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_百家争鸣论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_百家争鸣论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形成过程的历史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百家争鸣论文,百花齐放论文,方针论文,过程论文,历史回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一大创造。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成功地解决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科学事业的方针问题。作为具体工作的指导方针,早在1951年春毛泽东就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指导戏曲艺术的研究, 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 1952至55年间又多次指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要实行“百家争鸣”,促进了历史科学的发展。但是,把“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联结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发展文化科学的方针,则是在四十年前—1956年的春天。“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的过程。从1956年初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春的宣传工作会议,一年多时间里经过了酝酿、提出、贯彻、总结四个段落。本文拟对“双百”方针的形成过程作一回顾和述评。

“双百”方针的酝酿: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到《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的发表

在论述“双百”方针的酝酿时,不能忽略1956年1 月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作用。在这次会上,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最为重要的论点,是给知识分子“定性”,郑重宣布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报告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给科学技术“定位”,作出“科学是关系到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论断,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

这两个重要论断,标志着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前夕党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创造了前提,又对“双百”方针的产生提出了强烈的内在要求。

对“双百”方针的产生更为直接的酝酿是党中央在1956年2 月苏共二十大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就破除对苏共和斯大林的迷信,冲破教条主义,走自己的路,作了许多深入有益的探讨。关于怎样领导科学、文化工作是讨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2 月颐年堂会议酝酿对科学工作采取“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毛泽东寓所召开的这次会议上,陆定一揭露和批评苏联在领导科学、文化上的教条主义,及对于我们的不良影响。他提到,在遗传学界,贬摩尔根学派是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学派,说米丘林学派是社会主义的、唯物主义学派。不容许摩尔根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我们应该让两派平起平坐,各自拿出成绩来。在医学界,有人认为“中医是封建医,西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郭沫若与范文澜对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这是学术问题,由历史学家自己去讨论决定。陆定一认为,应该破除对苏联的迷信,学术与政治不同,只能自由讨论。毛泽东同意陆定一的上述意见。〔2〕

二、毛泽东、刘少奇等在不同场合反复主张学术问题应自由讨论,文艺创作要百花齐放,反对教条主义,反对粗暴干涉。

2月中旬, 毛泽东同志得知一位苏联学者谈了他对《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孙中山世界观论点的不同看法,写批语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无所谓损害威信。因此,不要向尤金谈此事。如果国内对此类问题和任何领导人有不同意见,也不应加以禁止。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3〕

3月5日刘少奇接见周扬、刘白羽谈文艺工作,批评政治上干涉太多、粗暴,说:“以后遇到这种干涉的时候,没有正式文件,就可以当作个别人的意见,可以不听。”〔4〕3月8 日刘少奇听取文化部党组汇报时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但‘出新’不能勉强。”“百花齐放,就允许并存”,“自己好的要保持、发扬,外国好的东西也要吸收。”〔5〕

4月18日,毛泽东看到一份摘报, 简要记录了德国统一社会党哈格尔批评过去对待苏联科学和哲学上的教条主义态度,很重视,写了“此件值得注意”的批语,要求中宣部组织讨论。〔6〕

三、在《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谈宣传理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教条主义。

毛泽东在3月讨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时说,现在看来, 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探索在我们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的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7〕

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论述宣传工作时指出:“若干年来,我们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和文艺批评的研究领域中有了一些成绩,但是一般说来,还有许多不健康的状态存在着。我们有不少的研究工作者至今仍然带着教条主义的习气,把自己的思想束缚在一条绳子上面,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在某些方面接受了对于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影响。”这一段话,是对我国宣传理论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深刻检讨。

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注意吸取苏联的教训,及时调整我们在科学和文化工作中的政策。通过多次反复讨论,“双百”方针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双百”方针的提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陆定一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是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时提出和确定的。

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照抄外国的教条主义办法,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来。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7日,陆定一发言,提出对于学术性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把那些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帽子套到自然科学上去是错误的〔8〕。28 日陈伯达发言说,在文化科学问题上,恐怕基本上要提出两个口号去贯彻,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在艺术上,一个在科学上。〔9〕4月28日毛泽东作总结发言,采纳了讨论中的意见,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0〕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宣布:“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他还展开论述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只有反革命议论不让发表,这是人民民主专政。”〔11〕毛泽东确定了“双百”方针是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同时又界定了实行这个方针的范围:在人民内部,在宪法之内。

