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的再认识_自组织理论论文

Web2.0环境下的信息构建——对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信息论文,基本原理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Web2.0使得互联网从早期的静态网页和单纯的用户冲浪变成了动态的和交互的网络,信息内容也由专业人士生成变成由用户生成(这种由用户生成的内容称为微内容[1,2])。在这样的环境下,信息构建(IA)以一个学科、一种角色和一类社团的协调统一体而存在,形成了真正“以用户为中心”和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的核心理念[3],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信息构建——信息构建2.0(IA2.0)。

IA2.0阶段的信息构建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其形成和发生机制也变得非常复杂。因此,分析影响信息构建发生变化的因素,重新揭示信息构建的基本原理,对于提高信息构建水平进而改善信息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1 传统信息构建原理的适应性分析

在Web2.0的大环境下,各种新理念和新技术不断出现,并开始在互联网上流行。其流行的结果是,它强化和刺激了用户需求,而这些需求也导致了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的生成和利用机制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是导致信息构建原理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1.1 传统信息构建的基本原理

传统的信息构建理论认为:①信息构建是共享信息环境的结构设计,是网站和内部网的组织系统、标签系统、检索系统和导航系统的组合[4];②信息构建是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是一种定义和控制界面并整合系统各组成部分的一种机制,是为帮助用户访问信息内容并完成任务的信息空间结构设计[5]。这是传统信息构建的典型定义,也是信息构建原理的初始内涵。

以此为基础,结合国内外信息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成果,周晓英教授进一步提炼出了信息构建的基本原理。该理论认为,信息构建过程包含信息片段、信息集合、信息结构、信息空间四个状态,信息构建的过程就是这四个状态的变化,信息构建应当遵循信息片段集成、信息集合序化、信息结构展示、信息空间优化四个基本原理。其中,信息片段集成原理是指从信息片段采集开始,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内容和谐的,各种媒介和手段兼容的、综合的、多方面的继承的过程;信息集合序化原理是指,信息构建过程中对信息集合中信息内容的组织和信息形式的表达实质上是增强有效信息含量,自觉控制信息结构体系中的熵值,形成有条理、合逻辑、主题鲜明、主次关系清晰的信息结构体系;信息结构展示原理是指信息构建师为序化后的信息设计一个协调一致的、功能化的信息构架;信息空间优化原理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在复杂的、庞大的信息空间中帮助人们缓解信息环境造成的心理上的迷惑或行动上的困境,减轻人们认知负担,增强人们信息感知和信息捕捉的能力,促进信息接受和利用[6]。在此基础上,周晓英教授进一步归纳了信息构建的基本原则,这是对四个基本原理的一个恰当的补充[7]。

所有这些原理都表明:①信息片段已经客观存在,由信息构建师根据组织目标和信息片段内容进行整体集成、序化、展示和优化等工作,并实施相关控制;②虽然强调面向用户的原则,但仍然是以信息构建师为主导、以信息为组织中心的组织方式;③用户只是直接的信息搜寻者和个性化的信息使用者;④用户的交互行为仅仅是用户与信息系统本身或信息系统所在的组织机构的简单交互活动。

1.2 Web2.0环境下的用户信息需求

用户需求的变化是导致信息构建变化的最为主要、最为直接的动因。

1.2.1 用户强劲的个性化需求

个性化需求是始终存在的,是独立的人的基本需求,它会延伸到网络社会中,表现为表达需求的独立性和使用需求的独立性。

(1)个性化表达需求。在Web2.0时代,由于技术和理念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用户自我表达变得很容易,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通过这种自我表达来得到重视和仿效,这使得用户的个性独立需求爆发出来,直接导致用户的平民化和个性化趋势加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底,博主(Blogger)规模已达1748.5万人,占网民比例的14.2%[8],并且博客作者的数量将会继续增加。这表明平民的个性化表达需求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种个性化表达需求,要求信息构建支持用户的自信息构建行为,并且要能使用户能尽可能简单和快速地完成自信息构建活动。

