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_图书馆论文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_图书馆论文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动化系统论文,图书馆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由单机化发展到集成化,并向网络化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由自行开发管理软件转向购买成熟的商业软件。无论是软件开发者,还是作为软件最终用户的图书馆,都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系统迁移。从图书馆的角度而言,系统迁移指的是图书馆将当前所用的自动化系统替换为其它开发商开发的系统,也可以指在不改变系统开发商的情况下对现在系统进行升级以获得更佳的性能[1]。一般的着眼点是在前者,因此也可称为系统转换。

1系统迁移的动因

国外图书馆学界从80年代后期开始关注系统迁移问题,他们认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能保持5年以上的可靠性,延长系统生命通常会导致系统可信度下降,旧设备的服务费用逐步上升[2]。并指出了决定系统迁移的23个原因[3]。但其中一些未免流于琐碎,另一些则历时既久,已不成其为原因。图书馆自动化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影响系统迁移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结合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状况来看,其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图书馆的基本业务工作向资源共享、网络信息搜集、整理和再生产的信息服务化方向发展。这一变化反映在图书馆内部,就是业务机构的重组;反映在自动化系统中,就是系统功能的变化。“金图工程”和“211工程”、CALIS的实施,既使图书馆有了发展的动力,也使某些系统在新的环境下显得功能不足、技术落后,例如旧有系统未能很好了解计算机互联协议,软硬件配置很不规范或不支持TCP/IP协议;开放性不好,不能与其它系统互联[4]。联机编目、馆际互借、网上查询等功能的要求使以往的图书馆工作流程、局域网或多用户的集成化系统都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自动化系统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适应变化,推陈出新。当系统不能及时反映图书馆的业务重组时,就会成为图书馆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而图书馆不得不寻求新的先进的系统。对于部分图书馆而言,为了较快地具有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的文献服务能力,引进国外的先进系统以取代原有的国产系统也是非常必要的[5]。

1.2系统性能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一旦图书馆的各项工作由手工转向了自动化,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自动化系统的要求就是近乎无限的。图书馆工作从总的方面来说基本相同,但具体到各个图书馆却又千差万别,通用的自动化系统不可能顾及到细枝末节的特殊性;馆内自行开发的系统在性能上的缺陷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凸现,而图书馆却往往无力加以改进。这就造成了相对活跃的用户期望与相对稳定的系统功能之间的矛盾。另外,系统设计中难以避免的错误以及由此带来的系统的可靠性、响应时间、易用性等问题都会加剧上述矛盾。当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时又受到一定外力的作用时,就必然导致系统迁移。

1.3自动化系统升级缓慢

当自动化系统的局部维护工作到了一定的量的程度以后,就会使系统产生质的飞跃,这就是系统的升级,它是系统开发者与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结果,也是自动化系统生命力的体现,其目的是促使系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但是,当用户数量较少时,或者由于开发商自身的某些原因,如管理不善、技术力量受到削弱,甚至自身的消亡等,系统的升级会趋于迟缓乃到停顿,这就会激化系统性能与用户期望的矛盾。

1.4开发商的技术支持能力不强

系统设计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各种失误,系统赖以吸引用户的不仅在于系统的不断改进以尽量减少问题,也在于开发者通过各种手段(包括上门、电话、通信或远程登录等)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以随时解决系统进行中因设计失误而出现的故障。无法提供或疏于提供技术支持都会使开发商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或疏远。

1.5过时的支撑软件及系统结构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自动化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关键技术随时处于变化之中。但是,我国图书馆在用系统的技术水平与自动化系统可以达到的技术水平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一是由于原有的支撑软件还有较高的利用率,二是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财力不足,技术的软、硬件基础也不雄厚,实现了自动化的图书馆中只有少部分有能力紧跟技术的发展。只有当财力、物力允许时,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换代才有可能,这期间,支撑软件往往已经历了多次升级,向下兼容性有所不足,对于一直使用旧系统的图书馆而言,系统迁移比系统移植更具诱惑力。另外,原先占主导地位的主机——终端处理模式和文件共享模式的系统结构已暴露出其缺点而逐步让位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并在向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发展,信息处理模式也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欲充分利用新模式的优点,充分配合信息传输的多媒体化、用户界面的图形化,就需要对旧有系统进行改写和升级,但是这并不合算。因此多数图书馆将会选择系统迁移。