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后,反响十分强烈。一时间,为什么提出“双百”方针,怎样实行这个方针,成为谈论的热点。刘少奇指定中宣部长陆定一代表党中央作报告。5月26日, 陆定一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详尽地阐述了“双百”方针。陆定一说: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他指出,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虽然同阶级斗争密切有关,但又和政治不完全相同。以为文艺和科学同政治无关,是一种右的片面性;把文艺和科学同政治完全等同起来,则是“左”的简单化的片面性。因此,他认为,“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意见的自由。”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我们主张政治上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领域中的表现。”

会后不久,他收到郭沫若、茅盾等72封来信。陆定一吸收意见对讲稿作了修改,连同郭沫若、茅盾、何其芳、袁水拍、胡稼轩的5 件来信,送毛泽东审阅。6月8日,毛泽东批示“此件很好,可以发表”。 〔12〕

“双百”方针的贯彻:从赞扬昆剧《十五贯》到批评“四同志文章”

“双百”方针提出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和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抓住具体工作、实际问题扎扎实实地贯彻执行。他们创造的范例,使这个方针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空洞口号,而是真正成为指导文化科学工作的行动方针。

一、昆剧《十五贯》的演出

毛泽东一向重视传统戏曲的利用改造。1942年他就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词:“推陈出新。”1944年看了平剧(即京剧)《逼上梁山》后,写信赞扬它使“旧剧开了新生面”。1951年又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他还亲自过问戏曲的整理改编和出版。昆曲《十五贯》也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1956年4月,浙江昆剧团到北京演出《十五贯》。 周恩来观看后予以肯定,称赞它“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13〕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都观看了演出。 6月,文化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提出“破除清规戒律,扩大和丰富传统戏曲上演剧目”,“对戏曲剧目,不能片面地和机械地要求直接的‘教育作用’和‘配合作用’。”〔14〕会后,各地贯彻“开放剧目”的方针,不到一年,全国发掘的戏曲剧目有近5万个, 整理上演的剧目超过1万个。还救活了不少老的剧种。〔15 〕通过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推陈出新,促进了“百花齐放”。

二、《人民日报》的改版

《人民日报》改版已经酝酿多时。党中央确定“双百”方针后,改版已成为贯彻“双百”方针的迫切需要。建国以来,《人民日报》奉《真理报》为圭臬。胡乔木代表党中央指导改版。人民日报编委会6 月20日向中央呈送了“改进报纸工作”的报告,提出要坚决克服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习气,增加工作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讨论,增加新闻和通讯。胡乔木很重视副刊,要求报纸由四版改出八版后,副刊尤其要作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要园地;对学术问题和艺术问题,可以有不同意见乃至争论,不要只有一种声音,文责自负,并不是每篇文章都代表党中央;副刊稿件和作者队伍的面要尽可能地宽广。他还强调杂文是副刊的灵魂,要放在首位,要批评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和弊病。〔16〕

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这天的社论《致读者》表示改版后的《人民日报》第一要扩大报道范围,第二要开展自由讨论,第三要改进文风。8月1日,党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党委转发了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报告并写了批语,指出,党的各种报纸“应该发表党的指示,同时尽量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中央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今后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地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就会使思想界更加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17〕

三、青岛遗传学座谈会

以教条主义态度学习苏联,在科学工作中最突出的是遗传学。建国以后独尊李森科学派而批判禁止摩尔根学派,影响很坏。在提出“双百”方针之际,毛泽东、周恩来等指示中宣部和中科院要进行调查研究,采取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遗传学座谈会于8月10日至25 日在青岛召开,参加者有130多人,包括了我国遗传学界两派的主要学者。 会议的宗旨是:“在遗传学上发扬百家争鸣的精神,打破片面狭隘的见解,使遗传学在中国健康地发展。”〔18〕会上共有56人发言,打破了几年来在我国遗传学界形成的两派对立、“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19〕

会后,两派学者都公开发表文章,西方的遗传学著作重新开始翻译出版。教育、科学和出版等部门,都分别作出具体规定,要求坚决改变过去支一派压一派的做法,做到对两派一视同仁。被停止的摩尔根学派的科学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在十二年科学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遗传学研究要早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