(2)个性化使用需求。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爱好以及信息搜寻的目的不同,每个人对于信息使用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如RSS订阅,对于互联网上大量的提要(Feed),用户只会订阅其感兴趣或对自己很重要的提要;在使用标签进行信息搜索时,用户也通常是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构造标签搜索式。为提高用户找到所需信息的概率,并提供信息推送服务,信息构建必须提供新的导航和标引机制。

1.2.2 用户的社会性需求

Web2.0以人为中心,人就必然会产生社会性的需求。人的社会性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网络中,社会性需求主要表现为社会化的信息搜寻需求、社会化的共享需求以及社会化的信息交流需求。

(1)社会性信息搜寻需求。以往,在人们考虑该如何去获取信息时,通常会想到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或数据库。然而,信息获取有一个很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的部分,这就是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N)。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关系网络,其理论基础是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9,10]。六度分隔理论表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着“弱纽带”,它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社会性网络连接互联网社团,使用户能通过这些社团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能够通过信息找到信息、找到人,同时,还能通过人去找信息,如图1所示[11]。这就要求信息构建不但要能够提供清晰直接的信息搜寻路径,还要提供间接的社会信息搜寻路径。

图1 人与信息的可逆过程[11]

(2)社会性分享需求。用户不但有自我表达的需求,也有社会性分享的需求,社会性软件应当能够让用户很轻易地实现这一目标。现有的社会性分享软件可以归为以下两类:①网络书签,如.Del.icio.us[12]、Spurl[13]、Furl[14],用户可以通过它来收集、分类、聚合感兴趣的网络信息,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收藏中进行信息采集;②多媒体分享,如Sharea[15]、YouTube[16]、SlideShare[17],在这里用户可以与他/她的朋友或同事,分享并获得喜爱的音乐、照片、视频及演讲幻灯片等多媒体内容。这种分享机制的实现是对信息构建的一个重大挑战,它一方面要提供明确清晰的共享路径,另一方面要能方便用户在大量的共享信息中快速方便地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信息。

(3)社会性信息交流需求。社会性信息交流是Web2.0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人们已经很少能长时间和自己所关心、联系密切的人待在一起,这时就希望能提供一种简易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Twitter[18] 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工具,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好友发送一句话消息,随时告诉自己的亲友现在所处的状态。许多人愿意把自己的近况发布在个人博客或空间上,也是属于这种情感信息的交流行为。还有一种交流行为也是很常见的,即用户在探讨某一个问题时,通常会把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发布出来,这时他人在看到这些信息时便会通过留言、评论、回溯引用等方式进行交流。由于这种交流的频率很高,因此要求信息构建的易用性强,才能够留住客户。

1.3 传统信息构建原理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IA2.0阶段的信息构建至少具有如下功能和特点:①信息构建师建立初始的信息构建框架,并实施相关的控制手段,用户也能参与到信息构建活动中来,并对整个网站的信息构建作出贡献。②用户成为信息构建的中心,作为人件(Humanware)[19] 参与系统的计算。特别地,信息构建包含了以用户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构建。③信息构建是一种半结构化环境的共享设计,支持广泛共享发布和共享搜寻功能。④信息搜寻既可通过直接的信息路径进行,也可以通过用户的社会网络路径进行。⑤信息构建应当能够方便用户之间的社会信息交流和聚合集体智慧。

由此可见,对于上述信息构建所需支持的新功能和出现的新特点,传统的信息构建理论和方法并不能满足。另外,Web2.0环境下的信息构建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如分众分类法[20]。这种分类法完全是由大量用户的自由标签行为所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根据严格的专业标准设计而成,与正式的分类法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现象与其他一些新出现的现象(后文将会具体说明)都是传统的信息构建理论所无法解释和实现的。这就是说,传统的信息构建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不了变化了的用户需求,也解释不了信息构建出现的新特点。然而,这并不代表是对传统信息构建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要根据新出现的现象和特点,从新的角度对信息构建进行扩展和深化。因为,我们对新情况下信息构建分析的基本思路仍然可以按照传统信息构建思想进行,特别是分类、组织、导航、标引四大系统仍然是我们在新环境下研究信息构建问题的重要方面。

