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断流术后空肠造瘘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对比及护理论文_何杏春

何杏春

(东南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江苏南京210003)

【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行脾切断流术后行空肠造瘘营养管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优缺点的对比及其临床护理,旨在探讨空肠造瘘的优越性及合理护理方法。方法:对60例脾切断流术患者分组行肠内营养支持及合理护理,观察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行空肠造瘘营养管脾切断流术患者术后返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咽部异物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等均低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组。结论: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行空肠造瘘肠内营养明显优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并且合理的临床护理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康复时间。

【关键词】脾切断流术;空肠造瘘;鼻空肠管;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248-02

本报告针对脾切断流术后肠内营养途径中的空肠造瘘与常规鼻肠管比较,从而探讨空肠造瘘在此类患者中的优越性以及空肠管饲合理的临床护理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我科脾切断流术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60例,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46.5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是否接受分为空肠造瘘组30例及鼻空肠管组30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况及术前准备等因数行筛选,使得各影响因数无明显差异,确保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空肠造瘘组 在脾切断流手术常规处理完成关腹前,提起上段空肠,在距屈氏韧带下20cm处切口,置入直径5mm的硅胶管10~20cm,肠壁切口双荷包包埋,自然状态下自左侧腹壁引出, 肠管浆肌层和腹壁内侧固定, 硅胶管与皮肤固定。

1.2.2鼻空肠管组在术前,经一侧鼻腔将鼻肠管送达胃部,在脾切断流术常规处理完成后,将鼻肠管胃部端经幽门部、十二指肠进一步送达空肠,胶布于鼻部固定鼻肠管。

1.2.3临床护理我们根据小肠蠕动功能大多数在术后数小时之内能恢复[1]的研究结果,在确认营养管保持通畅的前提下,在手术后24小时后立即行空肠肠内营养支持处理。①营养液滴速及温度的控制:肠内营养液的滴速通常从20~50ml/h开始,观察患者无腹泻等不适后,逐渐将滴速调为100~200ml/h,营养液的浓度由低到高,开始营养液温度可视患者的习惯而定,一般以接近患者的体温为宜[2],一般可控制在37.0℃~40.0℃左右,夏季室温下亦可直接输入,冬季可通过加温器加温后滴入。②黏膜及皮肤的护理:行鼻空肠管置管者,由于管道长期压迫鼻腔黏膜,致使黏膜缺血产生溃疡,加之管饲患者的口腔长时间无需工作,口腔内异常菌群滋生,导致患者口腔溃疡,故每日需对此类患者行油膏擦拭鼻腔黏膜,起润滑作用,同时给予患者口腔护理;对于空肠造瘘术给予每日行造瘘口处换药,保证患者造瘘切口处皮肤的干燥和清洁。③空肠管的护理:因空肠管放置的位置对营养液的吸收具有影响,所以在置管完成后,应妥善固定空肠管,记录空肠管刻度,每日观察,避免空肠管移位甚至脱落;同时加强空肠管本身的清洁护理,避免经管道发生的感染。④病情观察及护理:观察患者有无腹部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及时回报医生,同时调整肠内营养液的滴速、浓度等;记24小时出入量,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液的总量;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了解患者的代谢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通过两组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比例的比较,行x2检验,若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2.结果

经过各类常见并发症的统计学比较,其各项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空肠造瘘置管行肠内营养比鼻空肠管置管行肠内营养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且经过合理的临床护理60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3.讨论

由于我院行脾切断流术患者均存在有肝硬化、门脉高压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情况,而这些疾病本身导致患者的各种营养物质及能量代谢紊乱,加上术后切口的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以及手术本身再次造成患者的应激,进一步造成此类患者营养物质及能量代谢紊乱,使得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以及患者切口愈合缓慢。而肠内营养是一种相对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与肠外营养相比更加符合正常肠道生理功能,能较好的预防肠黏膜萎缩,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减少肠道菌群移位的发生[3]。而肠内营养方式中鼻空肠管通常被认为是相对简便、有效的方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常出现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与痛苦。由于管道长期压迫鼻腔黏膜、食管黏膜,造成该部分黏膜受损,出现溃疡;加之鼻空肠管长期对贲门括约肌刺激,影响其正常功能,更易发生消化液的返流,发生返流性食管炎;反复的消化液返流经咽部进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鼻空肠管不易固定,容易移位、脱落,需反复置管,造成其从鼻腔到空肠的黏膜损伤、出血。吕婵等[4]研究表明,术后门脉高压性胃病(PHG)的存在以及脾切断流术本身未能彻底离断侧支血管,造成此类患者食管及胃部黏膜缺血、淤血,加上鼻空肠管的反复异物刺激,使得食管-胃底进一步出血。虽然王嘉锋等[5]报道过空肠造瘘可能会出现代谢性、感染性、机械性、消化道4个方面的并发症,但是经过我们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上述60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而对于较轻的并发症均能较好的处理,减轻此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空肠造瘘组的返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咽部异物感、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等均低于鼻空肠管组,且患者的适应性较高,耐受性较好,便于患者康复出院.虽然仍然存在不少并发症,但通过合理的临床护理,均能将发生率很好的控制,利大于弊,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朱明炜.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循证应用[J].临床外科杂志,2008,16(12):12—13.

[2]陈彬彬,卢爱金,陈雪英.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肠内营养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7,7(21):1793-1794.

[3] 胡辉.肠内营养在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0,15(3):142-143.

[4]吕婵,吴云林,梁丽,史绯,杨卫平.门静脉高压脾切除门奇静脉离断术后再出血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分类研究[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9,4(1):45-48.

[5]王嘉锋,章琎.空肠造瘘术的并发症[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9):901-903.

论文作者:何杏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4

标签:;  ;  ;  ;  ;  ;  ;  ;  

脾切断流术后空肠造瘘与鼻空肠管行肠内营养的对比及护理论文_何杏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