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株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株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鱼艳荣[1]2001年在《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株的构建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从陕西省主要养鸡地区病死鸡及鸡胚中分离的主要血清型致病性禽源大肠杆菌,采用超声波裂解和N-十二烷酰肌氨酸进行外膜蛋白(Omp)的提取,用SDS-PAGE进行Omp分型,结果18株菌共出现了3种Omp型,其中4株O1,4株O2,4株O78和3株O89均具有2个Omp型(Omp1,2型),3株O75出现了3个Omp型(Omp1,2,3型),说明不同血清型间有共同Omp型,而相同血清型间Omp型可以不同。采用不同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溶菌酶裂解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在高渗平板上再生培养,选择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6mg/mL作用时间25min;在药敏实验基础上,结合Omp型分析,选择具有交叉耐药且Omp型不同的菌株,利用PEG诱导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在含双抗的高渗平板上筛选融合株,对不同代次的融合株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和Omp型分析,结果表明,染色镜检和生化特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75%融合子可凝集两亲本的O抗原,25%凝集其中一个亲本的O抗原;外膜蛋白型表现为一个或两个亲本的带型,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经稳定性检验证明其为遗传学上稳定的融合子。用制备的融合株作为制苗菌制备E.coli铝胶苗,免疫动物后,通过抗体水平测定和攻毒实验,与单价苗比较评定融合株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融合株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与抗体消长规律与单价苗基本相同,但融合株疫苗对不同血清型E.coli混合攻毒的保护率比单价苗和对照分别提高了13%~33%和60%~66%,说明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融合株疫苗的抗原谱更广,保护力更强。

张彦明, 鱼艳荣, 王晶钰[2]2003年在《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菌株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对从陕西省主要养鸡地区病死鸡及鸡胚中分离的致病性禽源大肠杆菌,用SDS-PAGE进行Omp分型。采用不同浓度溶菌酶作用不同时间裂解细胞壁,制备原生质体,在高渗平板上再生培养;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结合Omp型分析,选择具有交叉耐药且Omp型不同的菌株,利用PEG诱导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在含双抗的高渗平板上筛选融合株,对不同代次的融合株分别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和Omp型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融合菌株染色镜检和生化特性均符合大肠杆菌特征,75%融合子可凝集2亲本的O抗原,25%凝集其中1个亲本的O抗原;外膜蛋白型表现为1个或2个亲本的带型,但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经稳定性检验证明其为遗传学上稳定的融合子。

谭天[3]2015年在《鸭源巴氏杆菌与鸭源沙门氏菌融合菌株的制备及鉴定》文中认为细菌原生质体融合是一个随机的过程,通过标记双亲本菌株来筛选阳性融合子。本试验利用了亲本菌株在培养特性及耐药性两方面存在的差异,标记亲本菌株对融合菌株进行筛选。通过药敏纸片试验和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C)筛选出两亲本菌株鸭源沙门氏菌(S6)和鸭源巴氏杆菌(CBa),确定亲本菌株药物标记,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鸭源沙门氏菌(S6)对壮观霉素敏感,抑菌圈为26 mm,鸭源巴氏杆菌(CBa)对壮观霉素耐药,抑菌圈为0mm。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确定32 μg/ml的壮观霉素作为选择培养基的抗生素浓度。壮观霉素应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含32μg/ml壮观霉素的麦康凯培养基中S6完全不能生长,在含32μg/ml的新霉素的血琼脂培养基中CBa能良好生长。筛选出的亲本菌株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OD600值绘制CBa和S6的生长曲线,确定原生质体制备时间:CBa为12-14 h,S6为14-16 h。在溶菌酶的作用下制备原生质体,确定制备CBa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为3 g/L,可得到95.25%的原生质体制备率以及33.52%的再生率;制备S6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为2.5g/L,可得到95.32%的原生质体制备率以及32.19%的再生率。通过聚乙二醇(PEG)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利用抗药性结合培养条件对融合子进行筛选,再对融合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菌落形态、菌体形态、血清学试验、稳定性检测等初步鉴定最终得到5株能够在32μg/ml壮观霉素的麦康凯平板上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所得融合子进行血清学试验均能凝集双亲菌株阳性血清,菌体形态为中等大小两端顿圆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能够在麦康凯培养基长出圆形淡黄色菌落,生化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酶为阳性,吲哚、枸橼酸钠、蔗糖、乳糖、侧金盏花、硫化氢、氰化钾均为阴性。根据CBa的外膜蛋白H (OmpH)基因和S6的外膜蛋白A (OmpA)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两对引物。利用双重PCR法检测5株融合菌株,结果表明3株能够同时检测到双亲本的基因,其余2株则只能检测到单一亲本基因,双重PCR产物测序结果表明与亲本菌株同源性为100%。

