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新艺术--专家学者谈摄影文学_摄影论文

世纪之交的新艺术--专家学者谈摄影文学_摄影论文

站在世纪交叉点上的新艺术——专家、学者畅谈摄影文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点上论文,学者论文,世纪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摄影家》杂志社、《中华摄影文学》杂志社、《峨眉》杂志社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召开了“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对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艺术个性、表现手段和历史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研讨。与会者一致肯定了摄影文学鲜活的艺术生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现将研讨会整理如下:

布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摄影文学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门类出现,是件大好事。先有实践,后有理论。通过研讨会可以推动摄影文学事业的发展。我看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觉得很不错,知道摄影小说在我国已评过几次奖。摄影文学这个新艺术种类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希望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这门新兴艺术,使它茁壮成长。

汝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学会会长):摄影文学是一种新生事物,与古老艺术形式比,有生命力,带有综合性。从美学观点看,有启发。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怎么体现在摄影文学中?带有什么特点?怎么讲究美的形式?怎么与内容完美统一?摄影文学,一方面带有绘画性,反映一定空间对象,一方面又带有诗的性质,美和真怎么结合?这给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题目。摄影文学很值得研究,很值得探讨。形式不仅是摄影小说,还有摄影诗、摄影散文等,领域广阔,发展前途远大。

成志伟(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怎么把摄影与文学结合起来?看了文集,不少同志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很可贵。摄影文学不应是摄影与文学的简单相加,而是融合,或者说化合。这个题目新得有吸引力。从镜头中看到的世界,和文学家从文字里表现的世界,如何合为一体?希望向摄影文学先贤学习,使富有中国特色的摄影文学取得突破性成果。成东方同志做了许多基础工作;在新的领域艰苦跋涉,很可贵,团结了一批志士能人。我深信摄影文学会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实践,再出第二本论文集。

董良辉(中国文联副秘书长):摄影文学,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它兼容了文学、摄影、编导、表演、音乐、美术等众多艺术的特点,经过审美复合——艺术的和谐交叉统一视觉性和思维性形成一种独特的“复合语言”,塑造人物,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艺术理想。从欣赏的角度来看,它既给读者以具体可视形象,又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和多重的欣赏愉悦,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这是当今高科技发展带给艺术的变化,也正反映了社会快节奏发展、生活快节奏前进中,读者提出的欣赏要求。因此,摄影文学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一片光明。

蒋荫安(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我们的摄影文学,要经过实践,要开垦处女地,要付出努力,摄影文学是新生事物,可以发展更快,样式要多样化,我们报纸愿作试验园地,要重视效果,要使摄影文学幼苗不断壮大,更有光彩。

张朋石(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副主任):摄影文学与电视离得最近。我从事电视30多年,我对摄影文学接触少,我搞过摄影小说评奖。要让摄影与文学有机结合,经过实践,再来界定。我们电视工作者愿为摄影文学发展,多做些工作。

袁毅平(中国摄影家协会顾问):摄影文学的产生是合理的。它的发展道路曲折。有人认为摄影小说不真实,尽管年轻人热心、奔忙,摄影刊物还很少发表摄影文学。摄影讲真实,文学讲虚构,两者怎么结合?要继续探索,要提高品味。还要有舆论阵地,建议《中国摄影》杂志发表一些。摄影文学前途无量。

成东方(《中华摄影文学》主编):学科交叉是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摄影艺术与文学相互吸引和交叉,相互对立,相互联系,有交叉又有分离,交叉出共性,分离出个性,使摄影文学中的“摄影”不是图解其文学,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说明其摄影。摄影文学可分为摄影小说、摄影散文、摄影诗和摄影报告文学等艺术体裁,也可分为叙事摄影文学、抒情摄影文学两大类,摄影文学的美学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兼容性,即科学与艺术元素的兼容、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兼容。第二是多样性,它包括类别的多样性、形式的多样性、结构的多样性等。第三是参与性,这是由摄影文学的创作要求、特殊的审美表现和特殊的表达方式所决定的。第四代时代性,这首先是它以先进的科学手段介入了再现人类社会现实的艺术表现,其次它在向文化、历史作深层挖掘、揭示人们心理结构擅变等方面同样表现了鲜明的时代风采。

王振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从摄影问世,到电子绘画。科学与文艺都在发展、融合。摄影文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摄影小说搞过两次评奖。它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合作、支持。从绘画到电视艺术,人们总想实现探究人类来源的宿愿。电影、电视、摄影、文学几支队伍的合流,奖会大大推进摄影文学新事业。

