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增报酬: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型分析_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论文

报酬递增: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普遍性论文,报酬论文,性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6—480X(2007)04—0005—08

一、导言

报酬递减即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是构筑微观经济学体系的重要前提假设之一,和理性人的假设一样,它虽然不可或缺,但在新经济环境下又面临挑战。在经济领域,李嘉图基于“收益递减规律”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最终进入稳定状态的预言始终没有到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济发展进程虽然时有波澜,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冲击后,大体上仍保持着增长的势头。现在我们有大量的数据显示,在生产力增长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未得到解释的剩余,这种剩余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增长无知的程度(Moses Abramovitz,1956)。在这些未得到解释增长的组成部分中,隐藏着各种报酬递增的因素(西奥多·W.舒尔茨,2001)。虽然在早期,报酬递增思想在经济学家的研究中发挥过相当大的作用,但在现代增长经济学中这一思想未得到认真对待。现在经济学的分析核心仍是一般均衡下的报酬递减思想。诚然,没有经济学家愿意“退回到报酬递减思想之前的无知状态”(John Hicks,1965)。但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知识、技术、人力资本、信息等无形要素在生产投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报酬递增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广泛,在越来越多的产业中呈现出报酬递增规律超越报酬递减规律之态势。报酬递增具有普遍性还是特殊性?或者进一步讲仅限定于特定领域?本文对有关报酬递增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构成经济增长的两大要素——有形要素和无形要素的一般特征,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无形要素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无形要素的广泛使用使报酬递增规律作用的范围日益扩大,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趋势加深,普遍性日益凸现。

二、报酬递增由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变的背景分析

不管是报酬递增还是递减规律,其产生的原因都与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报酬递增规律在经济领域日益发挥普遍性作用的内在原因依赖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深化,无形要素投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对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企业来讲,报酬递增日益发挥普遍性作用的外在性表现也是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1.报酬递增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规律

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社会、工业经济社会,现在正在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在前两个经济发展阶段,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在提高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随着人类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信息、信誉等无形要素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并有超过有形要素的趋势。三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要素需求情况如表1。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人力资本等无形要素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总产品中知识产品或知识等无形要素含量高的产品比重日渐提高,一般意义上的由劳动、资本等要素构成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要么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险境,要么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以新的面貌出现。对无形要素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产品而言,其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产品的特性来,例如,Windows操作系统初期成本较大,但是生产以后产品的边际成本很小或几乎为零,从而表现出平均成本递减的特征。与技术有关的知识可以直接提高生产率,而与信息有关的知识则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信息成本来提高人们经济活动的效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报酬递增规律的认识有了明确的考察对象。网络信息产业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如成本优势、网络效应、锁定效应① 等为报酬递增规律作了极好的诠释。无形要素在生产中地位日益重要及其不同于有形要素的特性使报酬递增规律逐步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经济规律。

2.报酬递增是社会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导致全球范围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向满足“社交”、“自尊”等精神需要转变;物质需要是有限度的,而精神需要是无限度的;市场中由无形要素和有形要素构成的产品无非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有形生产要素含量较高的产品,一般是针对人们的物质需要,而这种需要往往有一个限度,消费超过了某一限度,产品带给人们的满足程度往往会下降,这也预示着产品即将进入衰退期,从这个意义来讲,相应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开始下降。在过多依靠有形生产要素的行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和功能上很容易使消费者达到消费的饱和或疲劳状态,许多生产厂家不得不通过价格策略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在客观上加剧了该行业的竞争,使行业整体利润率不断下降,迫使行业内许多企业不得不退出该行业,行业整体面临着衰退的危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提升产品的功能特色,来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个性化等在精神层面上的无形需求,这就要求产品供应者不断提高知识、技术、信息等无形要素在产品中的比重,从而赋予产品新的功能特性。具有报酬递增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在质量上和性能上日益改进,既有数量上的增加,又不断给人们以新的精神享受,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地推陈出新,拿出更好的产品去满足市场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对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决定了企业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Dixit,A.K.,Stigitz,J.E.1997)。 由于人们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是无限的,只要企业能够提供无形要素比重相对较高的所需产品,企业就能够占据市场的主动权,从而使企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也意味着企业找到了在市场中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这个意义来看,报酬递增现象日益普遍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产物。

