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发红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发红

甘肃省人民医院西院区 内一科 甘肃兰州 730050

摘要:20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让我有这样一种体会:在临床治疗中,仅仅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若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效果立刻不同。因为患者与家属之间亲密的情感关系、熟悉的交谈方式、已成习惯的无间信赖,都是护患之间所欠缺的,至少在就诊初期如此。所以,在对患者做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得对其家属进行心理干预:一方面与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家属对我们护理方案的认可和支持,并以此引导、劝慰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也有恐惧、疑虑、不安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也应对他们进行心理抚慰、解疑答惑,消除恐惧心理,尽量减少不利因素。只有这样对患者及家属双方进行护理干预,尤其是家属,才能使研究制定的针对性护理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也利于患者情绪稳定,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使其早日康复。

关键词:患者家属;临床治疗;心理护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医学诊治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心理护理已经成为现代护理模式和护理程序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治疗效果上说,心理护理比基础治疗护理更重要。因为患者心理情态直接影响到整个治疗过程的成败,手术再高明、方案再科学、药物再先进都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让措施方案落实到患者病灶上,才能“药到病除”。这一切的实现,护理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心理护理。患者因身患重症往往心情抑郁,不懂治疗和医学知识缺乏让其惶恐不安,加之对医护人员缺乏信任,深感迷茫和无措等心理障碍让诊治进行得总是不那么顺利。心理调护就能让这种矛盾化于无形,让治疗和基础护理顺畅推进。心理调护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或借助患者家属实现的。家属与患者那种天然的亲密关系是独一无二的,同时家属也有心理情绪,医护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和解压后才可取得其认可与支持,然后把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应用到对患者的护理中来,就会做到双管齐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心理护理

1.释义。心理护理是指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方法,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和非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及气质)与护理对象进行沟通,从而影响和改善护理对象不良的心理情状,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不利于治疗及康复的躯体症状,使其在最佳状态下促进康复或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

2.心理护理原则。根据医学文献记载及自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原则:服务性原则;主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启迪性原则;自我保护性原则。

3.心理护理目标。总目标是安抚护理对象的情志,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实现早日康复。具体目标是提供最佳的心理环境;满足护理对象的合理需求;消除不良的情绪反应;提高其适应能力。

二、患者家属常见的心理表现

1.焦躁与忧虑。一般来说,患者身患疾病只要来医院诊治,每个家属都会有焦虑的表现,这是人之常情。但那些急重症患者或反复检查仍不明病因的患者,或者像骨折等得住院治疗三四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患者,其家属特别是患者母亲就会思前想后,有内疚,有自责,有后怕,更有不安;想病人得病的前因后果,想家里老人小孩生活学习的事,想服侍病人时间太久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工作,想患者预后是否有后遗症等。但更大的忧患是经济负担,家庭经济富裕则不用担心,若是个贫困家庭就会雪上加霜。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家属的焦虑情绪就愈甚,就会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焦躁不安,心情烦闷以至失去服侍病人的耐心。这是最常见的家属心理表征。

2.恐惧与期待。来我院(或大城市医院)就诊的多半是病情较重或病症疑难复杂的病人,尤其是农村这类患者,对医院就诊流程不了解,对治疗模式不怎么懂,医学知识更是缺乏,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几个不了解的医护人员,心里总有些担心和害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会想:这次我们是不是来对了地方,给我看病的医生水平如何,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得住多久的院,得花多少钱……心里都没底,难免有些胆怯、有些害怕。在诊治过程中,三番五次遇到不顺的事,或被医护人员磕碰,便会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又心怀渴盼,对医护人员说,我们之前都去过哪些医院,疗效都不好,没办法了才来你们这里,言辞间充满了急切和期待。患者家属就这样恐惧与期待并存,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煎熬,需要护理人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关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1.共性需求。患者家属都希望自家的主治医生是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对病人关心有加,平日查房次数多、嘘寒问暖、观察细致,对病情了如指掌,一有异常能及时处理,想尽一切办法治愈患者。可这不现实,毕竟术业有专攻,出道有早晚,不能以年龄排资论辈,更何况不能以貌取人。

2.个性需求。不同文化程度、不同修养和不同经济条件的患者家属对于患者救治的态度、目的是不一样的,医护人员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比如文化修养高的患者家属更注重患者的预后情况,而文化层次低的家属则更看重救命,不求质量。家境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家属希望用最好的医疗设备及先进药物,全力以赴治疗,但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家属只希望维持、保守治疗,尽量减少医疗开支。这种不同的需求表现都是正常的、合情合理的,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真实意愿诉求,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前提条件是在患者及家庭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想尽所有办法治病救人。

四、如何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

1.用亲切诚恳的语言温暖患者家属。面对心情不畅的护理对象,医护人员与之交流应用亲切、温和、诚恳的言辞,这是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的基础。每一次交谈或操作应面带微笑并随口而说“谢谢配合”,让患者家属感到被尊重、被关怀、被重视。同时,告诉家属反映问题和联系的方式,及时向其说明患者病情变化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多讲有关疾病治疗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以消除家属的不安和恐惧感,为护患沟通、取得相互信任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专业的技术水准折服患者家属。耐心倾听患者家属的诉求,并用专业的医学知识、专训的服务形象、良好的沟通技巧满足患者家属的合理需求。在治疗、护理操作上更要以精湛的技术、精准的动作折服他们。这些在自己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举动,在患者及家属看来却是你水平高低的“衡量器”,所以从细微处以小见大展现对患者救治的专业性,并让家属心服口服。

小结

大量实例证明,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在态度上的好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到医院就诊或住院治疗的患者及家属,无论男女老少,病情轻重缓急,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态,就是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医务人员的同情与帮助。所以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的心理调护同护理患者一样同等重要。通过与不同病情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从另一方面强化了患者同病魔抗争的勇气及遵医行为,提高了遵医依从性,达到了科学的治疗目的。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护理下,帮助患者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了自救能力,提升了救治成功率及医疗护理质量。通过对临终患者、不幸去世患者家属的有效护理,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准备,使其去积极应对痛苦、悲伤和死亡。同时有效地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改善了医患关系。

在临床治疗中,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了患者家属对患者治疗的信心,患者治疗的各种需求得到了保障。同时能以积极的心态劝说、安慰患者,并让其主动配合医护治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了彼此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向荣.急诊重症监护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及健康教育.现代医药卫生[J].2006,22(14):2217-2218.

[2]赵庆扬,张华岩,蒋卫东等.与患者家属沟通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5):74-75.

[3]陈淑凤,朱建霞.与临终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J].中国社区医师,2005,15(7):93.

[4]佟海霞,李岩,朱效文等.家属及陪护人员对肿瘤患者的影响[J].药物与人,2014,(11):388-389.

[5]钟恩慧.浅谈急诊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10(6):615.

[6]杨思超.手术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3,6月(上):3154.

论文作者:李发红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0

标签:;  ;  ;  ;  ;  ;  ;  ;  

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发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