四、音乐民族形式的争论和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

1956年8月, 文化部和中国音协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为时近四个星期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这是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音乐周。不仅演出了各个时期各种风格题材和形式的音乐节目,而且还就当前音乐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关于音乐的民族形式问题的争论,从会议筹备时就已经开始了。

争论由7月14 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音乐舞蹈的民族形式》引起,作者认为“目前,在我们有些音乐、舞蹈创作中,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这就是中西混杂、不中不西,看不出民族特色。”他指出这是个发展方向问题。一位音乐批评家表示不同意见:“有的批评家对音乐风格的‘不中不西’表示深恶痛绝。‘不中不西’就是不全象中国,也不全象西方。换句话说就是‘又中又西’,这是创作新的民族音乐形式难以避免的情形。”〔20〕两种意见在报刊上争论得很激烈。在音乐周期间,仍然争论不止。

8月24日,毛泽东接见与会代表后, 让音协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留下,针对争论的问题,发表长篇谈话。〔21〕

毛泽东说:“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独树一帜。”“无论东方西方,各民族都要有自己的东西。”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表现形式“不要雷同”,“应该‘标新立异’”。对双方争论中说到的“不中不西”、“非驴非马”,毛泽东表示:“非驴非马也可以,”“民族的形式可以掺杂一些外国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己的东西有一个跃进”。毛泽东还讲了学习西方的必要性和应取的态度。他说:“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这样争论就可以统一了。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是不利的。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在这里,毛泽东具体地阐明了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外国音乐作为养料和借鉴的原则。

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对这次争论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对于音乐界如何贯彻“双百”方针是一次很好的指导。

五、毛泽东对陈其通等四同志文章的批评

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双百”方针在短短几个月里得到初步贯彻。在文艺界,形成了“鸣”和“放”的局面,文艺批评和文艺理论探讨相当活跃,文艺创作也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趋势。科学界摆脱苏联教条主义的束缚,突出表现在制定了一个思想解放而又切合我国实际的十二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规划。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对“双百”方针的认识与理解也有了加深和拓展。

但是,对于“双百”方针,正如毛泽东所说,许多人实际上不赞成。〔22〕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陈其通、陈亚丁、马寒冰、鲁勒的文章《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就是代表。陈其通等人看不到贯彻“双百”方针以来积极的进展,夸大消极的方面。文章认为,“自从提出‘百花齐放’以后,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改编旧的。”认为在过去一年中,“文学艺术的战斗性减弱了,时代面貌模糊了,时代的声音低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镜子里光彩暗淡了。”

毛泽东当天就指示将此文“印发政治局、书记处及月中到会各同志。”〔23〕以后,在几次会议上批评这篇文章,并对“双百”方针的政治意义作深刻的说明。毛泽东说,陈其通等四同志对文艺工作的意见不好,“百花齐放,我看还要放。有些同志认为,只能放香花,不能放毒草。这种看法,表明他们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很不理解。”〔24〕毛泽东又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我看还是对的,是合乎辩证法的”。毛泽东详细论证了这个方针是从列宁关于对立统一的学说提出来的,是有益无害的。同时,他也强调在我们国家里,当然不能让毒草到处泛滥。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25〕

上述举措,使“双百”方针在科学、文化各领域逐步得到贯彻,同时在实践中又丰富了对这个方针的认识,对贯彻“双百”方针具有长远的示范作用。

“双百”方针贯彻一年的总结: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57年2月, 毛泽东写了《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讲话提纲。〔26〕其中对“双百”方针一年实践作出总结,最值得注意的是以下两点:其一,怎样历史地辩证地认识香花、毒草。提纲写道:“毒草不是香花,教条主义也不是香花。”“马克思主义是和它的敌对思想作斗争发展起来。历史上的香花在开始几乎均被认为毒草,而毒草却长期被认为香花。香毒难分”。其二,怎样从全局上认识“双百”方针的意义。提纲写道:“这是一个人民内部教育自己和发展自己事业的方针。”“统一战线,长期共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治病救人,反对形而上学、教条主义—联系起来。”可见,这时毛泽东已不仅把“双百”方针作为发展科学文化的方针,而且看作是统一战线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针了。