2 对信息构建原理再认识的理论前提

对信息构建原理进行扩展和深化,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突破传统信息构建理论的局限。这就意味着,IA2.0阶段的信息构建原理与传统的信息构建原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本节先分析信息构建IA2.0的理论前提,这些理论前提也是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

2.1 信息构建层次的划分

IA2.0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内容由用户生成,用户参与架构[21]。这种特点对信息构建的直接影响是,信息构建不再是信息构建师的专利,普通用户也是一种信息构建师的角色。按照Peter Morville对信息构建角色的划分方法,认为信息构建师可以分为两极,即大信息构建师和小信息构建师[3,22]。那么,在Web2.0环境下,用户从事的是个人信息分类、组织工作,是信息构建的最底层的活动,这样,用户实质上是一种小信息构建师的角色。然而,无论是小信息构建师,还是大信息构建师,这些角色都是从网站建设者(网站服务提供者)的角度来划分的,而用户的信息构建则是从网站服务的使用者的角度来看待的。因此,为以示区别,笔者将用户信息构建师称为微信息构建师。“微”代表的是众多的草根,与用户创建的微内容相对应。这样,微信息构建师的信息构建活动的产物,便可称为微信息构建,它是用户对个人信息空间和社会网络关系的结构化设计。由于用户从事信息构建的个性化特点,Peter Merholz和Gene Smith又将其称为个人信息构建(Personal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23,24]。但是,由于个人信息构建已经有了更广阔的范畴,并侧重在个人信息/知识管理方面[25,26],所以用微信息构建来描述用户在Web2.0网站中的信息构建活动更加合适。

相应的,笔者将网站设计和建设者提供给用户的最初的网站架构称为中信息构建,它是一种半结构化信息环境的共享设计。由于中信息构建应当支持微信息构建师的自信息构建行为,这就要求信息环境是开放的和半结构化的,同时大信息构建也要支持广泛的社会属性和共享功能,所以中信息构建是一种共享空间的设计。中信息构建不仅包含了这种结构设计,也包含了支持社会性和共享性功能的各种算法和控制策略。因此,中信息构建对于网站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Web2.0网站中,还有一类信息构建既不是微信息构建,也不是中信息构建,但却客观存在着,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分众分类法、Wiki的规范词条、RSS优化等。对于这种类型的信息构建,Peter Merholz将其称为涌现信息构建[27],用来描述系统原本不存在的而是由集群智慧所产生的一类信息构建。然而,涌现信息构建并不能独立存在,而是在大信息构建的支配下,依赖于小信息构建之间的相互作用才体现出来。微信息构建、中信息构建、涌现信息构建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共同体,笔者将这个共同体称为宏信息构建,它表示的是最终全面展现给用户的信息构建实体。

微信息构建、中信息构建、宏信息构建是本文提出的三个重要概念,是信息构建的三个不同层次,也是后文论述信息构建基本原理的重要基础。

2.2 信息构建的主体与客体

如上面所述,信息构建的主体仍然是信息构建师。但是,这里所指的信息构建师并不仅是网站设计者这一类信息构建师[28],也包括微信息构建师。传统的信息构建理论认为,信息空间结构是由网站信息构建师(不包括用户)设计完成的,结构一经确定,在应用过程中不可以随意变更,并且需要保持各种结构的一致性,用户只是这种信息构建的受众。这种简单的信息构建范式是不能解释新环境下复杂的信息构建现象的。而当将用户也视为信息构建的主体时,由于用户参与架构的特性,由用户行为创造网站的部分或全部结构,利用集群智慧来解决信息构建中的诸如在信息空间中搜寻、使用信息和进行交互等问题。微信息构建师主体是主动的、活的主体,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这使得信息构建成为一个复杂的自适应体系。微信息构建师是支配整个信息构建演变和进化的动力所在,也是解释信息构建中的诸多复杂现象的关键所在。