阎国忠(北京大学教授):艺术史上一条规律,就是艺术形式的不断增多,人们需要有不断整合产生的新的艺术。摄影文学就是有综合意味的新的艺术样式。电影是综合艺术,通过作用于人的多种感官,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摄影艺术有自己不同于电影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要表现一定的时空。摄影文学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反复玩味、多次欣赏、沉迷静观之可能,体现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必将取得自己应有的社会地位。

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一种新的事物能否持久并兴旺发达,一定要有生存的根据。这一根据,可以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找到。摄影文学经过表演和摄影,使文学的描写获得了与之匹配的直观画面,塑造了诗画合一、文画合一的新形象,推到读者面前的是语言符号与视觉形象相统一的对象。读者不仅在读,更重要的是在看,读中有看,看中有读,在保留了文学的阅读作用同时,充分发挥视觉作用,这就获得了心理学的依据,这种艺术活动使艺术信息得到了审美的增值。摄影文学使用过程中的接触、代码由单一形式变成为写、文学与摄影、画面的结合,从而改变了语境,增加了审美信息。更重要的是,摄影文学不单是增加了画面,而且这画面包含的形状、色彩、运动、表情、动作等与文学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思”与“看”相互作用。

赵遐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应当十分注意摄影文学创作队伍和摄影文学阵地的建设。这里,关键的一条是摄影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作为一种秉性的特异的艺术,尽管有很多的摄影爱好者作基础,我们也不必幻想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浩浩荡荡,这是合理的设想。不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消费要求。为了这个目标而致力于摄影文学创作人才的培养,是有意义的,值得的。

马相武(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摄影文学要为读者接受,才能实现它的美学价值和社会功能。摄影文学作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接受的具体化过程。在现代艺术体系中,多元性的摄影文学占有特殊位置,它以新的艺术价值丰富了审美文化,使审美感多样化了。摄影文学是一种既有瞬间性又有连续性的艺术。它的形象塑造是在瞬间完成的。它的连续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文学和语言造成的历时性形象塑造和形象感受,二是多幅摄影艺术作品画面经选辑而构成的延续性表现方式和表现性内涵。在摄影文学作品的接受时,会获得一种现实空间相近似的艺术空间感受。这种空间感受是双重作用的结束:一是平面造型的摄影作品发生的作用,二是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发生的作用。

李泱(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鸦片战争前后,摄影术传至中国。“五四”前夕,中国文坛出现了摄影题材的小说、弹、词、诗、竹枝词、小品文。摄影文学是摄影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有机结合,是新时期我国艺苑中的奇葩。它崛起在80年代的中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现实的合理性。1993年《中华摄影文学》的创刊,《人民摄影》报开展关于摄影文学艺术形式的讨论,1994年《文汇报》“中华杯”摄影文学笔谈征文活动,中央电视台两次邀请专家学者探讨摄影文学,1995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我们今天召开的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都表明中国摄影文学发展到现价段,已经实现了较高层次上的文化组合,艺术融渗。今后,我们要抓好三方面的工作:(1)继续繁荣各种体裁的摄影文学创作,把精品推向全社会;(2)开展关于摄影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3)兴办摄影文学教育,培养各种人才。 只要我们有坚定不移的目标,有百折不回的毅力,我们一定能在摄影文学这个艺术新画廊里,不断贡献出有时代光彩的为人民喜爱的艺术珍品。

骆飞(摄影家):能否把文学与摄影综合起来?什么是摄影文学?在中国,实践还不够,像《北京的前卫艺术家》、《荷花》、《我要读书》等作品是不是摄影文学?中国的摄影文学能不能成体系?有什么样的特定含义?能否站得住?改革开放了,搞摄影文学有社会基础了。但要有人切切实实来搞,要建立队伍,要成立组织,要研究什么是摄影文学的语言?表现手段?还要有自己的摄影文学阵地。有志于摄影文学事业的人,要团结起来奋斗。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摄影文学已来到确定其美学特征的关口。摄影和文学各有其得:摄影艺术长于提供逼真而直接的艺术性,但在深入思维领域时却是间接的;文学善于造成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却在还原视觉效果上发于间接性。摄影文学这门新兴边缘艺术的美学特征,即在于能使两门艺术能经过匹配而产生“互启”和“互补”的效果,这就为摄影艺术与文学综合成为摄影文学,提供了必要而充足的理由。要而言之。摄影文学是由照片和文学相互匹配以求互启和互补效果的边缘艺术,其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逼真而直接的视觉性与具体而生动的思维性的相互匹配。正因为此,摄影文学在当今世界愈益受到关注,它可以满足在这个分裂和不确定的高度符号化世界时,人们把握整体性和确定性的强烈渴求;而文学部分既可以提供文化和历史的深度阐释,也可以确认影像部分的不确定性和多义性,以适应读者的不确性眷恋。

