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证据与意义解读_名义利率论文

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实证及意义阐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经济增长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周期的循环波动已经给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困难。近几年来从投资消费角度寻找反周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正在受到各界的关注。时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正处于经济周期性趋缓回落的阶段。一方面买方市场已正式形成,商品消费市场供大于求现象特别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1季度首次出现了商品种类中供不应求的比例为0,供过于求的商品占25.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74.2%。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存款继续沉淀在银行。数字显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8年3季度已高达5万多亿元,是1991年的5 倍多。显然,储蓄与消费的这种反差仅用消费与投资来解释是不够的,因此,结合储蓄来研究消费与投资的运作规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本文拟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实证性分析,认为在供给过剩、需求不旺、企业效益下降、企业投资需求不振、资金沉淀、金融深入过度等一系列互为因果的表象中居民储蓄欲望过强与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的矛盾是形成当前经济增长受阻的主要原因,而居民储蓄欲望过强与消费品市场需求不旺的矛盾又是居民贫富差距拉大,高收入层边际商品需求下降造成的。

一、消费、投资与GNP增长

根据宏观经济学国民帐户体系理论,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虽然它可以划分成各个部门、部分或者方面,但是,它们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之间交换着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统一整体。

曾经有一个流行说法,居民的储蓄率越高,经济增长越快,亚洲五小虎的经济“奇迹”与他们的高储蓄有密切关系。因此中国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也就必须用居民的高储蓄来维持。其实储蓄和投资为两个概念,储蓄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如果储蓄不能及时贷出,沉淀在金融部门,经济循环运作势必受阻,经济增长停滞,产生“节俭窘境”现象(Paradox of thrift)。并且, 积累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成,互为因果,强调哪一方面都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度。一旦过分,另一方面受到抑制,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即使储蓄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资金,投资资金能够顺利地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也要求顺畅地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储蓄过高,实际用于商品购买的货币不足,商品价值不能顺利实现,最终必然是商品或者资金运动受阻,导致整个社会生产活动加速紧缩,经济增长乏力。

GNP由居民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值四个部分组成:GNP=C+I+G+NX。但是, 这四个量的变化并不是四个互相独立的循环圈(见图1),GNP增长的机制决不能用这四个量的分别增长来描述;而且其中一项发生变动,其他各项也会相应受影响而变动,反之亦然,往返循环互相影响。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乘数过程。乘数可以大于1, 也可以小于1,甚至是负值。随着时间的推移, 投资资金将大部转化为消费资金。企业投资的动机与企业产品将来的市场销售预期有很大关系。政府公共产品的投资或者购买受到的税收、政府购买力的限制,如果投资规模过大,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间接的强制性税收),最终抑制了居民消费品购买力的增长。净出口(含劳务)只是在一段时期内争取的目标,它的累积仅是增加一个国家的金融资产而非实物资产,对于一个急需建设资金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奢谈资本输出是不相称的。净出口受挫,不仅影响出口部门,而且还影响与出口部门直接关联的那些部门。因此,净出口对GNP增长直接贡献的那几个百分点将受影响,同时,GNP其他部分贡献的百分点也将受到影响。当外汇储备达到一定的可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水平时,应该及时转换为追求进出口平衡目标。

注:国内部分箭头方向为资金当前净流向。企业是广义的,即不仅生产实物商品,也生产服务。

二、储蓄与货币政策的效应

根据国民经济运行帐户,可以推测当前轮次经济增长趋缓的原因是一方面居民储蓄愿望强烈,储蓄存款增加过多,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企业借款、还贷都不振,再加上多年的外贸顺差在金融部门造成资金沉淀,资金流动不畅。政府不得不采取引流措施,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强政府的购买行为,试图由政府投资需求带动整个投资需求。同时,降低利率,阻止居民存款增加势头,拉动经济的下轮增长。对于这一推测,可以由下述统计分析得到验证。

表1 1992—1997年居民储蓄有关指标

年份 1992 19931994199519961997

年内居民储蓄增

2438.4 3478.1 6494.9

8143.8 8858.6

7759

加额(亿元)

年内居民储蓄增17.642.6 86.725.4 8.8

-12.4

加额增长率(%)

一年期居民存款7.569.18 9.2610.989.07

7.17

利率(名义%)

一年期居民存款1.09

-4.81-11.96

-5.230.714.25

利率(实际%)

年内居民储蓄增加额增长率等于当年居民储蓄增加额除以上年居民储蓄增加额之商减去1。 名义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由利率实际执行月数

