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大安镇中心卫生院 陕西汉中 724402)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患者8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术后常规留置T管引流,观察组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行一期缝合,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可有效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且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胆总管一期缝合;T管引流
【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038-03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而为预防术后胆道狭窄、胆汁漏等胆道并发症,多于取石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1]。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发现,放置T管引流易发生T管堵塞或滑脱、电解质紊乱、胆道感染和延长住院时间等情况[2]。近些年,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直接一期缝合的概念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推广使用,且获得一定的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82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患者进行观察,旨在探讨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疗效。具示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治疗的82例患者纳入研究,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19例,女22例;年龄27~62岁,平均年龄(42.62±9.16)岁;结石数1~5个,平均(3.34±1.08)个;病程20d~3个月,平均(1.51±0.43)个月;并发症:胆道细菌培养阳性13例,肝功能损害27例,腹痛32例,发热16例,黄疸14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2.78±9.19)岁;结石数1~5个,平均(3.41±1.13)个;病程20d~3个月,平均(1.49±0.41)个月;并发症:胆道细菌培养阳性14例,肝功能损害30例,腹痛32例,发热18例,黄疸15例。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选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经CT、B超和MRC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且为初发结石者;②胆总管直径>1.2cm者;③胆道下端通畅,胆总管内壁未出现明显糜烂、水肿等情况者。
1.2.2排除标准 ①复发性胆道结石者;②有手术禁忌证者;③并发肝内胆管结石、化脓性胆囊炎、其他器官严重疾病或相关并发症者。
1.3 方法
1.3.1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予四孔法手术,作切口于脐下1cm处,建立人工气腹,并将Trocar及腹腔镜置入,常规探查腹腔。常规切除胆囊后,将显露的胆总管分离,纵行切开胆囊管汇合处稍偏下方的胆总管前壁,先使用分离钳对胆道进行挤压,使用抓钳将探及的结石取出,之后在胆道内插入套上软胶管的冲洗吸引器冲出部分较小活动的结石。之后在胆总管内放置胆道镜,对上下胆道进行探查,特别是胆总管下端。采用液电碎石仪将较大或嵌顿难以取出的结石击碎,使用取石篮取出。
1.3.2术后处理 对照组行常规术后留置T管:探查取石结束后常规留置T管引流,使用1号丝线行缝合固定,并对有无漏水等情况进行检查。观察组予一期缝合:探查取石后使用肝素生理盐水对胆管腔行冲洗,之后使用4-0号无损伤可吸收缝线对胆总管进行缝合,保持针距在1.0~1.5mm范围内,其中采用连续缝合处理胆管扩张情况,采用间断缝合方式处理胆管不扩张情况,并常规使用干纱条对缝合处胆总管行挤压,然后以注射器注水的方式对缝合后胆总管壁是否漏水情况进行检查。两组均对腹腔冲洗后放置1根腹腔引流管于文氏孔,将腹腔逐层关闭。
1.4 评价指标
①临床相关指标: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②结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统计两组术后胆漏、肝功能改变等并发症情况,并于术后4周行超声或CT检查结石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相关指标
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对比(x-±s)
3.讨论
作为传统常规术式,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留置T管引流可行胆道减压、预防感染,还可支撑胆道,进而降低术后胆道狭窄、感染及胆漏发生率[4]。但T管长时间引流将造成水电解质紊乱,丧失Oddi括约肌功能,产生十二指肠反流,造成继发性胆道感染,进而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长住院时间。而有关研究表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可有效解决T管留置存在的问题,提高手术效果[5]。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异,表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有助于胆汁经正常的生理通道到达肠道,早期恢复肝肠循环,促进胆汁、体液及电解质流失减少,进而避免体外引流产生的电解质紊乱;同时胆汁对肠管蠕动有刺激作用,有助于患者早期排气及进食,进而有效缩短术后排气时间;此外,胆总管一期缝合有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恢复患者术后肠胃功能,促进患者康复[6]。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结石复发率均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明显差异。表明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经临床经验总结,为进一步提高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安全性,应严格掌握以下适应症:①术中确认胆道下端通畅、无Oddi括约肌病变、无残留结石;②胆总管直径≥8mm,胆总管内结石直径<10mm,且松动易取;③胆总管内及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处无明显炎症感染、水肿等情况[7]。胆总管一期缝合禁忌证为:①并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或急性重症胆管炎;②肝内的胆管结石病;③梗阻性黄疸造成肝功能严重损伤;④并发低蛋白血症、全身状况较差[8]。
综上所述,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住院时间,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及禁忌证。
【参考文献】
[1]管辉球,丁明金,赵国栋.经胆囊管胆道造影与外引流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一期缝合术中的应用[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7,23(01):24-27.
[2]张淼,谈永飞.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术与胆总管探查并一期缝合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02):151-156.
[3]郑楚发,王小忠,黄耀奎,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6,22(06):378-381.
[4]周琨,陆霁,马保金.胆道探查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6,51(08):37-40.
[5]许俊峰,郭献廷.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外科技巧与应用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7,17(07):615-617.
[6]李华林,陈安平,胡铤,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鼻胆管引流与T管引流的疗效比较[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05):12-16.
[7]杨先铭.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治疗胆管结石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09):885-886.
[8]赵传庆,吴保安,吴波,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治疗胆总管结石42例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7,32(06):530-531.
论文作者:姜光荣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总管论文; 术后论文; 胆道论文; 结石论文; 时间论文; 并发症论文; 患者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