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发展--访集团公司财政局局长贡华章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发展--访集团公司财政局局长贡华章_石油论文

——中国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发展——访集团公司财务局局长贡华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工业发展论文,石油价格论文,局长论文,集团公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定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油品价格经过近40年的政府管制之后,终于开始走上市场定价的轨道,在石油价格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发展中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创造了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条件,也给中国的石油工业制造了困难,带来了新的挑战。每个石油企事业单位,每个石油人都需要重新认识、理解和运用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之间那种依存与发展同在的关系。

记者首先请集团公司财务局局长贡华章向读者介绍一下中国石油价格的演变过程。他说,相对于国际油价来说,我国的石油价格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产品经济条件下的单一价格阶段。其间又分为高价和低价两个时期。高价时期是1960年到1973年。1970年以前国内原油价格为每吨130元,当时的价格水平按照同期国家制定的汇率折算,是国际市场的3.55倍至5.35倍。正是有了国家给予的价格政策上的支持,困难时期起步的石油工业才得以快速发展,原油产量由1960年的521万吨上升到1973年的5361万吨。低价时期是1974年到1981年,仅为同期国际油价的65%至26%左右。

第二个阶段是多种价格形式并存的阶段。进入80年代,国际油价是国内油价的4倍至5倍。在石油产品仍按国家统一定价定向销售的时代,其他行业的产品价格大都已经放开,石油生产所需的物资必须以市场价格购入。这种“市场投入,计划产出”的局面导致石油工业发展缺乏后劲,1988年出现全行业政策性亏损,并且一直持续了6年。1981年至1993年的12年中,为了让石油工业走出困境,国家对原油价格作了多次局部小幅度的调整。具体调整措施有:1981年原油产量1亿吨包干政策,1984年高价原油降价调整,1988年原油每吨提价10元。1989年、1990年两次调升计划内价格,调升幅度为每吨提价28元和30元,1991年计划内外原油每吨提价34元,1989年、1991年和1992年3次对原油实行部分“平转高”的价格政策,并在1993年给予了5%的自销权。

第三个阶段是国家统一定价阶段。针对国内原油价格不合理造成的诸多问题,1994年5月1日国家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和流通体制进行改革与整顿,取消价格多轨制,实行计划内外价格并轨,全部由国家统一定价,并把原油价格划分成一、二档。1994年5月至1996年12月25日,国家对原油价格进行了3次调整,价格平均水平达到每吨1020元。这一阶段的价格调整结束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原油低价的历史,使油价逐步趋于合理,基本解决了政策性亏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勘探开发资金严重不足的矛盾,对促进石油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石油资源的合理配置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贡华章说,低油价政策产生了两个结果:一是石油生产行业对国家和其他行业的贡献大,二是给石油生产行业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在石油工业发展、进步的几十年中,价格像一条缚在身上难以解脱的长链,松一松它就前进,紧一紧它就停滞不前。尽管如此,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石油工业还是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从资源角度来看,中国石油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带动了下游乃至其他深加工行业,包括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利用原油作为原料、燃料的行业,多年来也因廉价的资源而得到快速发展并形成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以石油资源开发投入作为投资乘数往下推算,考核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成果的话,将会得出一个惊人的数字。

二是在国际油价高、国内油价低的情况下,石油出口为国家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60年代,石油出口换回的大量外汇成为国家平衡外汇收支的主要来源之一。

三是为国家财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当中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1980年开始到1990年,如按供给国家的平价油与当时的国际油价之间的差价计算,10年间贡献的差价价值就有4000多亿元。即使在国内油价逐步平转高的1991年以后,平均每年还是向国家提供了300亿元左右的差价。差价效益等于是石油工业承担低价损失支持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

四是按时上缴国家利税。几十年来,石油企业一直坚持按时向国家上缴利税。即使是在原油处于低油价阶段,石油系统也一直给国家按时上缴利税,而且是净上缴。

用“市场投入、计划产出”来概括石油工业近20年的境况是比较恰当的。长期以来,石油工业是在价格上给其他部门让利最多的一个行业。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用的钢材、电能、部分进口设备都是按市场价格购进的,而原油则是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售。在投入大于产出的情况下,企业只好把发展所需资金的出路放在举债借款上。从1980年起石油生产工业开始向世行、日行贷款。大量的外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困难,但也加重了企业的债务负担。扭曲的企业债务结构,使石油行业在一段时间里外债多于内债,日元多于美元。这种债务结构无疑加大了企业债务风险,仅1994年国家汇率并轨,石油生产行业就损失了170多亿元。

