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战略战术的思考唐友生论文_唐友生

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战略战术的思考唐友生论文_唐友生

湖南省衡阳县西渡镇新正街衡阳县人民医院 内科四病区 421200

【摘 要】目的:基于肠道肿瘤,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疾病的战略战术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明确以毒攻毒,破血化瘀的原则;地位主次,温阳滋阴的原则;扶正祛邪,先后时机的原则。结果:依照“毒”、“瘀”肠道肿瘤病机,明确解毒破积、活血化瘀及扶正培本的治疗方法。结论:研究表明,全面考虑问题,探求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的决定性、主动性以及独立性,对指导临床极具重要价值。

【关键词】肠道肿瘤;破血化瘀;解毒破积;战略战术

从最初的《黄帝内经》开始,先祖医家就深入、全面探讨了肠道肿瘤,古代文献在称谓肠道肿瘤时可谓名目繁多,并将其归属“脏毒”、“肠瘤”以及“癥瘕”等疾病范畴,以上名目均被概括为“积聚”。本研究基于现阶段中医药发展,分析与探讨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疾病的战略战术。

1破血化瘀,以毒攻毒

从古至今,医家们多将“瘀”“毒”置于肿瘤病机的第一位。《内经》所论肿瘤,肠道肿瘤占有极大篇幅,首创“肠覃”“瘜肉”“肠风”“肠瘤”“肠澼”“肠中积聚”等系列病名,反映了中医早期对其病的研究状况。《灵枢•百病始生》在阐述“积”方面,可以说是全书讲解肠道肿瘤疾病最具有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一段,特别是“凝血而不散”、“血脉凝涩”等理论,将肠道肿瘤病变基础及其实质全面揭示出来,该成就极具突破性,对后世研究肿瘤具有引导作用[1]。

关于“毒”和肠道肿瘤,《灵枢•水胀》提出“瘜肉乃生,恶气乃起”的说法。在《中藏经》中,华佗提出:“夫疮肿痈疽之所作,皆六腑五脏蓄毒不流而生也”,也就是说,除了血瘀,形成肠道肿瘤的另一因素是“蓄毒”的存在。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研究肠道肿瘤发病机制方面,该认识逐渐清晰化。比方说,《诸病源候论》提出“热毒伤于肠胃”;《证治准绳》提出“脏毒腹内”;《太平圣惠方》提出“毒气留滞,向下传播”。

在医学发展中,解毒破积、活血化瘀在治疗肠道肿瘤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因为这种药物具有峻猛的性质,而且其攻破力和穿透力非常强大,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因素是毒性的存在。由于肿瘤消耗,大部分肠道肿瘤病人,特别是中晚期病人都会体质虚弱、正气大亏,所以,每次解毒破瘀与益气固本相结合,都会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瘤散积,以获取双赢治疗效果。

2扶正祛邪,时机先后

通常肠道肿瘤具有错综复杂的发病机制,同时肠道肿瘤内伤性病因为人体正气损伤,而外伤性病因则为人体饮食与邪气侵犯所伤,肠道功能紊乱、内外因素综合及气血津液凝聚,最终形成肠道肿瘤。尽管肿瘤在人体肠道发生,然而,该疾病为全身性顽疾的局部表现,就整体来说,就是正气虚;就患者病灶来说,就是邪气实。邪实和正虚被称为肠道肿瘤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因此,肠道肿瘤治疗大法应该为扶正祛邪。

肿瘤发生以正气虚弱为基础与前提。在《医宗必读》中,李中梓认为“积之由也,不足正气,后邪气踞”。而且正气盛或衰对肿瘤治疗效果与演变趋势具有决定性作用,此为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一大特征,以患者整体技能调节为目标定位,不断提升患者抵御能力,对患者生存质量予以不断改善,以期癌瘤能够自行化解。扶正固然不可缺少,而妄补也可助邪,严重者还会对肿瘤演变和成形具有催生作用,就像张从正所说,若不去邪,补之足以资寇。治疗肿瘤扶正祛邪,应该依照各阶段情况加以选择性运用[2]。

大多肠道肿瘤初期都为瘀毒内阻、湿热下注,病人正气未散,必须及时祛邪,并选择化

毒解毒、清热利湿以及化瘀消积等治疗方法。肠道肿瘤病症中后期,扶正培本和祛邪都是治疗肠道肿瘤的根本大法,相对扶正培本来说,脾胃调补同样是治疗肠道肿瘤的重要方式。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若两者均强健,气血精微源泉不尽。自古中医就有肠胃一家亲的说法,也就是说,肠道疾病,将其范围扩大到脾胃疾病,所以,在治疗肠道肿瘤时,首先应该健脾化湿、补益脾胃以及温中益气[3]。除此之外,病久伤肾,人体肠道肿瘤病势非常复杂,而且缠绵难愈,由此就会连累到肾功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脾肾在肠道肿瘤转归与治疗中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培补脾肾必须在扶正中全面贯穿。