传统的信息构建是以信息为中心的组织方式,信息构建的客体是数据、信息(空间)、内容、结构、系统。Web2.0环境下的信息构建不仅要组织信息,还要组织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所以,IA2.0的客体应当包含信息与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两个方面,信息构建活动也应围绕这两点而展开。将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网络作为信息构建的重要客体之一,对于解释信息构建的社会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信息构建的复杂性理论

对于传统的信息构建,我们可以清晰地将其划分为导航系统、分类组织系统、标签系统、搜索系统四个子系统[29],并且对于每个子系统,我们都能很容易地根据一定的指标来判别其路径清晰度与可理解性,从而判定其信息构建性能的优劣[30]。在外观上,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或许同样可以划分为这四大系统,然而,由于其内容是由用户所创建的,具有随机性和个性化的特点,不同的用户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并且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各种关系,如社会网络关系,这使得我们无法笼统地将其进行结构划分。信息构建的状态也随时间不断发生着变化,是非静止、非线性的,具有不可还原性。根据复杂性理论的观点,如果系统内“各层次之间总是具有理论上的不可分割性和实际上的不可还原性”,那么该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系统[31]。由于传统网站信息构建的可划分性,可以认为它是一个简单系统;相反,由于Web2.0网站信息构建的不可分割性(如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可分割)和不可还原性(如形成的分众分类法和社会团体都是不可还原的),它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本文在对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进行研究时,是基于Web2.0网站信息构建的复杂性特点来进行的。

3 Web2.0环境下信息构建的四大基本原理

3.1 微信息构建自组织原理

微信息构建在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角色的微信息构建师,二是作为信息构建活动产物的微信息构建实体。微信息构建自组织原理的含义是:在无强迫外力的情况下,微信息构建师通过竞争和协同两种方式自发地进行自信息构建活动;在中信息构建的约束和控制下,微信息构建师之间、微信息构建之间、微信息构建与宏信息构建之间不断发生相互作用,最终支配微信息构建和宏信息构建的演化。

微信息构建师首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意愿,自发地对个人的网络信息空间和社会网络关系进行结构化设计。例如,在博客中,微信息构建师自定义博客模板样式和结构,自定义文章或资源的分类目录,自行添加超链接,以及发布信息内容等;在Wiki中,微信息构建师编辑页面结构,添加、修改和删除页面内容等;在网络书签中(如美味书签Del.ici.ous),微信息构建师添加个人书签,并利用标签(Tag)对书签进行标注等。微信息构建师通过这些活动,生成了原始的微信息构建,这是微信息构建的创生阶段,是自组织的起点。

在网络环境中,微信息构建师通常是受一定竞争机制激励的,这种激励使得微信息构建更加个性化,从而使宏信息构建趋于非平衡状态。比如,微信息构建师通常都希望自己的博客具有较高的人气,希望提高流量、评论、留言、回溯引用等的数量,而要在这种竞争中获胜,给其他用户提供丰富的用户体验则是其所要完成的任务。于是,微信息构建师会选择更好的分类结构,选择更好的主题,使博客外观和内容更加个性化,也会添加一些更有意义的链接来提升其影响度,整体上使博客更具有吸引力。这样,微信息构建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也更具有个性化特色,不同的微信息构建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导致宏信息构建趋于非平衡状态。

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和集体行为,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微信息构建师之间的协同,在非平衡状态下,使微信息构建的某些运动趋势联合起来,并加以放大,从而使之占据优势地位,支配宏信息构建整体的演化。在博客中,微信息构建师之间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链接,或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形成彼此之间的协同。协同更明显地表现在Wiki中,不同微信息构建之间通过对某一主题的讨论,共同协作完成一项任务,最终形成规范的词条,从而使宏信息构建趋于稳定。

