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之骨气论文_梁朝钧

谈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之骨气论文_梁朝钧

◆ 梁朝钧 广西百色民族高级中学 533000

摘 要:骨气不但是指一个人特有的个性与气节,更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所在。人要是没有了骨气,迟早会患上一种软骨症;一个民族要是没有了骨气,那将意味着它从此失去了灵魂。虽说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是有祖国的。在每一件艺术品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民族的人格,那就是艺术家的傲骨。艺术家在一定的领域里代表着一个民族灵魂的感知者和引领者,决定着一种文化的归属,引领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艺术家要是没有了骨气,那将意味着他失去了正气,这个艺术国度将失去信仰,文化没有了灵魂。

关键词:自信 自立 自重

众所周知,艺术作品之风骨源于艺术家身上的骨气。无论是欣赏徐悲鸿先生的骏马图,还是他的其他作品,我们无不为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骨气所震撼。正如徐悲鸿先生所说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一样,其画作正气凛然,充分反映出他做人所拥有的正气。正因为他有傲骨,所以才在他的作品中袒露出顶天立地的浩然正气。千百年来,艺术界的媚俗之气泛滥横行,可徐悲鸿先生从不与之同流合污,始终保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原则。我们无论从徐先生笔下的骏马,还是其他充满空灵的佳作,均可找到他自信、自立、自重的行事风格,风骨无处不在。

一、特立独行、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就叫作有骨气。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自信、有骨气的人。就拿徐悲鸿先生留学法国时所发生的故事来说吧。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的寻衅。那个洋人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从此,徐悲鸿学习更勤奋了,他到巴黎各大博物馆去临摹世界名画的时候,经常是带上一块面包一壶水,一去就是一整天,不到闭馆的时间不出来。法国画家达仰非常喜欢徐悲鸿,他从这个中国青年身上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毅力。他主动邀请徐悲鸿到家中做客,在他的画室里作画,亲自给徐悲鸿指导。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我们从中看出了徐悲鸿先生在身处逆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坚苦卓绝、“自强、自立”的创作精神

徐悲鸿擅长画马,常托物抒怀,以马喻人,多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更多地表现出画家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精神状态。最早一幅《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日军欲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夺取抗战陪都重庆。二次会战后我方失利,长沙为敌所据,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连夜画出《奔马图》。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幅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以彰显作者及国民自强、自立的抗战精神。从此以后,他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融入到了国家的危亡之中,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之中,直至建国以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依然奔腾如故,只是少了些悲怆,多了些欢快。从他喜欢画骏马图中看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迈与壮志。

三、淡泊名利的“自重”意识

徐先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始终坚持艺术要为社会服务,要促进社会、人类的进步,促进整个美术的变革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非常忧虑,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不抵抗主义特别不满。“七·七”事变后,国难当头,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昂立的雄鸡、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巨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1935年,蒋介石50寿辰,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张道藩请他为蒋介石画半身标准像,他拒绝了:“我是画家,对你们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张吃惊地说:“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对抗日救国感兴趣。”由此看出,他在抗日问题上的鲜明态度:谁抗日他就支持谁,谁不抗日他就反对谁。徐悲鸿先生时刻坚守自己“傲骨”的初衷,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保住了自己的名节。

参考文献

[1]紫都 霍艳文 编著《徐悲鸿生平与作品鉴赏》.远方出版社,2005年。

[2]《艺坛巨匠——徐悲鸿》.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5年。

论文作者:梁朝钧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10月总第17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8

标签:;  ;  ;  ;  ;  ;  ;  ;  

谈艺术家徐悲鸿先生之骨气论文_梁朝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