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运作模式与对策探讨_大学论文

关于我国高校新型科研运行模式及其对策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科研论文,高校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高校新型科研运行模式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系统应在科技发展自身规律与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运作和发展,形成人才培养、科研、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三结合基地,从而担负起推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职能。这就有待于高校科研运行模式从过去计划经济的被动式向市场经济的主动式转变,将过去计划经济的“课题申报—研究—鉴定—归档”过程,拓展为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相接轨的“需求—选题—研究—鉴定—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满足需求”的全过程。有人称其为科研运行的上、中、下游过程(详见图1高校科研运行模式图)。为了使该过程形成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型科研运行模式,需要以两头带中间,做到面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从内在机制上提高科技投入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度。

图1 高校科研运行模式图

根据科研工作运行上、中、下游的基本划分,与上游工作相对应的是课题的需求模式,与中游工作相对应的是成果的生成模式,与下游工作相对应的是成果的对接模式。

1.1 课题的需求模式

需求不旺或者根本没有需求,则少或无课题来源。因此,只有课题需求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源泉。扩大需求领域、广开课题来源是上游工作的核心。因此高校既要寻求政府指导性的纵向课题和企业生产需求的横向课题,又要寻求面向行业和区域、面向高新技术开发区、面向国家重点工程和项目乃至国际上的各类合作课题。

需求与否或是否有能力满足需求,是一种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开发方的高校,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科研实力,这是承担课题的基本条件;二是科研的产出对象是无形的技术知识产品,供需双方的交易过程比较复杂,更多地要求高校以主动的方式深入了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隐性”需求,并在与需方密切交往中不断挖掘新的需求,即高校应具有较强的开发题源渠道的能力。

1.2成果的生成模式

成果的生成模式就是成果产生的有效途径,它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物质条件、思想激励、政策法律、生活后勤保障等综合因素营造的环境。所有这些构成了成果生成模式的中游系统。在系统中,各个部分、各个环节要相互协调、和谐顺畅,营造一个团结协作、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

1.3 成果的对接模式

成果的对接模式就是解决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渠道问题。它包括技术转让与技术交易、技术开发与工业化试制两个方面。提高技术成果工业化成熟程度,努力实现高校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再到工业化试制,进而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甚至国际化,是成果对接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需求模式、生成模式和对接模式是三个关系密切、环环紧扣的系统,共同构成高校新型科研运行模式。其中需求模式占首要地位,是科研成果生成与转化的源头,即后两者运行的前提条件。生成模式中间挑,既制约着需求模式,也制约着对接模式。如弱之,两头必弱之;如强之,会促进带动两头兴旺。对接模式是研究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的“接口”,决定着科研投入效果的大小,如果成果转化率高将刺激需求增长,促进生成模式这一块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

2

实施“需求—生成—对接”新型科研运行模式的若干对策

为了实行高校新型科研运行模式,必须从思想观念、人才、技术物质条件、组织结构、专业结构、政策法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支撑与科研管理创新,一般可采取以下对策:

2.1 建立以推进需求与课题、成果与转让相结合为目标的科研咨询信息库

需求模式与对接模式实质上是将需求转变为课题、成果转变为实际应用的过程,这就需要同外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和畅通的信息渠道,科研管理部门应当花大力气作好信息咨询服务工作,建立科研咨询信息库,着重满足需求与对接模式运行中对信息的需求。科研咨询信息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课题来源信息库,由纵向(政府类)、横向(企业类)、社会(地方类)和国际四个子库组成。课题来源信息库可以以专业研究方向和业务关系为中心、以已立项课题为基础、以潜在立项课题为指南、以校友网络为纽带、以本校的重点学科为特色建库。另一类是成果转化信息库,可按小试、中试、工业化试制等技术成熟程度建库。对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技术成果应首先在高校内实现产业化。

2.2 搞好课题的生成模式,改善科研条件和环境,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高校技术创新动力机制