图2 微信息构建的自组织程度

微信息构建师在整个竞争与协调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并根据这种经验不断地改变微信息构建的内容,使宏信息构建的演变和进化成为可能。但是由于受网站的目标和远景的影响,不同的网站微信息构建自组织的程度也是不同的。Gene Smith用一个简单的图描述了不同网站中用户的合作化程度[32],对该图进行稍微修改,我们可以用来清晰地描述微信息构建的自组织程度。如图2所示,维基百科由于其绝大部分结构和内容都由微信息构建师创建,其自组织程度很高;而易趣中微信息构建师对于结构的贡献度较少,协作程度也低,其自组织程度也较低。

3.2 中信息构建的优化原理

中信息构建是半结构化信息环境的共享设计[33],是网站信息构建师(不包括微信息构建师)所设计的信息构建容器和信息构建的控制规则,它是整个网站信息构建成败的关键所在。中信息构建优化原理的含义在于,通过对导航模型、内容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的优化,使用户在网站中的自信息构建活动、信息使用活动以及社团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1)导航模型的优化

导航模型是网站为用户使用所创建的框架,它为用户自信息构建、信息使用及社团活动导航。在自信息构建方面,信息构建师先创建初始的信息内容结构,然后由用户创建页面和内容。为了保证信息构建的质量,信息构建师要能够全面控制用户对信息的创建设计,分离网站导航与信息内容;在信息使用方面,导航模型除了要符合传统信息构建导航系统的要求,如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语境导航的一致性等外,还要对一些新特征进行良好的导航设计,如社会关系网络导航,标签云的优化设计等;在社团活动方面,导航模型应基于网站的社会性目标,定义用户相互之间的信息需求,如定义用户的角色及其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规则,定义用户的社会性和协同性目标,定义用户共享的资源及共享方式等,使用户在构建社会网络关系和参加社团活动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2)内容模型的优化

内容模型的主要作用在于定义用户创建和共享的信息内容需求,包括定义用户需要创建和共享的信息内容的类型,定义发现无效信息的方式,定义找到丢失的信息的方式以及定义其他用户搜寻信息的需求。内容模型的优化主要指内容控制策略与规则的优化,如引导用户做更大贡献的规则,奖励优秀贡献者的规则,内容验证的方式,对内容中的新类型的控制策略,内容好坏的鉴别和标志机制等。

(3)元数据模型的优化

Web2.0网站中的元数据主要指由用户标签(Tag)行为产生的分众分类法(Folksonomies)。元数据模型重点在于提高内容共享和社会性交互的元数据,其优化包括社会性和用户偏好两个维度。在社会性纬度,要优化有关控制算法,如确定信息内容之间的相似度、确定用户之间的相似度、确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谁创建什么内容以及为什么创建)等算法的优化,还要优化社会性交互方式,如能够生成视图和链接(link)支持分类决策,支持自适应界面,以确定和标志流行的标签和相关标签等。而在用户偏好维度,要考虑用户的个性化检索兴趣,选用和设计有意义的、满足大多数用户需求的检索词,并在信息空间中优化检索词之间的关联。

3.3 宏信息构建的涌现原理

虽然自组织未必一定能产生涌现,涌现也不一定就需要经过自组织的过程[34],但Web2.0由于其社会性软件提供了各种社会协作而产生了很多涌现现象,如RSS优化、规范文本、分众分类、全局社会关系网络等,有些网站甚至体现了多种涌现现象的综合(如豆瓣网[35])。宏信息构建涌现现象是其中的一种典型涌现现象,涌现的结果是产生了涌现信息构建。

宏信息构建涌现原理的含义在于:微信息构建的自组织过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一定规则的约束和控制下,宏信息构建涌现出了系统中原本不存在的信息构建,即涌现信息构建。由于不同站点的微信息构建的自组织和贡献程度不同,其涌现信息构建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图3所示。