不合理的价格水平及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的矛盾在石油生产加工行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石油价格改革,特别是与国际市场进行接轨,也就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接轨,我们选择了惟一的时机

与国际石油价格接轨!这是国内石油界多年的愿望。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拖到今年国际油价跌得“惨不忍睹”的时候才得以实现。对于这个时机的来临与选择,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在这个时候接轨,到底会给已经受到市场冲击的国内石油生产企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和发展机遇呢?

面对这个问题,贡局长说,过去我们曾经要求与国际油价接轨,但是没能实现,原因在于国际油价高于国内油价。在国家统一定价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出于各自利益考虑,多数不同意接轨。当时国内陆上原油的低价弥补了进口原油的高价,石化总公司采取加权运作方式,也就是让加工陆上原油的企业每年拿出一部分差价来弥补加工进口原油企业的损失。如果在国际油价水平较高时接轨,石化行业就可能出现全行业亏损。这是国家在进行价格政策调整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不允许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接轨是不可能的,是根本办不到的。因此,选择什么时机与国际油价接轨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政策性问题。选择国际油价低水平时期进行接轨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国际油价水平较高时,不能实现接轨,那么就只有选择国际原油市场疲软的时候接轨,我们称之为“被动接轨”。众所周知,一直低于国际市场的国内陆上原油价格,在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下,今年变得高于国际油价了。巨大的差价利润使得进口原油、成品油大量涌入,扰乱了国内原油正常生产与销售市场秩序。原油、成品油作为国际通货,不可能用简单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杜绝进口、打击走私的最好办法是靠价格这个市场杠杆来调节。之所以选择现在接轨,是因为作为原油生产企业,前期投入已经发生,压产后节约的费用又难以弥补降产减少的收入损失,继续限产只能使企业盈利减少,亏损增加。这种情况下,如再不接轨,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萎缩。所以,为解决生产力的发展问题,顾全国家的整体利益,我们不得不选在这个时候与国际油价接轨。

二是选择低价接轨,炼油企业对国际油价是能够承受的,目前的低价不会对他们的正常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即使今后随着国际油价变化,逐步回升时仍可以通过小幅度调整成品油价格来组织运行,因此对下游企业也是有利的。另外只有选择这个时机,才能真正做到国内原油价格按照“与进口原油到厂成本相当”的原则进行接轨。

三是今年正值两大集团公司重组。这次接轨后,两大集团公司之间原油的真正交易量只相当于重组前交易量的1/4,因此对两个集团公司影响都不太大。总之,我们选择历史给予我们这个惟一的时机进行接轨,是非常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的。

贡局长在分析了上述基本原因后,也谈到了石油集团公司自身面临的困难。他说,选择这个时机接轨,对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来说是痛苦的。痛苦在什么地方呢?痛苦体现在接轨后的大幅度降价。6月份是接轨后的第一个月,大庆油田外供油平均每吨含税价由1080元降到1020元,减少了60元;7月份又要下降70元。两个月大庆油田就减收10多亿元。我们所说的咬着牙接轨,指的就是要承受眼前面临的巨大经济损失。

选择现在这种时机接轨,对石油生产企业是一次考验和挑战。考验我们随着石油市场价格的波动,能否加快改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节约支出增加效益。谁能在这场考验中挺过去,谁就是胜者。经受不住考验,就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出局。我们一定要正视这次考验,迎接挑战,努力实现前一种可能,做改革中的胜利者。

低价接轨后的资金形势与对策

国内油价终于与国际油价接轨了。在我们盼来希望的时候,也迎来了无法回避的困难与挑战。今年上半年经济效益的滑坡和严重的货款拖欠,已经使企业陷入困境。那么企业在资金回收、周转困难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争取更好的效益,为国民经济实现8%的增长目标多做贡献?