三、收益递增来源的解析

对报酬递增的来源,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认识,一种认识认为报酬递增来源于分工或专业化经济。这种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斯密(1776)看来,“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胜;分工可以避免因工作的转换而带来的损失;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看起来也是起因于分工。”奥地利学派的庞巴维克(1923)认为专业化产生的收益递增是由于“迂回生产方式”的运用②。英国经济学家A.扬格(1928)认为,分工受市场广度限制,但是,分工又拓展了市场广度;即“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他认为,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自我循环过程,才推动经济增长。杨小凯(1993)继续把报酬递增与分工、专业化联系起来,但由于只是抽象地讨论分工和专业化,从而不能揭示分工与报酬递增的具体过程。另一种认识认为报酬递增来源于规模经济。马歇尔用“代表性企业”反映行业特征,从而行业扩展就表现为代表性企业的规模扩大,这样,报酬递增就来自代表性企业的规模扩大。但是,马歇尔也认识到,企业规模不变时,行业扩展也可能使其中的单个企业出现报酬递增,它与代表性企业的规模报酬递增是不同的。因此,马歇尔(1890)用“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分别表示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报酬递增。“内部经济”往往与规模报酬递增相连,“外部经济”常常与分工相连。斯蒂格里茨(1977)、保罗·罗默(1986)、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等人在解释内生增长的源泉时,就引入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思想。

不管是从专业化的角度来理解报酬递增,还是从规模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报酬递增③,在技术进步性等一系列外生条件下对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的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显然是与现实经济有着差距,这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前者把土地收益递减作为研究基点,后者是把资本报酬递减规律作为研究的基点。而随着人们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知识、经济制度、经济组织等无形要素陆续纳入到研究视野中来,例如,保罗·罗默在研究中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则把人力资本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舒尔茨在总结前人对报酬递增认识的基础上把报酬递增归因于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培训、教育、在干中学、知识获得、知识外溢、经济思想和知识、经济制度等方面,从而使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不断与现实相接近;究其原因,还在于此要素非彼要素,此要素性质非彼要素性质。实践证明,正是要素构成以及性质的变化才导致了报酬递增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四、要素构成变化对报酬变化方向的影响分析

报酬递增现象出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并有超过报酬递减规律的势头,报酬递增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颠覆还是重要补充?笔者认为,要想对这一问题有清楚的认识,必须要看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及其衍生品作为要素被广泛使用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以及相应形成的产品性质已经发生了不同于传统条件下的变化,只有认识到这一变化,才能准确地把握报酬递增的源泉。

1.新经济环境下要素构成变化及其特征分析

从目前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构成来看,主要有两大类要素:第一类是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第二类是知识、技术、网络、制度安排等无形要素。一方面,在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受到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人类发展严重依赖于第一类要素即有形要素,因此,传统经济学对要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一类;早期关于报酬递减之内涵和外延的思想远不够清晰,这种思想主要限于对土地的讨论。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从土地中获取生存的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物质能源;而传统经济学认为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对单位土地的持续生产,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对于资本而言,随着资本持续地投入到生产中,资本收益是逐步递减的;而劳动受到自身生理的局限,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正是第一类要素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不可共享性等特征为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从某种程度上讲,报酬递减规律是人类严重依赖自然的一种内在特性;另一方面,由有形要素转变而来的产品往往在消费过程中被损耗,并随着消费的结束而失去存在的价值,这一“瞬间式”的消费特征也加剧了人类对有形要素的依赖程度。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日益衰微,由这些生产要素构成的产品也因不能适应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在市场上萎缩,产品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要素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诸如知识、网络等新型生产要素的出现及其相应产品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受到挑战。比如,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具有非消耗性,可以实现共享,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与其他知识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新的有用知识,即“知识创造知识”,实现自身的增值创新。无形生产要素和有形生产要素相比有着许多截然不同的特点,详见表2。

对生产要素两大类的划分以及性质的比较使我们看到,不同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特性,并且相应生成的产品往往也具有类似的性质,正是生产要素及其对应产品所具有的特性使报酬变化的方向出现不同。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要素构成变化如何影响报酬变化的方向。

2.要素构成变化对报酬变化方向影响的机理分析

从对有形生产要素和无形生产要素的特性分析来看,对报酬变化方向分析的起点正是从这两大类要素自身的特殊性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两大类要素自身特点的研究既是分析报酬变化方向的起点,也是廓清报酬变化方向的终点。