1

权重平均而得,即──∑月数×利率。实际一年期居民存款利率由上述

12

名义利率加1后除以当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之商后减1而得。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考虑利率变动与存款变动的联动关系。

由于数据少不满足正态假设, 故选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方法。对于名义利率和存款增加额的增长率来说,秩相关系数和临界值有

r[,s]=0.77>c(0.1,6)=0.657

即在显著水平0.1下, 我们有理由认为利率调整对居民储蓄有正作用。(注:秩相关是比线性相关更广泛的统计概念)。

对于实际利率和存款增加额的增长率来说,秩相关系数和临界值有关系

r[,s]=-0.8857<C(0.05,6)=-0.829 (C(0.01,6)=-0.886)

即在显著水平0.05下(差一点可以达到0.01的水平),我们有理由认为实际利率变动对居民存款有负向作用。

这里似乎是一对矛盾性的结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对居民存款的作用完全相反。其实,诺贝尔奖获得者卢卡斯的预期理论分析方法可以较圆满地解释这个统计现象。年内储蓄增加额增长率记为S, 真实利率指数(1+真实利率)记为R[,r],名义利率指数(1 +名义利率)记为R[,n],通膨指数(1+通膨率)记为I。那么,S与R[,r] 的比较静态关系可以表示成

Rn

S=f(Rr)=f(──),f(Rr)>0

I

即年内储蓄增加额增长率分别与真实利率指数和名义利率指数的关系都是单调增加的,而与通膨指数的关系是单调减少的。当研究预期动态关系时,上述函数关系变为

Rn+△Rn

S+△S=f(─────)

I+E△I

△Rn是名义利率指数改变量,E△I是消费者见到利率变动情况后而产生的对将来通膨指数改变量的预期,它除了受△Rn的影响外,还受许多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S是储蓄增加额的改变量。 此时

Rn+△Rn

,────意义为真实利率指数的期望值。

I+E△I

当政府上调利率时,即△Rn取为正,希望消费者作出通胀将得到治理,存款将是划算的预期。政策目标为储蓄增加,即△S>0。此时,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是

Rn+△Rn Rn

────>──

I+E△I

I

△Rn

由此解出E△I<I──。即:政府上调利率的目标能够实现的条件

Rn

是消费者对通膨指数改变量的预期,E△I能够足够的小(可以小于0),也就是希望消费者相信名义利率指数的增加将使通胀指数下降得以致于将来真实利率大于调整前真实利率,反之亦然。

名义利率与储蓄增加额变化率呈正秩相关的统计结果正好表明政府利率上调使消费者产生了通膨将受抑制以至于下降的足够预期( E △I

△Rn

< I────),从而增加了储蓄;至于政府下调利率,结果自然刚好

Rn

反向变化。因此,正秩相关的检验结果验证了政府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无论是政府调高利率还是调低利率,消费者都作出了政府预期的响应,新增储蓄增加,或者新增储蓄减少。而真实利率与储蓄增加额变化率呈负秩相关的统计结果只不过是在通膨存在的条件下利率与储蓄关系的一

Rn+△Rn Rn+△Rn

个现实描述。它反映的是────与S+△S的关系,并未反映────

I I+E△I

与S+△S的关系,消费者对通胀指数改变量的预期E△I的作用没有得到反映。它验证的是另外一个事实:尽管实际利率为负,但相信将来利率看好,眼下没有什么必要增加消费,因此,还是积极增加储蓄,即储蓄欲望强烈。这个秩相关系数较大,为-0.8857,显著水平很高,几乎达到0.01,有力表明居民储蓄欲望过强。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居民对名义利率调整的响应是不对称的:即利率调高,消费者多存钱;利率调低消费者不是取款,只是少存钱,存款总额总是在增加。这表明我国居民储蓄倾向是很强烈的。

另据专家计算,我国M[,2]对GDP的比例过高。1993—1997年,这一比例分别为100.7%、100.4%、103.9%、110.9%、119.6%。 并且这一序列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可以通过显著程度为0.125的Wilcoxn符合秩趋势检验)。这种金融的过度深化远远超过了高收入国家,并且有继续发展趋势。这实际上说明了货币发行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下降,货币交换使用率下降,闲置资金增多,经济活动的泡沫成分变大。这也说明金融部分的活动不够有效,未能有效促进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这些统计分析表明,居民储蓄增长过快,储蓄欲望过强,储蓄未能顺畅地转为生产资金,大量资金沉淀在金融部门,一段时间的积累后,势必影响经济增长。