张旭[4]2017年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2分离株外膜蛋白OmpT纯化与结晶条件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禽大肠杆菌病是由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引起禽类的一种复杂的多系统综合征的总称。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目前已成为鸡群中非常严重的一种细菌病,大肠杆菌败血症、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是大肠杆菌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特征,并常常伴随不同程度的死亡率,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PEC具有人兽共患病的潜能。外膜蛋白T(Outer membrane protein T,OmpT)定位于大肠杆菌外膜,是具有高度底物特异性的蛋白水解酶,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蛋白家族。APEC中的OmpT蛋白由位于染色质的ompT基因(c-ompT)和位于质粒中的ompT基因(p-ompT)分别编码,但在行使功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基因的序列比对可以发现位于质粒pAPEC-O2-ColV中的ompT基因(p-ompT)与位于染色质的ompT基因(c-ompT)同源性为79%。本研究旨在探讨p-OmpT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了解c-OmpT和p-OmpT的结构差异,从而阐明c-OmpT和p-OmpT之间功能上的差异问题,为了解APEC的致病机理和探求特异性防治措施奠定基础。通过同时构建含有c-ompT或p-ompT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分别转化到工程宿主菌BL21(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鱼精蛋白抑制试验显示,含有p-ompT基因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而含有c-ompT的细菌则生长不受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p-OmpT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本实验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E058的基因组为DNA模板,PCR扩增出p-ompT基因片段,并且连接在表达载体上,构建成重组表达质粒。然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异源表达。由于诱导表达过程中形成无蛋白活性的包涵体,需要经过变性和复性,以恢复蛋白生物活性,然后利用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进行蛋白纯化,得到高纯度且聚合状态单一的p-OmpT蛋白样品。将纯化出来的蛋白利用气相扩散坐滴法进行蛋白结晶条件筛选,并对结晶条件进行优化。我们获得了 p-OmpT的蛋白晶体,并对其进行X-射线的衍射,收集数据分析。为p-OmpT晶体的进一步优化和获得优质蛋白晶体打下基础。根据大肠杆菌OmpT能够降解抗菌肽的特性来筛选和改造新型抗菌肽,为开发抗OmpT蛋白酶水解新抗菌肽序列提供新的思路。

