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教师“下水”作文论文_赵志德

摭谈教师“下水”作文论文_赵志德

苏州工业园区星澄学校 赵志德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下水”作文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和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等方面均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作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常作“下水”作文,有效激发的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教学“下水”作文体会

教师“下水”作文,符合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规律,以及现代教学的公平性、民主性原则,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和促进教师自我提高等方面均具有无以替代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操作得当,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希望给同行带来一些启发。

一、“下水”作文的创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用学生的口吻创作一些“范文”供学生参考,与学生交流。语文课本的编排,以组为单位,每个组教学完了,都要进行一篇作文或说话训练。无论教材是按那一种文章编排,其中的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可是学生心理上常常出现“生在大山”而没有去仔细欣赏大山里的美丽景色。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把握好“下水”作文的创作,交流,做好每位学生崇拜的“神圣”的偶像。

在作文这个“有法”而“无定法”的胡同里打转,你能同其弟子们同乐,这就是你在作文教学中的高招了。在作文创作中,只要你写出了东西,就能将学生引入到蜜缸子里去掏蜜了。语文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写同级作文,共同探讨,共同撰写,共同修改,直到语句通顺,消除错别字为止。作为语文教师要相信你的学生,他们稚嫩的见解会将你引入教学的更高境界,让你真正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使你抵达成功的彼岸。

二、“下水”作文的导向

中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经常模仿老师的动作,甚至模仿老师说话的语气。那么“下水”作文在学生作文教学中更具有示范性的作用,更显示出它的存在价值。

在一次作文讲评公开课上,一位语文教师温和地说:“这儿是我写的一篇同你们本周作文训练一模一样的文章,大家一起探讨吧!”话音刚落,教室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听课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正等待着这篇“下水”作文的内容,目光中我看出了人家需要的是什么。可是这位执教的老师很是老练,他没有快速地朗读这篇作品,只是将题目慢慢说出来――《我的语文老师》。接着,这位语文教师讲述了他的选材、构思、立意等写作的过程,还真的像母亲“十月怀胎”产生可爱的胖娃娃一样。当这位语文老师朗读完这篇作品,教室里又是一片热烈的掌声。一堂作文讲评公开课就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就是说“下水”作文的探究存在着一种可挖掘的空间,也是永远探讨的永恒主题。语文教师需要长期作好“下水”作文的示范性作用,从而让学生有样可仿,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写出自己的作品,道出自己的心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下水作文的步骤

第一步:勤于动笔坚持不懈

每次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我总是或课上,或课下,或之前,或之后,跟学生一样动笔,同甘共苦,并着意于以自己的“下水”,细心探索,借以指导学生“顺利过河”。学生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先凭着自己关于这方面的经验做整理。作文课上,我现身说法,因为自己试过了“深浅”,知道了“冷暖”,尝到了“滋味”,所以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写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作文交上来,不乏可喜之作。学生写深受感动的事,批阅作文时,看到不少同学写的虽然是亲身经历的事,但由于缺少具体的描述,文章显得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于是,我立即“对症下药”,动笔写了《当地震来临》。讲评课将我的文章印发给同学们,师生一起品读、比较、评价。最后让他们再修改自己的作文,优化升格,精益求精,修改后的作文确实比原来好多了。寒暑假,布置学生利用假期走向社会,捕捉素材,开校后大家展现自己的成果。我也同样“启动雷达”,不甘落后。度假回校,同学们从自己采来的“珍珠彩贝”中精心选材,自由命题,述自己最想叙述的事情,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情感,立自己最想确立的主题。我也毫不例外,静坐疾书,按时交卷。这样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说服力强。真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快地学生由羡慕喜欢老师,到激起了越来越浓厚的作文兴趣。

一次又一次的“下水”。使我深有所悟,作文愿望的强弱,写作兴趣的浓淡,与是否具有“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真感情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特别注重抓准契机,为学生创造“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的机会。正如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有一年暑假后,我跟同学们经常接触,听他们交谈,注意到他们虽已开学数日,可一提小学对初中的各种遐想时,仍然津津乐道,娓娓而谈,有用不完的激情,有着一种“要把自己的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的强烈欲望。要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修改作文。

第二步:拓展面积步步进取

随着自己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深刻地体会到:为适应教书育人的需要,还应“高瞻远瞩”,不断拓宽“下水”面积,步步进取。我常常就学生在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行文和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归纳,结合一定的写作理论,写成专题讲稿,利用作文课或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讲座,“从旁指点桃源路”,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看到有些同学不注重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材料,不勤于多思考,以致作文无话可说,只是一味地编造,甚至杜撰。还有些同学写作文不下功夫,不费心血,总是把手头陈旧的“万能零件”随题应变,敷衍塞责,凑合成篇。于是,我指导学生在“新”上下功夫,给他们讲选材、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的专题。受到学生的欢迎。疗治了学生的作文病症,告诉了学生写作关键,教会了学生突破技巧。教学生既作文又做人。这样,既拓展了“下水”面积,又强化了“下水”习惯。每每面对案头桌边那油墨飘香的“拙作”,还真有点悠悠然呢!

要坚持不懈地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教。在写的过程中,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提高,我又满怀信心地大胆地潜入了“深水”――撰写教学论文。让学生也来品评文章,谈看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真学习语文教学经念,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反复研读《教学大纲》体会其精神要旨,着重领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借鉴新的教研教改成果。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取得很大的进步,也有不少的收获。近年来,我不断在各种各样刊物上发表文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蹒跚学步,确实辛苦,然而时时有着新的发现,新的感受,新的收获,怎能不使人乐在其中呢!

“下水”作文,让我尝到了甜头,使学生提高了写作的兴趣,帮学生解决了难题,顺利牵着学生“过河”。它让人获益匪浅,“传道授业”,其乐融融。

论文作者:赵志德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  ;  ;  ;  ;  ;  ;  ;  

摭谈教师“下水”作文论文_赵志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