“空中楼阁”直译为“a castle in the air”,可以用直译加补充信息法,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内涵,同时对其中的隐含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从而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意图,达到翻译的目的。如“东施效颦”,将其译为“Dongshi imitates Xishi”,这种译法我们中国读者一目了然,因为我们经常接触并且明确东施与西施的故事,但如果把它拿给外国人看,他们恐怕会不知所云。因此,这就需要译者在直译后作出解释。

3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

2014年,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球的50余位翻译家围绕中国典籍以及传统文化研究著作的翻译等话题展开讨论。由国家汉办、北京大学批准设立的“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同时颁布,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系的教授康达维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获奖。“贯通古今中外、交流不同文化”,这是北京大学汉学家研修基地主任袁行霈所说的翻译家的社会责任,他表示,古代典籍的翻译需跟上学术的发展以呈现新的面貌。笔者很荣幸在学生时代接触到典籍翻译,得此机会分享笔者在课堂上学到的一部分知识,其实,典籍外译是一项浩瀚的工程,欣赏、学习前人的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使得这项伟大工程的完善更近了一步。品读经典的同时,学习一些典籍外译的表达,不仅对我们自身品行的修炼,对自身英语水平的提高也十分有帮助,作为学习笔译专业的同学,更应该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推动中国传统典籍与当代国学研究著作的外译,做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使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译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前言.

[2]冯庆华,陈科芳.汉英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39,158.

论文作者:马筱彤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典籍外译与中国文化梦论文_马筱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