于珊[5]2008年在《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大肠杆菌病是一种由大肠埃希氏菌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原体所致鸡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十二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养鸡业的发展,鸡大肠杆菌病的危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在鸡的几种重要病毒病得到有效控制后,由其造成的损失明显上升,该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细菌病之一。本文分别对本实验室保存的四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以及药敏实验、毒力实验的研究,又将此四株菌株按照适当的比例制备了大肠杆菌多价灭活疫苗,所制菌苗产生免疫力较早,免疫保护期较长,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然后,以这四株菌株为研究对象,根据GenBank公布的致病性鸡大肠杆菌的I型菌毛pilA基因和外膜蛋白C基因序列,分别设计了两对引物,经PCR特异性扩增出pilA基因和OmpC基因,序列分析表明扩增得到的基因与其参考菌株序列高度同源。进而,将扩增得到的两个基因分别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得到两个重组质粒pETpilA和pETOmpC,转化致受体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重组菌株BL21(DE3)(pETpilA)和BL21(DE3)(pETOmpC),经IPTG诱导后,由SDS-PAGE分析分别可见表达的20Ku和40.9Ku的特异蛋白条带;Westernblot检测说明表达的蛋白具有较好的反应原性。又对已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株BL21(DE3)(pET-pilA)和BL21(DE3)(pET-OmpC),分别从温度、接菌量、诱导时机、IPTG浓度、诱导时间等方面进行诱导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菌株BL21(DE3)(pET-pilA)在40℃,接菌量80μl,诱导时机2h,IPTG浓度为0.96mM,诱导时间4h时得到最大蛋白表达量,而菌株BL21(DE3)(pET-OmpC)的最佳诱导条件为诱导温度37℃,接菌量80μl,诱导时机2.5h,IPTG浓度为0.64mM,诱导时间7h。最后,将表达菌毛pilA蛋白和外膜蛋白C的菌株分别制成基因工程疫苗并进行初步的免疫原性研究,免疫小鼠后,保护能力分别达80%和60%,混合疫苗的保护力尤佳,高达100%。表明这两种基因工程菌株有望作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生产菌株,为进一步研制预防鸡大肠杆菌病的基因工程疫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俊[6]2015年在《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的构建及鉴定分析》文中提出鸭沙门氏菌病(又名鸭副伤寒)和鸭大肠杆菌病是鸭场普遍存在的两种细菌病,给养鸭业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生产中往往通过分别注射两种细菌疫苗进行免疫预防,费时,成本也高,因而构建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可为预防鸭沙门氏菌病、鸭大肠杆菌病提供制备二联疫苗所需的优良菌株,对预防这两种细菌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首先对实验室保存的、分离自四川、重庆地区不同鸭场的15株鸭源沙门氏菌和10株鸭源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及17种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一株血清型为6,7:1,v:e,n,x,并对庆大霉素(Gentamicin, Gen)耐药、四环素(Tetracycline,Tcy)敏感的鸭源沙门氏菌S7 (6,7:l,v:e,n,x, GenR, Tcys),以及一株血清型为078,并对庆大霉素敏感、四环素耐药的鸭源大肠杆菌D2 (O78, GenS, TcyR)作为亲本菌株;通过绘制S7、D2两亲本菌株生长曲线,确定S7、D2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时间分别为14~16 h、10~12 h;同时通过对S7、D2两亲本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确定高渗再生选择性培养基中应加入的庆大霉素浓度为16 ug/mL,四环素浓度为32 ug/mL。抗生素浓度应用试验结果表明S7在含16 ug/mL庆大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含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完全不生长;D2在含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而在含16 ug/mL庆大霉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完全不生长;并且S7、D2在同时含16 ug/mL庆大霉素和32 ug/mL四环素的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均完全不生长。采用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法制备S7、D2原生质体,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添加EDTA至终浓度为0.01 mol/L。通过溶菌酶浓度试验,最终选择3.0 ug/mL的溶菌酶浓度作为制备S7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在此浓度下S7能够得到62.88%的原生质体制备率及33.55%的原生质体再生率;而制备D2原生质体的最佳溶菌酶浓度为2.5 ug/mL,能够得到51.69%的原生质体制备率及27.79%的原生质体再生率。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并根据条件筛选后最终得到7株能够稳定遗传的融合菌株。融合菌株呈革兰氏阴性杆菌,均能凝集鸭源沙门氏菌和鸭源大肠杆菌阳性血清;硫化氢生化试验结果为阳性,其余生化试验项目结果为阴性。根据外膜蛋白基因保守区域分别设计一对引物,通过双重PCR检测融合菌株部分基因片段,其中3株能够同时检测到鸭源沙门氏菌的目的条带,3株仅能够检测到某一个亲本菌株目的条带,还有一株则检测不到任何的目的条带,测序结果同源性为100%。本实验还提取了融合菌株及两亲本菌株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进行外膜蛋白成分变化分析,有3株融合菌株能够同时表达鸭源沙门氏菌和鸭源大肠杆菌双亲本菌株外膜蛋白。

