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论文_孙希

孙希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地域等特殊性,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对于建筑的表达及审美追求均不一样。而建筑作为地域文化表达的载体,如何表达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的灵魂,是目前每位建筑设计师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两个剧场建筑案例来论述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体现。

关键词:剧场建筑;地域文化;民族特色

引言

歌剧院建筑可谓是体现该地区人们的文化水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悉尼歌剧院,在20世纪时是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当时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因此,具有地域文化的建筑是最具有灵魂的,同时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被后代保留下来。

一、剧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大众审美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象不仅仅体现出建筑设计技术的水准,同时也是公众审美和地域文化的代表。一个可以让城市引以为傲的建筑,是该地区公共文化形象的坐标。剧场建筑设计结合时代审美与地域文化特征已是基本的建筑设计策略和重要的建筑审美标准。充分发掘建筑的大众审美属性和地域文化特征,以特定的建筑语言,生成可意象的建筑形式,表达为体验化的建筑空间,富于文化识别性和大众审美品质,是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标识设计的重要价值体现。

大众审美的建筑设计意象是在对大众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典型的大众认知、感情、愿望,设计师经过艺术创造,运用技术手段,形成的综合的建筑形象。基于大众审美的建筑形象具有通俗性、可意向性、雅俗共享的特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和广泛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意象易于激发民众审美的认同。比如“龙凤呈祥”、“珠联璧合”等吉祥含义,中国尊、宝塔、帆船、灯笼等美好形象,容易引起民众美好、积极的联系,容易形成广泛的认同感。

剧场建筑要善于把握地域文化特征和场所特征、如北方四合院落、宫殿、南方白墙黛瓦、马头墙、福建土楼等是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体现了当地建筑典型建筑和人居理念,建筑形式传达为特定的文化符号。剧场建筑设计过程中,从整体造型到细部特征,把握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意蕴特征,通过提炼、抽象、变通,通过对体量、材质、肌理、色彩等综合运用,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地域风格建筑,增加当地的建筑文化内涵。

有不少知名建筑形象奇特、突兀、造型表达有歧义,在民众心目中并未引起认同,被冠以“歪门邪道’,、“笨蛋’,、“棺材’,等称不敬的称呼。那些异形但是缺失美感的建筑,那些孤绝突兀冷冰冰的形象不应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师应该更加自信地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地域文化中汲取养料。

二、地域文化和大众审美在剧场建筑的表达

本文对歌舞剧院和演艺中心两个剧场地域文化及大众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进行分析。

(一)歌舞剧场

方案一 设计概念“城’,金色之城

一座城市,一部文明史。某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中心,是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光辉典范。一座城市有说不尽的意象,是歌舞剧院建筑方案的创作源泉。寻求最能代表城市文化特色,“城”,具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的传统人居理念可以概括为“大、地、人”的三才观:上有大顶,下有地基,中间居人,这在“城”的形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中国传统戏曲表演都以戏院、楼台作为建筑载体。中国文化中常见以“城阙”为意向的琼楼玉宇和歌舞升平盛世美景。这个因“城”,而存在的经典意象,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表达,是地理位置、文化理念、社会构成和建筑形制高度统一的综合典范,代表了中国传统之“城”的最高成就。

本方案建筑形象以“城”为原型,力求构筑一个“城阙”意象;通过现代建筑语言、材料和科技手段,抽象构成,追求“神品”的意境之美,体现中国文化重“象”的审美特质和建筑的时代属性。造型上突破源于西方的观演建筑的形式,创造一个代表的建筑,体现中国的传统的建筑意蕴,打造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式艺术殿堂。使之成为市民文艺生活之城,向往之城、骄傲之城。一座影响未来的金色之城,基座上方设环城共享平台,平台外侧构筑出挑式墙垛,垛上安置九宫格灯柱,灯柱阵列分布,如同宫殿的须弥座,形成华美的古典意象,强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见图1)

方案二设计概念:红色之舞—舞动的中国龙

舞龙,是中国最具传统的文艺活动,盛行千年,经久不衰。其广泛的流传、深厚的文化,堪称世界民众歌舞史上的奇葩。“红色之舞——舞动的中国龙”这个概念旨在创造一个舞动盘旋、蜿蜒流转、气韵生动、节庆生辉的建筑形象,体现歌舞剧院的艺术特征,打造城市特色的建筑气质,书写浓郁的中国传统氛围。

中国红,是我们文化标识中永恒的颜色。红色表现出中国文化旺盛、鲜活的生命力,体现中国民众积极、乐观情绪、节庆色彩和浓烈的艺术氛围。红色之舞的建筑意向还具有其他的解读特征,构成建筑的红色幕墙如同环绕的红色飘带、祥云或是层叠的灯笼等。各种文化意向的多重解读丰富的建筑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建筑呈双曲流线型。主体部分由三层红色幕墙逐层向上扩展,盘旋升腾,如同舞动的红色巨龙。建筑底层向内退让,朝向主人口广场处,形成宽大的人口空间,观众门厅通过大面积玻璃幕墙与室外广场形成通透的连续场景,强化了剧院的开放性和公众性。入口大厅内对称布置红色圆柱与景观墙,形成喜庆祥和的礼宾氛围。建筑屋顶采用深灰色的双圆攒顶,借用大坛的屋顶造型,传达城市传统建筑意味,灰色屋顶与红色的墙面形成对比,别具艺术效果。建筑表皮采用鳞状的穿孔板,结合夜景照明,营造镂空的灯笼效果;还可以利用LED发光技术,形成图案叠加和光媒变换的特效,建筑外墙如同巨大的光影屏幕,形成富于变化的建筑肌理和生动的城市表情。(见图2)

(二)演艺中心案例分析

场景与主题营造:以演艺中心为核心,本设计通过“风花雪乐,丝路歌城”的主题化营造,通过“走进、体验、演艺、记忆”这四部曲的宏大精微的游览叙事,打造 一场属于演艺中心的视听盛宴,呈现一个风情浓郁的全景式旅游画卷,塑造演艺中心的全新魅力和旅游价值。演艺中心建筑是整个广场的视觉中心。对旅客具有视觉引导作用。演艺中心设计灵感集合了几个特色原型:一、大山雪莲;二、姑娘花冠;三、新疆手鼓四、节庆灯笼。建筑造型通过椭圆形体和表皮肌理,取几个经典形象的典型特征,经过精巧的建筑语言,形成了丰富的建筑意向和多重美好意蕴的表达。立面花瓣式的肌理削弱的建筑的厚重感,配以镂空的建筑表皮,使得整个建筑在视觉上更加轻灵和别致。宛若“朵欲将绽放的雪莲、精美夺目的少女花冠”、精雕细刻特色新疆手鼓、风情浓郁、节庆生辉的金色灯笼。一个代言演艺中心的标志建筑和大家向往的地方。此外,建筑四周高低起伏的绿地作为其依托,衬托出众星捧月、雪莲绽放的唯美画面。(见图3、图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师应充分理解建筑美学和大众审美,挖掘和提取地域性文化符号,并将其运用到建筑物创作中,使地域文化脉络得以延续,营造我们熟悉的且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度高的地域特色城市建筑景观。本文通过对两个剧场的创作实例,提出造型语言、装饰元素、形象和表情等手法的运用,讨论如何将地域性文化符号运用到符合大众审美的时代性建筑创新民族特色剧场建筑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华.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中外建筑,2011(2).

[2]潘琨.浅议利用地域特色创造景观个性[J];大舞台;2010年01期.

论文作者:孙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8

标签:;  ;  ;  ;  ;  ;  ;  ;  

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论文_孙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