技术创新动力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出一流成果的原动力,它离不开技术(业务)水平竞争动力和技术物质条件的结合;离不开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动力和思想激励与鼓励政策的结合。多从条件和政策上鼓励技术创新、鼓励技术冒尖、鼓励多出成果,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形成高校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关键环节。如:建立以“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及其商品化、产业化效益”为综合考核指标的高校科研目标管理责任制;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应从满足科研条件出发,实行经费核算与经费包干和节省有奖的政策;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进步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的政策;切实贯彻国家、地方政府有关技术成果转让和使用后对发明人的奖励政策以及技术中介服务人享有合法收入的政策;贯彻国家允许科技人员兼职、租赁、承包的政策,首先应允许高校教学科技人员在校内各系、院、所、校产各实体兼职,也就是在工作需要和单位聘用的前提下,允许教学兼科研的职,科研兼教学的职,教学、科研人员兼校产技术岗位的职;建立知识产权立档保密、流动保护、价值评估制度等。

2.3 设立开辟高校科技工业园区或工程研究中心,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目前,全国高校已建立三个大学科技园区,它们是: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东北大学科学园、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区。还在计划建立的有:清华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科技工业园、西安交通大学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东南大学高科技产业群、武汉大学与香港共建国际科学园等。为了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快其产业化孵化进程,高校应抢抓机遇,采取内引外联、技术入股、股份合作、合作合资的多种方式及时筹建高校科技工业园区或工程研究中心,对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和增强高校科技与经济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4 集中高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化零为整,整体集合,搞攻关协作,促进高校科研系统整体实力的提高

现代科技的发展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从单学科到多学科合作攻关,从“硬”技术到“软”科学相互结合,交叉发展,从实验室小试技术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高校科研工作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密切校内各专业之间在人才、设备、信息方面的联系与协作,联手争课题,攻项目,对外形成整体优势,对内优势互补,将会有效地增强高校科研的整体实力。

2.5 培养科技人才,造就人力资本,按专业建立课题专家系统

科技人才是科研的主体。现在技术创新的难度越来越大,不是“硬骨头”,就是“大战役”,更需要一批德才兼备、业务精干、年富力强的专门人才。根据高校科研运行模式“上、中、下游”各阶段对人才的配备要求,高校应分层次、有重点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工程技术专家、技术咨询专家和善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企业家队伍,这是高校科研工作上质量上水平上台阶上效益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应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术梯队建设的需要,实行传帮带,强化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同时按专业和学科设立高校争课题拿项目的专家系统,将其分类排队建立专门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在工作和生活条件上给予重点资助。

2.6 建立行政和技术保证相结合的科研管理专家咨询制度,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高校科研管理与开发组织机构可增设开放型兼容性的专家咨询部(或小组),吸收行业与地方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总工程师和总经济师参加,已经建立了董事会的高校可以吸收董事会的成员参加,充分发挥他们在制定学校科研规划、发展方向、专业技术咨询、争取课题、项目开发以及可行性论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便减少和防止高校科研和需求脱节,“学问”和转化脱节的现象,促进高校科研决策的科学化、综合化和民主化,使管理更为有效,组织、调控能力更加增强。

2.7 有步骤地推进高校科研机构的改革,逐步实行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

目前,许多高校科研工作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还显得很不适应,表现为活力不足、动力不强、竞争力差、研究力量分散,首先在科研工作的上游阶段就处于“疲软”状态。一些改革试点的科研机构的成功经验表明,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实施“五自”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是打开局面,走出困境,推动科技运行与经济运行接轨的根本途径。在“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总方针下,高校技术开发型研究机构应逐步由事业型向开发经营型转变,逐步实行以技术开发为核心的所长法人制或委托代理制;软科学研究机构应逐步由事业型向咨询服务型和社会公益型转变,逐步实行以技术咨询为核心的所长法人制或委托代理制,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地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标签:;  ;  

我国高校科研创新的运作模式与对策探讨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