刘江梅[7]2007年在《多杀性巴氏杆菌跨膜蛋白基因的选择克隆》文中提出多杀性巴氏杆菌是重要的畜禽病原菌,可以引起猪肺疫、牛出败、禽霍乱等,给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它也是人类的机会性致病菌,能够引起人类呼吸道的多种感染或继发感染。研究表明,PM的外膜蛋白尤其是那些只在体内特殊条件下才表达的膜蛋白是免疫识别的主要抗原,在预防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选择可调控载体pMB-Ara来克隆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9的膜蛋白基因,构建了BamHI位点的基因组文库。部分文库经Amp+Kan+1.0% arabinose和Amp+Kan平板筛选共获得6个克隆子,PCR和酶切显示所有的筛选克隆均有基因组片段的插入,插入片段大小分布在500~1000bp。序列测定、BLAST分析等结果表明,6个克隆子中有5个含有完整的启动子序列结构,且对应于多杀性巴氏杆菌Pm70的某些基因,推测这些基因的启动子为E. coli中沉默的启动子,可能只在特殊诱导条件下才开放。为更简单、更全面地克隆跨膜输出蛋白基因,我们在pMB-Ara载体的基础上,设计反向互补的XcmI接头引物,克隆入EcoRI酶切的载体,获得具有T载体性质的膜蛋白基因选择克隆载体pMB-Ara-T,大小为4780bp。为证明新建载体的有效性,从质粒pBR322上PCR扩增缺失启动子的已知跨膜分泌蛋白基因---四环素抗性基因片段(△PTet,315bp),与pMB-Ara-T/XcmI连接,Kan+Amp和Kan+Amp+Arabinose平板分别筛选,只在后者获得阳性克隆子。PCR和酶切确定AP Tet基因已以阅读框对位的方式插入,Ara启动子驱动了△PTet基因和报告基因(△P△SP Amp)的融合表达和跨膜分泌。pMB-Ara-T载体系统的建立,为下一步利用rPCR方法构建文库奠定基础,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免疫原性等相关的跨膜蛋白及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提供有利工具。

张宇凤[8]2012年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和OmpH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阐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和OmpH的关系及其致病性,本研究分别构建pWSK29hexABC和pWSK29ompH两个敲除载体,电转化法将敲除载体导入禽巴氏杆菌强毒株C48-3中,筛选获得C48-3hexABC和C48-3ompH缺失突变株,利用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穿梭质粒pPBA1101构建互补株C48-3C。DNA测序结果显示,突变株C48-3hexABC基因组中敲除了253bp的hexC基因下游序列、798bp的hexB基因全序列和290bp的hexA基因上游序列,突变株C48-3ompH用四环素替换1062bp ompH基因。使用交叉PCR以及RT-PCR结果显示hexB基因和ompH基因缺失,不能正常转录;突变株C48-3hexABC、C48-3ompH与野生株C48-3形态一致,但突变株C48-3hexABC和C48-3ompH的生长速率慢;透视电镜观察突变株C48-3hexABC细菌表面无荚膜层,突变株C48-3ompH细菌表面的荚膜层不完整且较薄;C48-3ompH不能表达39kDa的OmpH;Westernblot显示抗天然OmpH抗体不能与C48-3ompH菌体蛋白特异性结合。突变株C48-3hexABC可正常转录ompH基因和突变株C48-3ompH正常转录hexB基因;突变株C48-3hexABC和C48-3ompH的fis基因的序列与野生株C48-3株和X-73株fis基因序列(AF067175)一致,未发生突变。结果表明,荚膜合成的缺失不影响OmpH的表达,而OmpH缺失影响荚膜的合成。为了研究OmpH和荚膜在禽巴氏杆菌中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小鼠毒力试验、粘附试验、粘附抑制试验、抗吞噬试验以及吞噬抑制试验。结果显示野突变株C48-3hexABC毒力明显减弱,突变株C48-3ompH组毒力相对减弱。突变株C48-3ompH对CEF细胞的附着能力显着降低(P<0.01)。抗rOmpH抗体显着抑制了野生株C48-3、突变株C48-3hexABC和互补株C48-3C对CEF细胞的粘附(P<0.01),而抗rOmpH抗体对突变株C48-3ompH粘附的抑制作用不明显(P>0.05)。巨噬细胞对突变株C48-3hexABC和突变株C48-3ompH的吞噬指数显着高于野生株C48-3株和互补株C48-3C(P<0.01),抗OmpH抗体处理促进巨噬细胞对突变株C48-3hexABC的吞噬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荚膜是巴氏杆菌毒力因子,OmpH是具有粘附、抗吞噬能力的外膜蛋白。本研究的结果为深入探讨荚膜与外膜蛋白OmpH在禽巴氏杆菌中的致病性和致病机理以及预防和治疗巴氏杆菌病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高效、安全、无毒的疫苗提供候选菌株。

