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策略论文,农业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56(2008)06-0052-06

一、农业职业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

1.发挥政府功能,助推新农村建设

(1)完善管理机制。政府要切实担当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创新管理机制,理顺管理关系,改变职业教育多头管理的局面,在职业教育布局、发展规模、管理机制、专业设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统筹安排。要完善由政府、财政、教育、行业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与领导联系职业院校制度,形成分工协作、层层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将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目标管理,作为对相关部门进行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建立起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制度,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政府还要切实从思想、政策和行动上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稳定,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统筹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1],通过舆论宣传,营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型人才的良好氛围。并调整政策,逐步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收入标准,从而通过政策导向,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在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收入很高,一个高级技师与大学教授享受同等待遇,选择职业教育是适龄青年的自主选择,而不是无奈的选择。

(2)加大政府统筹。要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形式办学的发展机制和政府、用人单位、学习者共同分担费用的教育培训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结合,高、中、初互补的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格局。要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体系,加大对农业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积极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在保障教师工资、学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资力度,迅速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尤其是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2]。由于条块分割,劳动力市场缺乏宏观调控,职业教育机构难以得到准确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导致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处于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因而在政府层面上,要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携手,建立人才需求的预测系统和人才供给的预警系统,建立劳动力市场预测评价机制,及时为职业教育机构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为学校制定招生计划和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人才供需协调。

(3)加强行业指导。要协调农民培训管理体制,改变目前农业、教育、劳动部门各自为政,统筹乏力,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应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以农业高职院校为龙头,以中职、职教中心、农广校为基础,以社会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农民教育与培训的体系。要改进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如:加入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质量、效果等核心评估指标[3],引导农业职业院校向着服务社会、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的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宣传劳动用工政策和社会用工趋向,引导农民树立培训观念,做到先培训、后转移,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实力。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执法检查和督察,进一步落实和有效实施就业准入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业院校积极参与农村各类劳动力培训,引导农业职业教育紧密围绕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培训各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农业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

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一直未能达到在GDP比例中4%的目标。与此相对照的是,目前世界的平均水平为7%,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4.1%。因此,国家应尽快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标,同时,鉴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出台关于农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并健全保障机制,确保资金到位,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比如,在农民培训方面,为了保证政策到位和经费的落实,一些地方向农民发放免费培训证的做法值得推广,其培训费用由政府转移给组织培训的农业院校,既可促进和保证农民参加培训,又调动了学校举办培训的积极性。应该看到,由于是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为主渠道,因此国家不仅通过政策的手段,而且以投资的主体地位来调控影响农业职业教育的行为,以保证办学方向、教育方针贯彻等的实现,最终就是确保教育的行为为农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农科类专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粮食安全、主权独立,也是其它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的。然而,在职业院校面对市场化竞争的今天,由于农业本身的弱势性,比较效益低,加之社会偏见,导致农业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生源大幅减少,招生萎缩,一些院校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关掉原本有优势的传统专业,甚至改换门庭摘掉“农”字。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高素质农业人才匮乏已成为一个重要瓶颈,农科类专业作为为农业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绝对不能让其自生自灭的,政府应着眼长远,在农、林、畜牧等专业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就读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减免学杂费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学农、从农、务农。浙江省在这方面已是走在全国的前列,2006年浙江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发文,出台了关于《浙江省职业院校助学奖学行动计划实施办法》(浙教计[2006]150号文),从2006年秋季入学起免除就读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学费,经费全部由财政厅统一下拨到各校。同时,对农科专业回农村创业的毕业生,地方上还应建立专门的创业基金,为他们提供创业启动经费,并在信贷免息(贴息)、税收减免、土地承包、创办企业和农业示范园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政策。

二、农业职业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目前,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赋予农业职业院校的任务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滞后,服务意识不强,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以学历为主的单一办学模式等,这些都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农业职业院校要转变思想,增强服务意识,开门办学,为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培育适用性人才。

1.找准方向,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农业职业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性质和任务,结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