根据两大类生产要素的特点,我们对报酬变化方向的起点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传统经济学认为资源是有限的和稀缺的,这也是有形生产要素区别于无形生产要素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个特征才使报酬递减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前提假设。②要素形态。有形生产要素具有直观的物质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表现出较明显的外观特征;无形生产要素往往是非物质的,很大程度上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客观存在。③使用特点。有形生产要素具有损耗性,非重复性;相比之下,无形生产要素可以重复使用,很大程度上可再生,正是无形生产要素的可再生性特征对传统的资源有限和稀缺假设产生了很大的冲击。④对外界影响。有形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不具有外部效应或者表现出的外部效应不强;无形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外部效应,从而对无形生产要素的分析更加复杂。对报酬变化方向起点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两大类要素具有的特征,加深对报酬变化原因的理解。

具体来看,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类在严重依赖自然的前提下不断加深对自然经济的认识,随着种植水平的提高、劳动工具的改进等,使有形生产要素占绝对比重的农业经济获得了发展,但在农业经济社会末期,受土地、劳动力等自身固有属性的限制,经济发展开始缓慢甚至停滞,表现在图1则是曲线r[,1](m)在农业经济社会阶段斜率先增大后减小,由于农业社会技术水平低下,无形要素投入几乎没有,因此,r[,2](n)曲线的斜率在农业经济社会几乎为零。在工业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形要素投入仍占总投入的较大比重,但无形要素的投入也开始出现,特别是在工业社会后期,无形生产要素的投入明显加大,表现在图1中曲线r[,2](n)在工业经济社会后期斜率显著增大,即拐点O′前后斜率的显著变化。人类进入到知识经济社会后,无形要素占的比重远远超过有形要素,所以曲线r[,2](n)的斜率在知识经济社会出现加速增长,相应收益不断增大④;而曲线r[,1](m)在这个阶段的斜率无限趋于零,收益也相应增长缓慢,从而使总收益曲线R(m,n)与r[,2](n)在知识经济社会阶段图形趋于一致。相应在图2中对应给出了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边际收益的变化情况⑤。

图1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报酬变化

图2 随着要素投入的变化边际收益的变动

传统经济时代,产品只是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简单组合的产物,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在分析中常常被忽略,因而随着要素投入的增加,收益是递减的。因此,报酬递减规律成为微观经济学的重要前提假设就非常合理,并且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在工业经济社会后期以来,无形生产要素在总生产要素中所占的相对比重日益提高,如果继续把报酬递减规律作为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就显得不合时宜,这也正是在信息产业领域中报酬递减规律无法解释现实情况的原因所在。如果全社会产品中的无形要素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则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相应发生不同于以往仅仅依靠有形要素投入而带来的变化。传统的计算经济增长时,由于技术(知识)外部效应无法明确计算而作为外生变量的情况会由于知识产品的大量出现、交易价格稳定而被纳入内生变量,在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往往表现出报酬递增的特征。

五、结论和启示

我们知道,基本生产要素的两大类别——有形生产要素和无形生产要素在总生产要素中的相对比重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报酬变化的方向,报酬递增在传统经济中可能会在某个行业,或行业中的某个环节出现,但在有形生产要素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这种特殊性往往会被淹没在众多经济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报酬递减的普遍性之中;随着经济内涵的不断丰富,无形生产要素在总生产要素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而总边际收益所表现出来的递增趋势日益明朗化,报酬递增规律也从一个或某几个领域向其他众多领域延伸,从而普遍性日益显著。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增加产品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的投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农业经济社会和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有形要素投入基础上的,虽然有形要素的使用确实在一定时间内给这类企业带来了报酬递增效应,但随着有形要素的大量投入,投入—产出比将趋于下降,即出现报酬递减现象,且由于有形要素往往具有沉淀成本大的特点,因此,企业在短期内又无法掉转企业经营方向和改变企业庞大的沉淀成本,这种巨大的企业内在惯性就形成了“路径依赖”,即形成了为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经营就不得不大量地投入有形要素,一旦投入停止,企业经营危机即出现的恶性循环的局面,有形要素的报酬递减属性使得这类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不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这种依靠增加有形要素的高投入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无形要素的报酬递增属性使得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增加企业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的含量。一方面,企业要不断减少有形要素的投入。这就要求企业要逐步减少单纯消耗自然资源、雇佣大量劳动力的产品生产,淘汰那些耗能高、环境污染大等负外部性明显的产品生产;另一方面,逐步增加无形要素的投入。具体表现在企业要加大研究和开发投入的力度,提高自身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形成自己特有且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知识、技术核心;企业要善于进行“干中学”和充分利用知识外溢性,对那些知识、技术禀赋优越的外资企业,要积极向他们学习并进行二次创新。从经营策略来讲,企业要逐步放弃以往的凭借价格、数量来取胜的“组合拳”,而要打出“创新、人力资本积累等”新的“组合拳”;对那些想成为百年老店的企业而言,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品牌美誉度等,这些无形要素一旦形成市场效应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推动力,唯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持久。

