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总目标的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目论文,标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定位审计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在构思、设定审计目标的过程中,应注意目标的包容性、层次性、稳定性、激励性等应有的基本特征。(1)包容性是指审计目标的提出应该能够包括当前正在开展并运行良好的审计实务。(2)层次性是指审计目标应该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层次,这是由审计的外界环境,主要是社会公众对审计信息需求的层次性决定的。(3)稳定性是指作为审计理论基础及审计实务指南的审计目标,在一定时期或特定条件下,应该保持相对的稳定,否则,如果目标朝令夕改,审计工作将无所适从,对审计工作的评价也就缺乏客观的标准。(4)激励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必须通过审计人员的努力才能做好;二是目标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够激励审计工作者努力探索,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2.审计总目标的定位
现代审计的本质目标是“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所谓“全面”,是指全面履行“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包括行为责任与报告责任的各种内容;所谓“有效”是指每一项责任都必须得到切实履行,都要真正符合要求。审计就是要通过其独立、客观、公正的检查,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状况予以确认,看其是否符合“全面有效”之目标要求,一旦发现偏离此目标要求之情形,即通过审计反馈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纠正,以促使受托经济责
任得到全面的履行。
综观本世纪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过程及对目标特征的全面研究,我们将现代审计的总目标定位为“确保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是有其道理的。
第一,它充分考虑了社会公众的期望。“受托经济责任”包括行为责任和报告责任两个方面。行为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管好、用好受托经济资源;报告责任是指按照特定要求或原则,以财务报表、附注等形式,解释、说明对受托经济资源的经营管理情况。上述要求代表委托人对受托人理想行为所寄予的期望。而这一期望的实现程度如何,需要由审计来作出评价。所以说:“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意见”,就是委托人,即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
第二,它充分考虑了审计自身的能力。外界寄予审计的多项期望,概括起来就是“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发表意见”。实践已经表明,审计工作者是不负众望的。对于暂时看起来审计尚不能提供的某些服务,诸如“对盈利预测进行评估”等,审计也从未放弃停止探索。第三,它符合包容性的要求。这一目标不仅适合于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而且也适合于财务审计、管理审计和社会审计。
第四,它符合层次性的要求。由于委托人对“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理解和要求不同,我们可以对上述总目标进行一些层次划分,其中:“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只是总目标的起码要求;“揭示错误和舞弊,并尽可能减少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只是总目标的次高要求;就是“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也并未超出总目标的范围。
第五,它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要市场经济中存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以及经营权的逐级下放,“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就不会改变。
第六,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即这一目标的提出具有激励性。随着人们对“经济责任”一词认识与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审计目标的内涵也将进一步扩展与延伸,从而激励审计工作者奋发图强。
总之,审计总目标的提出,不仅概括了现代审计工作的重点,为审计实务指明了方向,也为审计这一年轻的行业的未来发展拓宽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