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它更强调的是平等与合作、鼓励与创新,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得到了各国的广泛推崇和倡导。
1.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重视逻辑论证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论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案例(一):在《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5cm,7cm,10cm,12cm,15cm,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比如你所取的是5cm,7cm,10cm三根小棒,那么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实际操作后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那如果我们取5cm,7cm,12cm这三根小棒呢?动手拼拼,结果我们发现它们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照这样随意的选出三根小棒来,先记下它们的长度,再动手拼一下,看它们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后不难发现:我们取的三根小棒只有任意两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它们才能塔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从而得出结论。
像这样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与观察,既落实教学内容,又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猜想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作为数学思维三种基本类型之一,经常与解决数学疑难问题相联系,伴随着数学创造性思维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猜想探究凭借直觉获得感性认识,它常以观察、联想、延伸等思维为基础,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广泛联想、积极探索、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是创造性活动的重要途径。
案例(二):在《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教师给出这样的问题:一张纸对折n次有多少层?让学生自己拿出一张纸操作,然后回答:
(1)对折一次,纸的层数是2层;
(2)对折二次,纸的层数是4层;
(3)对折三次,纸的层数是8层;
……
(n)对折n次,纸的层数是____.
请学生先猜想结果,再验证。比如如果有同学说是2n层,那么教师就引导学生一起进行验证。当n=1时,纸的层数为2层,显然成立;当n=2时,纸的层数为4层,也成立;当n=3时,纸的层数为6层,与事实不符。所以2n不正确。如此这般下去,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即得出正确结果:对折n次,纸的层数为层,从而引出本节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像这样通过让学生根据已知摸索规律,猜想结论,再进行论证和理论探究,既能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开放性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信息,才能着手解决。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样的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
实践表明,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自行动手操作,自行归纳总结,能让学生手、脑、口并用,训练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结论形成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这就是探究性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这是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论文作者:陈霞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角形论文; 学生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三根论文; 对折论文; 数学论文; 数为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