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设计应用分析论文_黄璇子

黄璇子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背景下,市政工程规模和数量进一步扩大,大量先进技术和材料应用其中,致使工程施工愈加复杂,这就对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市政工程自身特性,施工难度大、涉及范围广,对于城市周边建筑物和交通影响较大,而海绵化设计作为当前一种前沿的设计方式,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就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进行分析,阐述技术要点,推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市政工程;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应用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对于城市交通影响较大,工程施工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设计质量。而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于资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优化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推动市政工程建设和发展。由此,加强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应用研究,可以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支持。

一、海绵城市概述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在场地开发中通过分散式和源头式措施进行开发,以此来维持场地原有水文特征。就海绵城市来看,包括峰值流量和径流总量,为了保持径流总量不变,可以通过渗、畜方式实现,可以保证一部分径流量不会向外排放。峰值流量不变同时,可以通过调解、滞留方式来控制峰值,适当的延缓峰值时间。

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趋势,有助于提升城市雨水调蓄能力,促使城市在降水期间可以像海绵一样,就近吸收和存蓄雨水,补充和调节地下水,这样在旱季缺水时可以使用存蓄的水量,以此来满足城市的供水需求。海绵城市自身对于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较强,是一种城市现代化建设中衍生的新式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发挥生态循环系统优势,遵循自然循环规律,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同时,具备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海绵城市的实践思路

海绵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为了可以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借助先进技术设备将有限雨水存蓄下来,借助自然力量排水;推行源头消减、中途控制和末端处理方式,实现对多层面雨水的有效控制;借助现代化技术和手段,改善城市水文循环,赋予城市海绵功能,是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一项重要内容。就海绵城市的功能来看,具有渗透、存蓄、调节、转输和净化等。通过不同技术的合理搭配使用,可以实现径流总量和径流峰值的有效控制,同时还可以提升雨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在实践中,主要是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渗井、调节池、蓄水池、雨水罐、雨水湿地、调节塘、植草沟以及雨水弃流设施等等。

在市政道路工程中推行海绵化设计,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重要内容。以往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中更多的是考虑汛期道路路面排水效率,借助横坡将雨水排放到道路两侧,从侧石偏沟排放到雨水井中,借助雨水管排放出道路区域,但是对于雨水的渗透、存蓄和节流却并未予以综合考量,导致工程建设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市政道路工程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范围较广,通过海绵化设计,可以为城市建立一个环保型的排水体系,实现对排水工程、道路工程以及绿化工程的全方位考量。在具体设计中,注重渗、蓄、滞、净、用和排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中,首先可以借助横坡将雨水排放到道路周边的绿化带中,通过绿化带生态植草沟实现雨水的渗透、滞留和净化处理,多余的雨水排放到雨水管中,最终排出道路区域,实现雨水资源的存蓄和利用。

三、市政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设计应用

(一)工程概况

以某城市主干路为例,全长大概在5.85km左右,设计车速60km/h,红线宽60m,根据海绵城市生态排水原则,实现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设计。

(二)设计要点

(1)道路工程。道路工程设计中,标准横断面可以采用图1所示的路断面形式。工程项目覆盖范围内,人行道横坡2.0%反向坡,车行道横坡2.0%。车行到路面采用直线路拱形式,车行到路面是直线路拱。该工程设计中,坚持在不改变原有的机动车道、辅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横坡坡度和方向的基础上,实现对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设计优化。

图1 路断面

首先,机非隔离带设计为生态植草沟,在沟中设置溢流井,溢流口处创设开孔立石和消能池,这样可以实现雨水的存蓄,避免水土流失,而机动车道的雨水通过开孔立石流入到植草沟中存蓄。其次,人行道上挖设2m左右的植草沟,通过设立开孔立石将非机动车道和辅道雨水排入到植草沟中,人行道雨水直接进入植草沟汇集起来,其余的雨水则是渗透到土层中。最后,不改变原有车行道路面结构层,摒弃以往的人行道路面结构层,采用资源利用率更高的透水结构层,可以将雨水存蓄起来,为干旱时期城市水资源利用提供支持。

(2)排水工程

暴雨重现期2a,净流系数0.6,地面集水时间t1=10min。结合地质勘查报告结果来看,由于工程地下水位高,自然土壤渗透率较低,所以对于道路工程建设影响较大。在排水工程建设中,在维护地基稳定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回收和利用,可以通过植草沟和渗透管、盲沟和渗透管措施,通过对道路结构的处理可以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中心绿化带采用盲沟和渗管方式,机非隔离带设置3m左右的植草沟,人行道2m的植草沟和DN150渗水管。

排水期间,机动车道雨水可以通过横坡排向两侧机非隔离带,根据工程设计要求设立开孔立石和3m左右宽度的植草沟;非机车道的雨水收集则依据道路横坡拍向周边的人行道方法,设立开孔立石和2m左右宽度的植草沟。通过植草沟的雨水积蓄和渗透,雨水逐渐下渗,土壤水分饱和度达到顶点后,通过渗管将多余的雨水排放到雨水管网中,在重现期如果出现大暴雨现象,雨水通过草沟内溢流口进入到雨水管网中,可以实现雨水的收集、渗水、蓄水和净水的功能,在需要水资源时将水分排出,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在道路纵坡最低点设立双控开口立石,大概在植草沟溢流口上方2m处。

四、市政道路工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图纸审核

市政道路海绵化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工程施工质量。这就需要在设计阶段加强设计图纸的审核,审核不严谨可能为后续工程埋下安全隐患,加剧安全事故的出现,不利于工程整体施工进度和安全。所以,通过设计图纸的审核,结合施工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全面掌握施工中的管线长度和规格,确保后续的施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

(二)强化管道安装质量控制

市政道路工程海绵化设计,主要是为了提升城市的自然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能力,需要运用大量的排水管道,强化管道安装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在管道安装中,施工单位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安装管道,确保施工活动可以安全有序进行,提升管道安装质量。排水管道接口处理中,应该将管道接口充分清理干净,在下方管道时借助大型吊装机械设备,联合人工联合作业完成。在满足工程施工需求的同时,还要注重遵循生态系统原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结论:

综上所述,在市政道路工程项目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推行海绵化设计,有助于对现有的工程设计理念和手段进一步优化,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维护生态平衡,对于市政工程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论文作者:黄璇子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设计应用分析论文_黄璇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