唐宋元(四川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一种艺术区别于它种艺术的鲜明艺术特征,莫过于所使用的艺术语言。美术的语言是线条和色彩等,音乐的语言是音符旋律、节奏等,电影使用的是镜头叙述的蒙太奇语言,舞蹈使用的是动作语言,而摄影文学的独树之处,在于它使用的是“复合语言”,根据成东方先生的“审美复合论”,摄影文学的语言是一种复合语言。表面上它是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而实际上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有人问,摄影和文学怎么能有机融合或化合?创造性地运用“复合语言”,达到“诗中有画,画在有诗”“文中有影、影中有文”的境界。“复合语言”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1)复合的涵盖包容性。(2)画面的断续性和文字的连续性相结合。(3)多义性与确指性的综合。(4)文本的复合性和接受的重铸性相结合。加强了“复合语言”的研究和创新,与摄影文学创作质量的提高关系密切。

宋开智(江苏省连云港市委副书记):我平常写散文和杂文,今天就抒情性摄影文学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摄影的单纯的新闻性迈向抒情性的发展,既是艺术上的飞跃,也是时代欣赏趣味要求的结果。摄影和文学的联姻。使抒情性得以更大的张扬,发展抒情性摄影文学作品有了优越的基础。而抒时代之情,抒人民之情(当然也包括抒发个人之情)。则可以使摄影文学创作贴近群众,产生更大的影响。摄影散文和摄影诗,是两种抒情的新颖而有力的形式。它们通过特殊的“复合语言”,高度凝炼地反映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很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另外,我也觉得可以尝试“摄影杂文”的创作,以纪实的画面和犀利的文字相匹配,对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予以抨击和批评,岂不大快人心,亦顺应了时代要求,喊出了人民的心声。

程树榛(《人民文学》主编):作为一种新的艺术,摄影文字有生命力。如同氢和氧化合成了水,摄影文学应该是两者的化合。摄影文学可以成长为独立的艺术,幼苗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我们《人民文学》和社会各方面都支持摄影文学,要动员文化人,艺术团体扶持摄影文学。

杨学礼(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能在我校召开,我们感到很荣幸。这为我们向摄影文学界朋友与会学者,专家学习,提供了机会。摄影文学是一门诞生在造型艺术摄影与语言艺术文学边缘地带的新型艺术,其生命力是旺盛的,前途是远大的。我校是为首都培养中学师资和其他人才的基地,我们支持、发展摄影文学这样的边缘学科、复合学科,我们要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培养人才。我校要进行这方面的教学、科研。

陈荒煤(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我看罢《中国摄影文学》杂志很高兴——因为它是摄影和文学有机结合的新兴艺术杂志。我觉得摄影散文和摄影诗容易表现,作为摄影小说则比较难。我倒觉得可以开展摄影文学评论,对真正优秀的作品,通过评论者精练的评论、作者的创作体会、读者的感受进行一番探讨,这恐怕比登一篇作品更有影响。

张燕瑾(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摄影文学还稚嫩,还粗糙,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支持摄影文学,就是要投入人力、精力,扶持这个新生事物使它健康成长,使它成长为能与其它艺术门类并驾齐驱的文艺大国。那么我们就要做两方面的工作,即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知行并进。新兴事物,也应有所借鉴。早年唐代就有了造型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绘画题诗题辞也是这种结合的一种形式。艺术离不开文学,即使一张照片,只要给它起一个题目也使与文学沾了边。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应当提高摄影文学的品位和层次,使它成为既适应观众的要求,又能提高观众审美趣味的既通俗又高雅的艺术品类。

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摄影文学的出现,反映我国当前文化的丰富和文艺形式日趋多样化的发展倾向。

摄影文学产生的时代条件已经具备:

1、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经普遍化。

2、人们对摄影艺术的爱好日益浓厚, 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创新充满期望。

3、报刊(发表阵地)的增多。

4、印刷技术迅速提高,报纸也可以印出很精美的摄影作品。

5、在我们这个影像时代,人们对可视性文艺作品予以很大兴趣。

6、开始有一批摄影文学作品在报刊上出现, 受到广泛注意与欢迎。

7、摄影文学正受到评论界的关注,有理论的发展, 就不会落入盲目、随意与自生自灭。应该说,时代呼唤这门新的艺术显露光彩,可以预见,它将成为一门有广阔的前途和创造空间的艺术。

《论文集》的出版和研讨会召开,无疑对其起到推波助澜作用。如果明天摄影文学成大影观,那么我们应该记住——它是从今天开始的。

标签:;  ;  ;  

世纪之交的新艺术--专家学者谈摄影文学_摄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