谭双[9]2009年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2菌株跨膜输出蛋白基因文库的构建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是重要的禽病原菌,可以引起家禽局部或全身性的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气囊炎和肺炎)、心包炎、肝周炎和败血症等,给养禽业造成重大损失。大肠杆菌O2菌株作为一种优势血清型,更是能够广泛感染各种家禽。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跨膜输出蛋白尤其是那些只在体内特殊条件下才能表达的蛋白是免疫识别的主要抗原,在预防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选择可调控启动子的跨膜输出蛋白选择克隆载体pMB-Ara-T,克隆禽病原性大肠杆菌02菌株的跨膜输出蛋白基因。主要涉及T载体的制备、目的片段的制备、文库的获得叁方面。目的片段的获得主要通过随机PCR(Random PCR, rPCR)方法。首先用Klenow法延伸获得rPCR的模板:以30N8(末端含有8个随机碱基)为引物,将抽提的禽病原性大肠杆菌02菌株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进行Klenow延伸;其次以OL30作为引物、Klenow延伸产物为模板进行rPCR扩增,电泳显示得到大小集中在200bp-2000bp的rPCR产物;最后割胶回收大小集中在250-500bp的rPCR产物,将质粒pMB-Ara-T经XcmI酶切纯化后与纯化后的rPCR产物连接,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DH5α.文库的获得包括文库容量和文库质量两个标准。为了达到105的库容量,连接产物共转化10次,转化液加甘油至10%,得到约11ml转化液,-20℃保存。取10ul转化液涂布于Kan抗性平板,长出170个克隆,估算11ml转化液组成了2.0×105个克隆的基因组文库。文库质量采用菌落PCR检测,随机挑取Kan平板上的13个菌落,PCR结果显示12个菌落中插入了外源片段,文库插入率大约为92%,片段大小集中在250bp-1000bp之间。将甘油保存的文库复苏并涂布到含有筛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卡那霉素(kanamycin,Kan)和诱导剂1.0%阿拉伯糖(arabinose,ara)平板筛选共获得318个克隆子,318个克隆再点种到含有Amp和Kan的平板上筛选得到29个克隆。对获得的这些克隆进行测序、BLAST分析表明这318个克隆插入片段高度同源于禽病原性大肠杆菌K12基因组中的276个基因,其中自主表达的29个克隆同源于27个基因。ORF分析结果表明,这318个克隆子有144个克隆(对应于大肠杆菌K12基因组中的128个基因)含有完整的启动子序列结构,除去自主表达的29个克隆(对应于27个基因),推测余下的115个克隆(对应于101个基因)的启动子为LB培养条件下沉默的启动子,需要特殊条件诱导表达。Signal P预测大肠杆菌K12基因组的4542个基因,有342个基因编码信号肽,占总基因数的比例约等于1/13;同时分析318个克隆的插入片段序列发现都含有信号肽结构,未克隆到与Signal P预测结果不一致的基因片段,克隆到信号的概率为276:342。基因跨膜螺旋结构预测表明:318个克隆中有78个克隆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跨膜螺旋结构预测为膜蛋白。对插入片段所对应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除去约26%的基因功能未知,剩余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跨膜转运、代谢过程、蛋白折迭以及组成细胞外膜成分。实验结果证明载体pMB-Ara-T可以通过直接克隆rPCR产物的方式选择性地克隆和筛选编码有信号肽序列的跨膜输出蛋白基因。筛选得到的分泌蛋白和膜蛋白基因为进一步研究禽病原性大肠杆菌02菌株毒力、免疫原性及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提供有利条件。