(1)立足农村经济。随着农业生产的产业化、集约化、高效化,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必然是少而精,即农业劳动力在数量相对减少的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却是那些具备较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专事务农者。时代呼唤新一代职业农民的崛起,与传统农民不同,他们应具有现代眼光、职业情感、市场意识、科技知识和先进技能。新一代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更是农业职业教育应尽之责,农业职业院校应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农民作出贡献。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越来越少了,但为农业服务的人员不断增加,如良种、农机、饲料、农药、供、销、贮、加工、运输、信贷、信息等。可见,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已突破了传统农业的内涵,向产前、产后纵深发展,因此,农业职业教育为农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农职院校要突破狭隘的服务观念,拓宽服务途径,调整专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2)面向区域经济。江浙沪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这里加工制造业发达,也是广泛吸纳人才的聚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区域把转变城市功能,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促进区域产业层次的提升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端化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作为新的发展模式。比如上海提出了“四个中心”建设,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城市转型战略目标,无锡市提出了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的城市转型总方向。因此,面对城市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农业职业教育在立足农村经济的同时,还必须面向城镇,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来制定培养目标,进行人才培养,应确立“立足农村,面向城镇;立足农业,面向工业;立足本地,面向区域”的办学理念,从而,既拓宽服务面向,为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赢得广阔的空间,又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需要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

(3)加大农民培训。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好学历教育和提高新增劳动力素质的同时,应根据农村经济战略调整和城镇化需求,发挥优势,挖掘潜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是开展转移培训(本地农民转移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①职业技能培训。即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用工需求,培训实用性劳动技能,重点抓好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采用城乡职教联动机制。②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培训。即主要为农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开展培训,有条件的院校也可发挥优势,开展与二、三产业相关的培训。二是开展守土劳动力培训。①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新品种推广应用的培训,培训农民技术员,孵化农业专业大户,培育农民企业家。②开展乡村干部培训。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农村政策、法律、生产、生态、经营管理等知识培训,提高其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形成以技术培训和业务培训为重点,以素质教育和岗位培训并重为特点,以职业培训和扩大就业相结合为目的的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模式。

2.拓展服务面向,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

纵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领域已大大拓展,不仅为就业者提供学历教育,更为社会成员的各种培训需求提供服务。因此,在办学形式上,农业职业教育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应充分发掘潜力,利用设备、师资优势,为人们的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以及转岗培训服务。

(1)职前培训。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中而回到农村。对“离土不离乡”或“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及其子女,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使他们具有职业技能,具备就业、创业的能力,更有效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应成为职业教育当务之急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最好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构建农民工培训城乡联动体系,即城、乡职业学校可以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中介展开协作,分工为农民工提供培训。农村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前)的职前培训,城市农职院校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城市职业院校信息、师资、设备和实习基地等资源优势,又充分利用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比较便捷的有利条件。

(2)职后及转岗培训。职业教育不仅是“满足一次性就业”,而且还应承担起对今天的农村劳动者和“新生劳动力”进行培训的重任,为他们适应“多次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和提高继续学习能力服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以及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的各个领域,对从业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从业者出于提升素质和技能或选择更好的发展前景,而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愿望更为强烈,职业教育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为社会大众的培训需求和终身学习服务。

3.强化服务“三农”意识,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

农业职业教育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院校更应增强服务意识,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所“为”了,才能求得更大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支持,也才有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农业科技培训方面,当前高职院校应着力开展以下培训:

(1)开展大学生“村官”培训。近年来,大学生当“村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学的并不是涉农专业,到了农村不懂农业、不了解农民而无法胜任工作,对他们进行实际工作的培训也是务实之举。今年中组部等有关部门作出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农业职业院校应当勇担此任,把“村官”岗位培训看作农业院校人才培养和服务“三农”工作的延伸,并探索培训的有效方法。

(2)开展骨干农民培训。对守家在地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是农业职业教育应该重振的本业。开展培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农业新科技为主要内容。应该使技术使用者能立竿见影地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成效。二是以实践为主要培训手段。即在田间、养殖场、大棚、花房、实训基地等生产场所进行示范操作。三是以正规和非正规化结合的方式培训。应采取集中面授、远程培训、现场指导等培训形式,以分散和灵活多样的方式安排教学。四是渗透素质教育内容。既要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技术教育,也要注重进行现代观念、文明准则、乡规民约、职业素养等教育,使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传播者和体现者。

(3)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农村科技人员的缺乏和科技知识的陈旧,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充分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应成为农业职业教育的一项内容。培训应紧紧围绕当地支柱产业与特色农业,以农业科技与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使他们掌握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名副其实地成为农业科技“二传手”和农技“专家”,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提供技术保障。

