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对策探究
马 璐*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9)
摘 要: 随着重大突发事件的频发,我国政府在生命救援的前提下,愈来愈重视对民众的心理干预工作。本文从心理危机干预这个概念入手,总结了在重大突发事件后受影响的四类人群,并从政府的视角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预对策进行了探究,以期能更好地抚慰受伤民众的心理。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人群
近年来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新闻上屡屡看到各类型的事故灾难,比如2018年10·28重庆公交坠江事故,截止11月1日,已找到13名遇难者遗体,仍有2人失联。事故发生后,重庆市万州党委政府紧急组织了公安、海事、长航等相关部门进行搜救工作,同时,万州区对失联人员亲属进行了关照慰问、心理援助等工作。这就说明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政府不仅将人民的生命救援放在了首位,还将人们的心理救援也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对墨家,冯先生注目于其功利主义及与儒家的不同,认为孔子是无所为而为,墨子是有所为而为。墨子著名的“三表”法的本质是功利,一切事为的价值皆以此来衡定。人民富庶是国家之大利,而对之无直接功用者皆是有害的。国家人民之大害,莫过于战争,故墨家倡兼爱、非攻之说。儒家代表士阶层,故需一定的文饰礼仪。而自功利眼光看来,皆无用之物,应予摒弃,故墨家倡导节用、节葬、非乐、短丧之说。自知非位高权重,故主张天志、明鬼,用天帝鬼神之暗中赏罚来儆戒世人。而鬼神之赏罚实是自己行为所招致,故又非命。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
卡普兰曾在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这个概念,即当人面对一个突发事故时,曾经常用的应对方式无法帮助其渡过这个困境,因此心理平衡被打破,陷入焦虑、抑郁、失去控制的状态。
(2)榜样法。将同理心运用得好的工作人员树立为典型,对其观念、做法等方面加以宣传,引导大家运用榜样人物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做出适当的言行。很多时候,不是不做,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有榜样可以学习,体会到什么样的反应是同理心运用得好的,下次再碰到这样的情况,举一反三,也就会用了。所以,树立典型案例非常重要,如果这个案例是由权威领导树立的就更有影响力了。
心理危机干预则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危机,使其获得新的技能顺利渡过难关,并减轻他们在危机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从更广义的角度去看,对重大突发事件后受影响的群体开展的社会支持、捐赠救助、精神鼓舞等活动,都有心理危机干预的作用,因此对民众心理危机产生影响的各种措施都属于广义心理危机干预的内涵。
二、重大突发事件后人群的划分
(三)一线救援人员。一线救援人员是分布在重大事件最前线的人群,他们承担着救援、报道、治疗、工作规划等沉重工作,不仅要面对惨烈的场景,更要负担高强度的工作。这类人常会出现急性应激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与此同时,身体的疲劳以及对职业的倦怠感也会时常出现。
根据协同育人组织活动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要坚决落实好协同育人组织活动经费保障机制,在活动决算工作上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保证活动的顺利展开,还要确定经费能够满足协同育人组织活动的正常开展,还要对组织活动上表现出对经费的节俭,对工作的务实。把经费用到关键的地方,达到协同育人组织活动的效益最大化,经费最少化,效果最佳化。从组织活动开展的具体行为上来说可以通过对一些具有政治教育意义的免费景点开展教育活动,比如在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学校的校史展览馆等地方开展活动不但没有经费的支出,还同时接受了深刻的教育。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大部分学生从小接触电子设备,对互联网较为熟悉。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将教学细化,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制作PPT在课堂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活跃地加入课堂中来,资料准备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此外,互联网的及时交流性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现实的交际场景,激发他们英语写作交际的兴趣。
(一)针对幸存者人群。对幸存者人群来说,政府需要做到:首先要将突发事件后的各种进展和处置情况清晰地传达给幸存者,使他们安心地生活。还可以设置政策宣传部,将针对幸存者的福利政策广泛地告知大家,如在地震后,为失去房屋的人们提供免利息贷款等。其次,对因灾致残的幸存者,在市区和社区医院里配备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使他们在治疗身体的过程中,同时接受心理治疗。在医院建立心理干预咨询人员档案,将全国可以调配的心理干预专家及志愿者组成一只可以随时调度的队伍,哪里有需要,以就近原则为中心,调配人手为幸存者人群提供心理援助。
(四)特殊群体。突发事件过后,很容易出现儿童和老人无人所养的状况,因此这两类人群就会对安全感和确定感产生要求,常出现情绪行为障碍、分类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而少数民族因为他们独特的风土习俗和语言,需要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
重大突发事件后人群有很多的分类方式,如2008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的《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中将人群划分为:灾区群众、灾区救援者、灾区伤员和灾区儿童这四类。而本文则将受影响人群分为:1.幸存者;2.罹难者家属;3.一线救援人员(武警官兵、记者、医护人员、灾区干部、志愿者);4.特殊群体(儿童、老人、少数民族)。
(二)罹难者家属。罹难者家属则指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失去至亲的人群,他们常因亲人的离世而倍感自责、伤心,甚至会有轻生的念头。这类人群也会有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及自杀的症状等。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危机干预对策探析
(一)幸存者。幸存者是指经历了重大突发事件,受到财产损失、家园破坏、甚至身体出现残疾的人群。这类人群常见的心理障碍有三种,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及自杀。他们常常会有闪回、再体验、回避的行为出现。
(二)针对罹难者家属。对罹难者家属来说,政府应该帮助丧亲者举行集体的哀悼仪式,以帮助他们抒发哀思。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为罹难者家属举办相关的心理干预讲座,如“哀伤心理治疗”系列讲座,让罹难者家属减轻内疚感、回避行为和持续性哀伤。最后,政府应对情况特殊的家庭进行补助和政策上的帮助。
(三)针对一线救援人员。一线救援人员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他们的心理干预需求也会更加多样化。政府针对这类人群:首先,要在各类人群中设立一个心理干预联络员,用以监测救援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心理状况。当发现某个救援人员出现心理危机时,进行及时干预,或替换新的救援人员完成剩余工作。其次,要定期为救援人员举办讲座和团体辅导。让救援人员在需要心理援助的时候,有组织可寻,有专家可咨询。杜绝像北川主任董玉飞自杀这种极端现象,让救援人员在高压下有心理喘息的空间。
(四)针对特殊群体。重大突发事件过后,老人儿童有可能发生无人倚靠的情况。这时政府首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生存问题,福利院成为最优选项。在福利院内应该设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对老人儿童的心理状况定期测评;其次,应在学校设置应急课程,课程中要包含对心理危机的科学应对方式,使儿童从小就有正确的心理观。最后,对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心理危机干预时,尊重他们的文化,并且要启用懂得当地语言的专家志愿者去提供帮助。否则言语不通的心理干预效果不佳。
总之,政府要在突发事件后,为不同人群提供最佳的心理危机干预,使人民即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也有信心面对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宋晓明.重大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J].政法学刊,2017,34(5).
[2]刘妍.应急管理中心理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构建[D].西北大学,2014.
*作者简介: 马璐(1992-),女,回族,宁夏吴忠人,北京林业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公共关系与冲突管理。 景庆虹
中图分类号: D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04-01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