图3 涌现信息构建

Perter Merholz将涌现信息构建的不同程度分为两个极端:隐性涌现信息构建和显性涌现信息构建。隐性涌现信息构建指的涌现信息构建来自于用户行为而不是由用户自觉创建的,如在Amazon[36] 中,“买了某某商品的用户还买了其他的哪些商品”的这种功能就是一种隐性涌现信息构建。Amazon保持跟踪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然后根据一定的算法来控制,最后演化成上述的潜在信息构建。显性涌现信息构建则是指信息构建是由用户自觉创建的,如在维基中,如果没有用户自己创建信息,信息之间的任何联系或关系都是不存在的。除了这两种极端的涌现信息构建之外,更多的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涌现信息构建。如标签和分众分类法,在人们从事一些显性的标签应用的活动时,它们是显性的;但它们又是隐性的,因为标签的聚合导致了原本不存在的却又能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的分众分类法和其他社会性元数据的出现。

图4 信息构建的循环反馈原理

3.4 信息构建的循环反馈原理

信息构建循环反馈原理的含义是:微信息构建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涌现信息构建,作用于宏信息构建,使宏信息构建发生改变;而宏信息构建的涌现结果(全局用户关系图、分众分类、最热话题、Wiki汇总的群体写作,等等)则直接反馈给微信息构建师,微信息构建师据此更改和调整微信息构建,发生进一步的自组织过程,其结果又影响到宏信息构建的继续演化,如图4所示。通过循环反馈过程,信息构建实现自稳定,最终形成符合大多数用户丰富体验需求的信息构建实体。

依据Stephen Jones对复杂系统涌现机制的划分,在系统整体和个体行为之间具有双向反馈机制的涌现称为二阶涌现(2nd order emergence)[37]。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由于有了微信息构建师这一主体和具有社会性,微信息构建和宏信息构建之间存在着这种双向反馈机制,所以宏信息构建的涌现也是一种二阶涌现。这种双向反馈机制包含了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形式。正反馈使信息构建趋于非平衡状态。如在Digg[38] 中,不同的微信息构建的差异导致了其大众排名的不同,而这种排名的不同反过来又促使微信息构建师设计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构建。负反馈则使信息构建趋于平衡稳定状态。如在Digg中,微信息构建师为了使自己的内容赢得更好的人气,便会根据热门主题(Hot Topics)来选择和构建自己的主题,这样发展的结果是逐渐的使热门主题越来越热,使主题趋于一致。在整个反馈过程中,正反馈和负反馈是配合进行的。

4 结束语

Web2.0网站的信息构建是一种自底向上进行的信息构建,由于微信息构建师这一主动的、活的主体而变得复杂和丰富起来。它没有永远均衡的状态,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进行着自适应的过程,一直创建着新的结构。本文在充分研究Web2.0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和Web2.0网站的特点的基础上,初步对新环境下信息构建的形成原理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参考性。具体地说,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

(1)创造性地提出了微信息构建、中信息构建与宏信息构建三个概念,奠定了对信息构建进一步分析的理论基础。

(2)重新对信息构建的主体和客体进行划分。将用户视为一种特殊的信息构建师(微信息构建师)和网站信息构建师一起进行信息构建活动;信息构建的客体应当包含信息和社会网络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3)在信息构建领域引入生物学、物理学中的复杂性理论与方法,如自组织理论、演化论、涌现理论、反馈理论等,使信息构建这一门新兴学科分支具有更多的视角和更广阔的视野,也使得其研究更加生动有趣。

(4)论述了新环境下信息构建的四个基本原理:微信息构建的自组织原理,中信息构建的优化原理,宏信息构建的涌现原理,信息构建的优化原理。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也不一定面面俱到,但却能提供独特的视角,拓展我们的思考空间。

Web2.0环境下的信息构建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虽然本文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探索,但仍然很不完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于在实际应用中极为重要的中信息构建的优化机制和方法,更需要在今后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实践,以真正形成能指导网站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信息构建水平。

收稿日期:2007年5月14日

标签:;  ;  ;  ;  ;  ;  ;  ;  ;  

Web2.0环境下的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建设基本原则的再认识_自组织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