(4)开展农民企业家培训。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近年来江浙沪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途径。农业产业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核心是农民企业家。江苏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开展农民创业培训10万人,培养一批集生产示范、经营管理、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农职院校应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培训工作。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职业教育加强内涵建设

1.转变办学思想,实行办学模式多样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农职院校应转变观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地培养人才。

(1)组建职教集团,实行开放办学。笔者认为,组建职教集团,实行开放办学是职业院校新的发展途径。通过组建职教集团,职业院校与校政、校企、校研、校校等进行多途径、全方位的合作,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合作、信息交流,从而实现共赢发展。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一是改变了学校与社会其他成员单位相隔离的现状,可实现持久、稳定、有效的合作;二是拓宽了职业院校与外界进行物资、项目、人才、信息交流的途径,扩大了其适应环境、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三是加深了职业院校与社会融合,加快了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能在更深、更广层面为社会经济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四是扩展和延伸了职业院校办学教育链,疏通了职业教育的“入口”与“出口”,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4]。

(2)采用灵活多样的招生办法。目前,我国的高职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建议扩大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计划,即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这样,即可以使许多初中毕业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必都去读高中再挤“独木桥”;同时对职业院校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也更为有利。录取的标准也可以更多元化一些,比如,让他们凭高中会考成绩就可报读高职院校或组织初中毕业生单招。江苏省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现有77所高职院校,今年有18所进行了五年一贯制高职招生,招生人数约占全省招生总人数的3%,有近六千名学生因此进入了高校大门。

(3)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要树立大职教观,培养不同规格的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农业职业教育应该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长远专业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校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城市职校与农村职校联合办学,技术培训与田间培训相结合,从而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要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采取弹性学制、学分制、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开放式教育、远程教育等方法,拓宽办学渠道,增强办学活力。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城乡联动机制,主要是建立地方政府统筹有力、较完善的连接初、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网络系统,以中、高职为龙头,以职教中心、职中、广播电视学校、农村文化学校和基础教育一体化,使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组成责任明确、互为补充、分工合理、运行有效的农业职教网络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分层次教学、探究性学习、行动导向等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大力推进学制改革。

(2)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立足于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构建适应生产实际和职业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实训车间、实训基地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做合一。大力推进订单教育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加大教材建设,尽快自成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在教材上没有大的区别,不能适应培养职业性、技能性人才的要求。进行教材建设,重在更新教材内容,补充实践技能,缩减理论部分,完善实践环节,使实训课程与教材内容相适应。

(4)加快实训基地和实习设施建设。职业教育的实训基地一定要体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科技发展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相同步,与专业的培养目标相吻合的特点,还要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生产、科研、示范、培训、社会服务的功能。

(5)开展创业教育。必须在人才培养中有意识地渗透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业勇气,培养创业理念,增强创业信心,教给创业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创业政策,力争使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有胸怀远大的创业理想,今后成为一名积极主动的创业者。

3.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的设置和课程编排,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最终关系到农业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和生存发展。根据长三角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我们应将专业建设定位在都市农业上。从横向看,它涵盖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及食品安全;从纵向看,包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各个环节,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与衔接,形成与之对应的特色显著的专业与专业群。江浙沪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城镇密集、工业发达,在专业建设上,农职院校不仅要做强与农业相关的特色专业,也要做大已有的、并具优势的品牌专业,还要做优与当地人才市场需要协调、又有条件办好的新办专业,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过硬的专业团队

(1)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高校进修;请进来,就是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尤其要重视从科研院所、企业、基地等,选聘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行家里手到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强实践技能教学。

(2)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培养。专业团队是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没有一支过硬的专业队伍,要想实现做大做强专业的目标,只能是空中楼阁。目前,不少农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专业队伍不足以形成骨干群体,难以产生“名师效应”。专业团队中的专业带头人是核心和关键,必须加强培养和选拔专业带头人,让他们脱颖而出,并为他们搭建良好的事业平台。

(3)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常言道“打铁还须自身硬”,若教师技能不过硬,又谈何培养高技能的人才。要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然而,这方面无疑是许多高职院校的软肋。因此,对于农业高职院校,尤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去农村、下基地、到企业,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并设立专门的奖项,表彰和奖励在农技推广和科技转化中作出突出成绩的教师。另一方面,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参加实践锻炼,安排他们到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并作为评定职称、定级、评优的考核内容。

收稿日期:2008-10-11

标签:;  ;  ;  ;  ;  ;  ;  ;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_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