在考虑扶正祛邪时机方面,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不可过早补益,以免加快肿瘤生长;不可快速祛邪,也不可过用或久用,以免造成邪正俱败。在《证治准绳》中,王肯堂就提出治疗积聚时,一定要审时度势。李中梓认为肿瘤有效治疗方法应该是攻补兼施发,该方法被后世医学奉为经典,可划分肿瘤为末、中及初三大阶段,并依照病史长短、伴随病症以及邪正盛衰等对疾病虚实予以辨明,再论“病症初者,正气尚强,则任受攻;病症中者,邪气较深,任受且攻且补;病症末者,邪气侵凌,则任受补”[4]。

3温阳滋阴,地位主次

目前中医学中,在治疗肠道肿瘤方面,是该温阳或者滋阴,都有着主次地位之争。倡导滋阴者表示,患者因积聚日久,阴液渐耗,气血匮乏,后期则机体正气大虚;手术后,患者由于创伤、麻醉、禁食以及术后发热等因素,会消耗机体物质,气阴两伤。所以,对于肠道肿瘤晚期或者中期患者,存在阴虚病症,所以,历代中医学家,特别是清代医家都比较注重阴精,并表示益气养阴有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减轻化疗、放疗等产生的副作用,对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有效改善作用,而且对患者病情恶化情况具有有效缓解作用。

倡导温阳者表示,肠道肿瘤疾病本身就属于阴瘤范畴,而癌肿则为阴邪,虚寒内生、外感寒邪以及阴气损伤可以说是发生肠道肿瘤的关键病机。通常体寒者会有较高的肿瘤发病机率,晚期患者通常还会存在阴虚浮肿的症状,有的是恶性积液,有的是水气病。所以,根据《素问•生气通天论》学术观点,可以看出阳气在阴阳关系中占据主导位置,如果阳气不足,会降低人体卫外,由此百病生。寒邪是造成阳气损伤的关键因素,阳气受伤,极易导致积证与阴证[5]。所以,在治疗肠道肿瘤时,应该首选健脾理气、温阳益肾的药物,对于清热泻火、清利湿热,应该依照病症加减治疗。

在滋阴温阳谁主沉浮争执不定之际,又有学者提出肿瘤病机阴阳并重、病证寒热相杂的见解,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脏腑功能失调,由此而产生痰、湿、瘀、毒交结又损伤正气的过程,尤其是在手术、放疗、化疗后,更加速了正气损伤的过程,呈现出阴阳并损的病机状态。故晚期肿瘤发热患者常表现阴虚内热症状,同时又有热退时阳虚外寒的症状,这种寒热虚实错杂的发热证型是阴阳两虚、外邪深伏所致。因肿瘤病机属纯寒或纯热者较少,而以寒热错杂者居多,故治疗当寒热并用、兼顾阴阳。李中梓就曾经创制了“阴阳攻积丸”,融理气、温散、化痰、散结、通下药物为一体,并自誉“不论阴阳皆效”,用以治疗各种肿瘤。如此看来,肿瘤滋阴抑或温阳,其实是二者皆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固定治疗模式,一切适事为故,取决于病情病势。临床运用,当先辨阴阳寒热,虚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滋阴养液,热则自消;虚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温阳散寒,寒则自却。倘若阴阳平和,气血流通,肿瘤则能治愈。

4结语

目前,中医药在肠道肿瘤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方说,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比较多,仅选择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比较少,甚至不存在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病症”以及“延长生存时间”等判定中药治疗效果,通常中医药治疗本身为从属位置,其主要作用是辅助性疗法,中医药在治疗肠道肿瘤疾病方面的科学研究,通常以巩固与提升辅助性效果为治疗目标,很少研究决定性与独立性效果方式。依照“毒”、“瘀”中肠道肿瘤病机,明确解毒破积、活血化瘀及扶正培本的治疗方法。由于存在种种问题,所以必须考虑中医自身发展,否则会阻碍中医药对肠道肿瘤疾病的治疗。所以,在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方面,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全面的挖掘及探索,全面考虑问题,探求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的决定性、主动性以及独立性,对指导临床极具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晓珍,徐振晔,王中奇等.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及研究策略初探[C].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2010.

[2] 何裕民.现代中医肿瘤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12-13.

[3] 李洪杰,余成栋.中医药疗法在大肠癌综合疗法中的应用规律初探[J].河南中医,2007,27(12):47-48.

[4] 齐南,吴晓莉,郭树明等.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战略战术的思考[J].中医学报,2011,26(8):936-938.

[5] 郑伟达.肿瘤的中医治疗[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9:102-103.

论文作者:唐友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对中医药治疗肠道肿瘤战略战术的思考唐友生论文_唐友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