陈祥[10]2006年在《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能毒力相关基因的鉴定》文中提出禽大肠杆菌病(Avian Colibacillosis)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病原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PEC)所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包括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大肠杆菌肉芽肿(Hjarre氏病)、气囊病(慢性呼吸道病, CRD)、禽蜂窝织炎、肿头综合症、腹膜炎、输卵管炎、滑膜炎、全眼球炎及脐炎/卵黄囊感染。禽大肠杆菌病是2至12周龄鸡和火鸡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多样,在禽类中最常见的血清型是O1、O2和O78。本研究旨在收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群体更多的分离株基础上,了解我国禽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分离和鉴定APEC可能的毒力相关基因,同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为深入研究该病的致病机理和特异防制措施奠定基础。1.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从我国江苏、上海、山东、陕西、河南、广东、浙江、新疆、湖北、天津、北京、安徽、四川、贵州、内蒙古、山西、重庆、甘肃、黑龙江、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临诊上典型大肠杆菌病病变的病、死家禽中分离到大肠杆菌1351株,通过玻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除236株未能定型、28株自凝外,测定出1087个分离株的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101个血清型,其中以O78、O2、O18、O36、O1、O4、O107、O11、O15、O88、O127、O14、O6、O26、O138、O91、O9、O60和O131等19个血清型为主,占定型菌株的74.3% (808/1087),为我国部分地区禽源大肠杆菌的常见血清型,其中O78血清型分离株占定型菌株的24.9% (271/1087),为禽源大肠杆菌最主要的血清型。同时这19个血清型也是健康家禽泄殖腔分离株的重要血清型,占分离株的42.0% (55/131),但临床分离株比泄殖腔分离株在这19个血清型间的出现频率高,差异极显着(P<0.01),而且O14、O18、O36、O60和O138等5个血清型几乎只出现于临床分离株中,而在泄殖腔样品所

参考文献:

[1]. 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株的构建及初步应用[D]. 鱼艳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菌株的构建[J]. 张彦明, 鱼艳荣, 王晶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 鸭源巴氏杆菌与鸭源沙门氏菌融合菌株的制备及鉴定[D]. 谭天.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4].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2分离株外膜蛋白OmpT纯化与结晶条件的初步研究[D]. 张旭. 扬州大学. 2017

[5].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D]. 于珊.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6]. 鸭源沙门氏菌与鸭源大肠杆菌融合菌株的构建及鉴定分析[D]. 陈俊.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7]. 多杀性巴氏杆菌跨膜蛋白基因的选择克隆[D]. 刘江梅. 浙江大学. 2007

[8].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和OmpH的关系及其致病性研究[D]. 张宇凤. 吉首大学. 2012

[9].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O2菌株跨膜输出蛋白基因文库的构建与分析[D]. 谭双. 浙江大学. 2009

[10]. 禽病原性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可能毒力相关基因的鉴定[D]. 陈祥. 扬州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表达两种不同外膜蛋白的禽大肠杆菌融合株的构建及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