(2)发展具有报酬递增特性的产业,推进产业向高级化演进。根据报酬递增规律,从增大潜力和带动效应来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无疑是今后主导产业的选择目标。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的进程中,我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承接了许多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并被称为“世界工厂”,但由于这些产业大多处在跨国公司产业链的末端和组装加工环节,虽然产值很大,但获得的利润相对跨国公司来说非常有限,究其原因,这些产业链末端和组装加工环节的产业受资源稀缺性和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跃迁”,一些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非但没有突破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更为严重的是反被“锁定”在报酬递减的产业链末端和组装加工环节,形成了“路径依赖”,成为跨国公司人格化的“打工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终将趋向减弱。而高新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其具有外溢效应和低边际成本属性,对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能够产生较高的增长率和发展后劲,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上述产业理应成为主导产业。在对传统产业进行调整时,一些劳动、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因为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不可或缺,对于这些产业来说,虽然不能使报酬递增规律在这些行业发挥主导作用,但我们应尽可能增加这些行业中无形要素的比例,例如,加强这些产业工人的经常性培训,以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通过技术改造和局部创新推动这些产业向产业链的中、上游靠近等,以提高报酬递增作用的范围和程度。在制定产业政策的时候,考虑到往往经济发达地区具有报酬递减性的产业会受到政策的限制而“梯度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产业暂时给这些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但带给这些地区更多的是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负面效应,因此,制定统一的、强制性的国家产业政策来规范具有报酬递减产业的发展刻不容缓。

(3)加快建立以报酬递增为基石的国家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还存在很大的惯性,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不利地位,其根本原因还在于目前的创新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报酬递减”基础上的。传统的创新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自我创新能力差、与外界的知识流、信息流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换,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创新体系无法真实地传达创新现象(规律)的实质,并且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创新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报酬递增规律的普遍性日益显著这个客观事实,因此,加快建立以“报酬递增”为基石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显得极为迫切。国家创新体系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创新的体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要形成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在政府、企业、市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国内外环境之间流动顺畅的局面,实现“知识创造知识”或“无形要素创造无形要素”的良性循环,形成许多创新点、创新极,这些“点”和“极”可能在微观上表现为零散的、不系统的,但就宏观层面来看,则表现为集成性、系统性、开放性,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这种创新体系是建立在报酬递增的基石之上,从而使国家创新系统具有了“成长”的特征。特别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经济环境下,要把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的密集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来建设。无形要素报酬递增的属性改变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知识技术驱动力替代劳动、资本驱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经验证明了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技术的创新能力上。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过去的模仿创新战略使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存在,而知识、技术等无形要素所具有的报酬递增的特性为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施“赶超战略”提供了发展的潜力和空间。

[收稿日期]2007—02—10

注释:

① 成本优势:信息产品的固定成本极大,第一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固定成本,随着以后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在该产品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越多,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网络效应:指一个网络的价值,与网络中的节点数成正比;锁定效应: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偏好程度随其自身对该产品的使用次数,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经常表现为其偏好对于某种产品的“锁定”上。

② 生产的迂回性是指不以直接的方式去改变生产要素的形态,而是以资本品的累积间接地、逐步地加于自然资源之上以取得最终产品。

③ 当然,也可以从内生经济增长和外生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认识报酬递增。

④ 在图1中曲线r[,2](n)光滑且斜率的增长表明了无形生产要素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无限增长且无成本的,在实际中,如果考虑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因素带来的成本,则上述曲线不再光滑,斜率也将有略微变化;图2中的曲线r[,2]′(n)也包含类似的认识。

⑤ 图1和图2是作者的一个大致估计,这并不妨碍对问题发展趋势的理解。

标签:;  ;  ;  ;  ;  ;  ;  ;  ;  ;  ;  

递增报酬: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转型分析_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