2月27日,毛泽东在有1800多人参加的最高国务会议第11 次扩大会议上就《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发表讲话。讲话经过整理和十多次修改、补充,于6月19 日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为题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

在《正处》中毛泽东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对“双百”方针的性质、内涵和政策原则,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毛泽东又指出:“我们应当批判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我们是反对一切毒草的,但是我们必须谨慎地辨别什么是真的毒草,什么是真的香花。”那么,怎样辨别香花和毒草呢?发表稿增写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并强调“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毛泽东又特别指出,“这是一些政治标准。为了鉴别科学论点的正确或错误,艺术作品的艺术水准如何,当然还需要一些各自的标准。”

毛泽东在《正处》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双百”方针贯彻一年来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思想是贯彻执行“双百”方针、繁荣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的关键。

2月发表《正处》以后, 毛泽东为进一步贯彻“双百”方针做了许多工作。在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分别同宣传、文艺、 教育、新闻出版、高教、科学等各方面代表座谈,就各种问题广泛发表意见。针对部分人的疑虑,着重说明“‘放’还是‘收’?这是个方针问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党中央的意见就是不能收,只能放。”他辩证地分析了“放”和“收”两种不同的办法及其利弊,从解决矛盾,发展文化科学,巩固政权的高度论证了我们必须采取“放”的方针。毛泽东还说,这个方针,“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27〕会后,毛泽东到天津、济南、南京、上海,宣讲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双百”方针。他在讲话提纲中写道:“采取现在的方针,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强国而使人可亲。”〔28〕这是多么深远的理想,多么坚定的信心啊!

综上所述,从1956年1月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到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以提出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自己的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道路。这是繁荣文化、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这个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的形势下,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是在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指导下提出来的;是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克服教条主义,实行思想解放的结果;是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继承我国和我党历史的优良传统,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在戏曲艺术上实行“百花齐放”,在历史研究中实现“百家争鸣”取得成功的经验的产物。“双百”方针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杰出的创造。它是一个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口号,完全用民族的形式表述了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可惜的是,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整风鸣放中出现的尖锐矛盾,导至1957年夏季开始的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曲折。但是,“双百”方针本身却始终没有被否定、被抛弃,“双百”方针形成过程中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观点,也没有真正被否定、被抛弃。因此,有60年代初的复苏(以文艺八条和科学十四条的制定为标志),有1957年的重提(以文艺调整为标志),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贯彻执行和进一步发展。 而直到今天以至将来,1956年初到1975年春提出的关于“双百”方针的指导思想、理论、原则、政策、办法,不仅闪耀着真理的光芒,而且依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注释:

〔1〕、〔13〕《周恩来选集》下卷160、181、186页,195—196页。

〔2〕据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回顾》, 《陆定一文集》第841—843页。

〔3〕、〔6〕、〔12〕、〔21〕、〔22〕、〔23〕、〔26〕、〔27〕、〔2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40页,74页,120页,175 —183页,313页,294页,310—315页,390—391页,405页。

〔4〕、〔5〕《刘少奇选集》下卷187页,190—192页。

〔7〕吴冷西:《忆毛泽东》4—7页。

〔8〕、〔10〕、〔11〕《党的文献》1990年第3期。

〔9〕转引自文严《“双百”方针提出和贯彻的历史考察》, 《党的文献》1990年第3期。

〔14〕《戏剧报》1956年7月号。

〔15〕据1957年4月21日《解放日报》社论《只能“放”, 不能“收”》。

〔16〕袁鹰:《胡乔木同志和副刊》,《回忆胡乔木》第125页。

〔17〕《党的宣传工作文件选编(1949—1966年)》第311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1月版。

〔18〕这是童第周在1956年8 月青岛遗传学会议开幕词中的一段话,见《百家争鸣——发展科学必由之路》第一页,商务印书馆1985 年11月版。

〔19〕青岛遗传学会议情况及于光远发言,据《百家争鸣——发展科学必由路》。

〔20〕转引自黎之《回忆于思考》,《新文学史料》1994年第4 期115页117页119页。

〔24〕、〔25〕据《毛泽东选集》第5卷338—339页,345—351页。

标签:;  ;  ;  ;  ;  ;  ;  ;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原则形成过程的历史考察_百家争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