三、贫富差距与储蓄

居民储蓄欲望如此之强,甚至于实际利率下降为负也首选增加储蓄,其原因有合理与不合理的两个方面。其合理的一面,居民预期消费结构变化较大;例如,由于各项改革的推进,人们存款以备将来购买住房、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之用。但也有不合理的另一面,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支出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在当前商品市场上,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了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上需求不旺。这一结论也可以得到统计事实的有力支持。居民收入结构及其变化的统计实证分析已有很多,本文只就居民支出或者储蓄结构及其变化进行讨论。先看城乡贫富差距。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历来较大,大多数年份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两倍以上,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时,差距短时期内缩小,但很快又拉大,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城镇居民是农村的2.47倍,居高不下。下面检验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支出结构或者消费、储蓄行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表2城乡居民新增储蓄所占比重%

年份 19801985199019951996

城镇居民人均新增 9.716.735.250.047.4

储蓄占生活费比重

农村居民人均新增 2.5 4.0 7.510.2 8.9

储蓄占纯收入比重

两者储蓄比重倍数 3.884.175

4.693

4.902

5.326

数据来源:1997年《国际统计年鉴》。

差别十分明显,直接可看出城镇储蓄占收入比重远远超过了农村储蓄比重(实际上,可以通过高显著水平的符号检验)。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储蓄和消费模式,而且由表2 最后一行看出差别有明显的扩大趋势(事实上,由于X[,i]<X[,i+1],可以在高显著水平下,由Cox- Stuar趋势检验证实上升趋势的存在)。根据凯恩斯消费或者储蓄函数的性质,这一统计事实间接说明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并且差别较长时期呈扩大趋势。近年农村居民储蓄水平仅是城镇居民1980年的水平。

再看地区和行业贫富差距。根据浙江省1998年一项城镇居民金融资产状况调查,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导致居民金融资产差距显著。房地产、公共事业,与咨询服务业,户均金融资产量是98525元, 金融业户均金融资产量63266元,科研与技术服务业33655元,交通运输与邮电通讯业41341元,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1996年6月底调查数)最高行业的户均金融资产量只是38502元,不到浙江省的一半。 如果把浙江省城镇居民按金融资产拥有量高低划分成5个等份,每一组各占20 %的居民户,那么金融资产拥有量家庭户均数量分别是95160元,41270元,24481元,12263元,3755元,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另有数据表明,70%的居民储蓄存款是属于15%的储户。这一事实也说明消费者储蓄行为异常,居民收入逐年拉大。由此,不难理解消费品市场上的不景气了。15%的人,商品市场上有的他也有了,他们的收入中一小部分支付日常开支,另一部分转向了非商品即服务市场,而相当大的一个部分变成了储蓄。而85%的人却因支付能力有限,对着玲琅满目的商品兴叹不已。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过程在80年代中期既已开始,累积到目前,造成了高储蓄与商品市场需求不旺并存的矛盾现象。

四、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逐渐拉大,居民储蓄愿望过强,居民消费结构过早升级,这特别是指已经富裕起来的阶层,他们对于现有商品边际需求下降,他们收入增加的部分主要投入了非商品消费市场或者进入了储蓄。而对于低收入阶层,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成长缓慢。当政府加大投资需求,并用利率杠杆鼓励消费时,国民经济增长开始启动,随着宏观经济政策力度的加强,国民经济增长加速。一定时间后,投资资金大部分转化成消费资金,又由于收入分配向富裕阶层倾斜,因而这增加的消费资金相当部分转为储蓄。最终结果是投资形成了较大的商品生产能力,而商品的有效需求却不足,以致于经济增长滑坡,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形成了我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

随着国家货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加强,可以预计在199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止跌回升,出现明显好转势头。不过,为减弱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影响,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除了不失时机地、适度地动用货币和财政杠杆外,在启动经济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采取减缓支出或者消费结构升级的速度的政策和措施,加大住房改革的力度,特别是住房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改革,促进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发展,加快建立和发展消费信贷市场的步伐,诸如住房贷款、汽车消费贷款、学生贷款、农户贷款等,尽快推进完善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想方设法较大幅度提高广大低收入和贫困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的政策力度,创造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扩大就业,继续抓紧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商品消费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创造需求的能力,在追求对外贸易总平衡的条件下,多进口一些高新技术设备,加快企业技术更新步伐,提供种类更多、质量更好的商品,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市场,适当加大非商品生产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标签:;  ;  ;  ;  ;  ;  ;  ;  

储蓄、消费与经济增长:统计证据与意义解读_名义利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