1.6其它系统的吸引

图书馆实行自动化之初,毫无经验可言,对自动化系统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广告宣传,虽然有些单位进行过实地考察,但缺乏自动化的专门知识只会使考察流于表层,往往用户界面就决定了一切。一旦进入实际运作,就会发现系统有不少缺点。随着自动化的深化,对自动化专门知识的了解会逐步加深,对自动化系统的评价也会深入到技术层面,性能较好、价格适中的系统在现有系统升级时将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时的图书馆就不会再拘泥于同一个系统开发商了。同时,国内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在与国内外同类新产品的竞争中不断吸取有益的东西而逐渐完善;自动化系统产业化程度的加深,使其与图书馆的需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使图书馆的选择余地更为宽裕,为系统迁移提供了可能性。

1.7书目数据资源建设的要求

80年代我国开发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不能很好地支持机读数据格式标准。到了80年代后期,图书馆界开始认识到书目数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机读目录数据标准化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从90年代开始,部分图书馆为了加强机读书目数据资源建设,开始购买新的能够较好支持机读目录标准和制作高质量书目数据的系统代替旧有系统[6]。

1.8行政的硬性干预

行政干预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选择中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这种干预主要是出于机构或系统内部统一性的要求,使得系统的推广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同一地区会因各个图书馆行政隶属的多元化而有多个自动化系统并存。通过专门的程序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连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也并非是所有的图书馆都能办到的。当图书馆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或上级机构的决策转变时,统一性的要求使得系统迁移几乎成为未能实现“标准化”的图书馆的唯一选择。

2系统迁移的制约因素

从图书馆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各自发展的角度而言,系统迁移应当是每个图书馆都要经历的一个过程。但实际上,由于有多种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实现这一转换往往要经历许多波折。

2.1思想障碍

(1)来自决策者和工作人员的阻力。从管理的角度来看,首先,自动化系统的迁移往往不是简单的对旧有系统的取代,而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进入图书馆,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对其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新的自动化系统同时还带来了新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方式,需要图书馆工作者学习、接受它并改变旧的工作模式。以上两个条件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和转换是相当重要的,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因此系统迁移往往不能得以顺利进行。

(2)来自技术人员的阻力。由于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自行开发系统的时期,一些图书馆不愿放弃旧有系统,仍在非标准地重复开发;对于购买了自动化系统的图书馆,由于系统功能的设置无法完全照顾到特定的馆情,因此有许多图书馆在所购系统的基础上,针对本馆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一些模块作为对系统的补充。向新系统迁移意味着放弃所有的自行开发的系统或模块,对于自动化管理人员而言,在感情上难以接受。

2.2技术障碍

80年代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是在没有联网通讯条件、没有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和联合攻关的开放环境中研制的,因此各系统模式不一致,其编制原理、使用语言、支持系统和网络环境等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各系统间互不兼容,数据资源不能共享[7]。系统迁移将不得不面对这一切,而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障碍是数据迁移的问题,即如何将书目数据、流通数据等从旧系统的数据库中转换到新系统的数据库中。

数据迁移在系统迁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其中最复杂的部分。一方面数据库中不完整的记录和不正确的信息使得转换较为复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系统开发中较少注意到支持标准数据的问题,不少图书馆馆藏书目的回溯建库工作基本上是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条件与力量自行建设的,用自己定义的格式来存储书目数据。因此数据迁移必须要辅以一个良好的数据转换工具,西方图书馆系统迁移经常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易于获得数据转换工具。但是各种不规范数据的形式之多,使得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开发者无法一一确切了解其内部结构和数据文件结构,因而开发一个通用的数据转换工具的想法不切实际,而为特定的各个系统单独开发转换工具,又是开发商们力不能及的。同样,图书馆也不可能为了系统迁移而去重新回溯建库。

2.3财力障碍

资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着图书馆的一大难题,伴随着书刊价格上扬的是图书馆藏书量的停滞不前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的下降。而向一个新系统的迁移更会在此之外又增加新的财政负担。首先是软件的价格,国外软件价格居高不下,国产软件的价格与其相比虽然要低一个数量级,但其总体趋势是不断提高,全套售价往往在几千元到10万元之间[8]。其次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价格,国产系统原来多采用xBASE类数据库作二次开发,但这类数据库在新的网络环境下无法满足新技术的使用要求,因此新系统的开发多以Oracle、Sybase、SQLServer等为数据库平台,由于版权的原因,这些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价格不菲。第三是数据转换的费用,由于书目数据的非标准化程度较高,使得数据转换的前处理(包括数据存储格式的分析、代码格式的识别等)、转换工作和转换的后处理(包括转换后数据的核对、数据的测试等)的工作量较大,相应地增加了数据转换的费用。最后就是新硬件的购置费用,只不过相对于以上几项而言,其比重在不断下降。

标签:;  ;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迁移的影响因素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