贡局长说,今年的形势很严峻,一是各油气田企业减收,二是改革划转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经济效益欠佳。价格改革后,机遇和风险并存。所谓风险就是国际油价的波动,而且有时波动的幅度相当大;所谓机遇,就是油价既然有下降,也就会有上涨的时候,只要国际油价回升,收入就会增加。但是目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风险。

今年出现的资金困难局面是出乎意料的。1997年国际石油价格水平较高,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向国家提出了原油提价的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也已基本同意提价方案。按照这个调价方案,原总公司一年可增收80多亿元。今年年初在国际原油市场发生突变,每桶原油价格降到14.4美元左右时,我们仍坚持提价。这是因为当时的国内油价相当于每桶14美元,加1个美元的贴水也就15美元。只要国际米纳斯原油的价格保持在14美元以上,进口到岸价会达到15美元,提价方案就能成立。当时的分析家认为,国际油价再降也不会低于17美元,很少有人想到会跌到目前这样惨不忍睹的境地。现在我们不但没有实现调价增收,而且还要减收。下半年,集团公司计划安排的原油出口部分与1997年相比要损失6到7亿元;国内销售的原油,每吨降价100元还会少收入15亿元,油田损失的数字还要大。

集团公司作为全国的特大型企业,特别是作为国家的利税大户,不能因油价下跌而大幅度减少利润。如果大幅度调减利润,不但集团公司会亏损,国家利益也要受到重大损失。也就是说,在今年的困难面前,石油集团公司不但不能亏损,而且必须盈利。因此今年的扭亏增盈任务是很重的。

在目前出口油最不合算的时期,要尽量减少出口。国家已经作出减少原油进口和成品油进口封关的决定,要求各炼油厂加工原油时要优先接收国内生产的原油,然后根据国内需求总量,再批准适量进口。

前不久集团公司召开的工作会议提出了下半年的工作部署,明确将走出困境的工作重点放在开辟成品油市场,广开营销渠道上,不断巩固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最佳市场营销效益。这是缓解资金困难的主要方式。根据国务院规定,两大集团公司重组后要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内石油市场,这对我们拓展成品油销售市场非常有利。

在突如其来的冲击面前,集团公司要帮助中小油田渡过难关。原来享受原总公司二档价格政策的中小油田,在与国际油价接轨后需要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今年集团公司考虑要筹集一部分资金作为原二档价与原均价的差价补贴,明年就不再补了。原来的均价和这次接轨价之间的差额损失由企业自行消化。用这种方式来帮助油气田企业适应市场接轨的变化。因此对中小油田来说,原油价格接轨不是一步到位,而是两步到位。

我们要振奋精神,下定决心,迎难而上,打好扭亏增盈攻坚战。首先要转变观念,调整经营思路,牢固确立市场经济中“投入——产出——效益”的经营观念,对效益差,投入高,短期内不能收回投资的项目和非生产性支出一定要压下来。生产成本严格控制在目标成本范围内,真正做到市场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成本。各企业都要学会适应市场经济的波动冲击,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预算,变被动为主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要强化经营目标责任制,把国家对集团公司的经营要求落实到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系统,直至落实到每一个职工,形成自上而下分指标,自下而上保经营目标的经营责任体系。集团公司已经对各企业的经营目标作了调整和明确,各企业必须不折不扣地确保实现,做到盈利的企业增加盈利,亏损的企业减亏增盈,把经营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第三是强化内部管理,深入开展群众性挖潜增效活动。要千方百计地压缩成本费用支出,原油生产成本和炼油加工费都要在去年的基础上降低5%;各项费用支出要比去年降低10%。动员广大职工,以节能降耗为中心,狠抓挖潜增效,在全系统范围内实现人均全年增效1000元的目标。第四是抓好拖欠货款的清收工作。要采取有力措施,把目前欠款上升势头遏制住,力争不再发生新的拖欠。同时,要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限期清理欠款,以减少资金占用。通过以上工作,原油生产、销售、炼制加工、油品销售、资金回收进入良性循环,逐步解决资金困难。

标签:;  ;  ;  ;  ;  ;  ;  ;  ;  

中国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发展--访集团公司财政局局长贡华章_石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