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试前的物理复习_物理论文

谈谈物理临考前复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前论文,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物理临考前复习,是指高考前一个月左右时间内的复习,也称物理迎考后期复习。这段复习时间较紧,是前期一轮(或两轮)复习基础上的延伸,更要体现出质的变化。教师复习的意图也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倾向性,贴近“考试说明”。既然临考前复习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复习,那就得在复习意向上动脑筋、下功夫。

一、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集中“踩点”复习

进入高三物理总复习阶段,前期主要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章节训练,学生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的知识板块,基本理顺了基本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但对照选拔考试的要求,尚欠火候,仍需精雕细刻。而后期复习不允许重蹈覆辙、机械重复,所以必须有全新的复习思路。而围绕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踩点”复习,有的放矢,能继续唤起学生复习的兴趣。如力学中围绕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牛顿定律这些重点编织知识网络,抓住受力分析、守恒条件的辨析这两个难点;热学中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C连动气体实验三定律,重点是玻—马定律,难点是确定始末状态的封闭气体的压强;电磁学中的电场、电磁感应现象是重点,电偏转、磁偏转、左右手定则的混淆是难点。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察哪些是热点。然后适当进行力热、力电、热电、电磁等知识的大小综合,选编针对性训练题,这种“踩点”复习目标明确,不做无用功,复习质量高。

二、始终扣住五种能力要求,突出能力训练

大家都十分明确,高考把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的高低。就我们物理学科而言,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规定考核: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等五种能力。倘若在后期复习阶段,仍一味解题,不把侧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能力上,则他们的思维受到禁锢,能力受到压抑。我们可以通过审题环节,注意抠关键字眼,挖掘隐含条件、注意物理状态,还原物理模型,清晰物理情景,分析物理过程,认识问题发生与发展等,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等教学手段拓宽思维天地,培养应变思维能力。同时要在讲授常规性思维的同时,辅导一些特殊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如正向思维转为逆向思维,抽象思维转为形象思维(图象法),由局部转为整体、一般转为特殊等。针对具体的题型也可训练学生的能力,介绍特殊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如解答选择题,在常见的直接判断法的基础上,指点特殊判断法、筛选验证法、淘汰排除法、反推判断法、计算结果判断法等。在实验专题复习时要训练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起来,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有利知识能力的融会贯通。

三、继续强调解题要有条理,规范解题格式

如果学生仍存在着只要答案正确,解题是否规范无关大局的想法,出现答题马虎,书写潦草,考虑问题草率。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有害的,既不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往往把问题搞错。所以,在后期复习阶段,应继续强调解题的条理性、规范化问题。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规范解题要求:(1)根据题意作研究对象的受力图, 物体运动过程示意图;(2)不能随意改变原题中物理量符号, 如题意已知绳子拉力为F,不能写成T,α角不能写成θ角等;(3)布列物理方程,必须简明扼要说明定理、规律的名称,如“据动量守恒定律得……”、“据动能定理得……”等;(4 )物理方程中出现的物理量及其符号必须是题目中已知的,倘若是为解题方便而引入的中间过渡量,应有“假设……”的说明。总之,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解题过程清晰,训练一次,教育一次,严格要求,不规范的必须订正,切实加强解题基本功训练。这样有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统筹综合能力。

当然,临考前复习还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查漏补缺工作,组织专题讲座,随堂学生实验操作等,这些均可融于踩点复习、能力训练、解题规范化要求之中。通过因材施教达到最佳复习效果。

标签:;  ;  ;  

浅谈考试前的物理复习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