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讨论的几点体会论文_胡波 高明

关于课堂讨论的几点体会论文_胡波 高明

济南市技师学院 山东 济南 250000

摘 要:怎么才能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目的呢?一、教师方面:提出合理恰当的引导问题;建立合理的讨论小组;把握恰当的讨论时机。二、学生方面:学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

关键词:讨论 合理 三会

教学课堂上,学生讨论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度。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那么怎么才能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教学实际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提出合理恰当的引导问题

老师只有提出合理恰当的引导问题,学生才有讨论的目标。问题不合理或不清楚,讨论当然不会有结果。创新源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疑问,既是教学思考的起点,也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之一,因此,学生问题意识越强烈,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自觉,也就越有利于问题出现,问题发展和问题解决。反过来又能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由学生的指挥者,变为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鼓励者、赞赏者。

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能力强、有的小组学习能力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对于问题的讨论,应把握好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的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晚,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讨论的方法要科学。常见教师把问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流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他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重要。

二、学生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要培养学生“三会”。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会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的学会理解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他是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

参考文献

[1]《教学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小组,1993年。

[2]王明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概况》.科学教育出版社,1995年。

论文作者:胡波 高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1

标签:;  ;  ;  ;  ;  ;  ;  ;  

关于课堂讨论的几点体会论文_胡波 高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