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次转向与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次转向与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个转向及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高校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5)12-0034-04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不会自发生成,它需要通过高校思政课这一主渠道向大学生传递。正如列宁的灌输理论强调,先进的社会意识是通过不同教育形态和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和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政课的教材、教学话语和教学模式的融合,并沿着思政课的运行规律予以展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三个转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需要以教材、教学话语和多元化教学模式为依托,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正如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强调,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创新,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政课建设体系。

       (一)着眼于从中国社会共识公约数转向思政课教材体系

       作为中国社会共识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其实质是把社会主导价值理念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让大学生在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中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这一过程蕴涵着两个维度,一是对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原有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深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贯穿教材的主线。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领导实施的思政课4门教材体系修订正是着眼于此。二是强调思政课教材的整体性,从不同层面展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及其当代价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维度,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四个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运用。

       (二)着眼于从思政课教材话语转向教学话语

       如果说思政课教材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其向教学话语的转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其原因在于,这一转化并不是将教材体系的内容直接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它受到教师、大学生群体特征、教学方法、具体教学内容等因素制约,包括研发教材、精选教案、课堂设计、讲授讨论、考试评价等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如果忽视这一转化的有效性,将容易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中“拼接”和“片段化”。这在于,思政课的教材体系具有理论化、较精练等特点,主要是用理论话语精练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于教师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边界,而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用他们能理解的、喜欢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转化。一是教学表达方式的对象化,用大学生能理解的教学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文化传递、故事讲授、角色体验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把“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判断优秀作品的标准,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方式对象化的问题。这既需要观照不同年级、专业背景的大学生的特点,又需要观照不同生活背景和个性的大学生的特点。二是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化,用当代大学生群体能够认知的方式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而言,个体是以自我为圆心,沿着家庭、社区、学校、社会和国家的螺旋上升序列认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当大学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对于我的生活有什么用”的追问之时,我们需要回答的是以个体的现实生活为起点,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应如何处理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大学生的交友、恋爱、职业、道德、政治生活等日常生活领域。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个体的生活及其物质生活实践作为解读人和历史的起点,这同样适用于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起点。因此,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领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库,它为教学话语提供表达方式和素材,使理论话语能够落小、落细和落实。

       (三)着眼于从思政课理论教学转向多元化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学体系是有效推动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需要从单一理论教学转向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和研讨教学。美国品格教育明确提出要通过有挑战性的学术课程向青少年传授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并用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指导美国学校公民道德教育课程建设。在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群体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呈现出海量与碎片、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的特点,这种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改变了思政课教师的传统知识优势,甚至大学生在知识信息的容量和时效上均优于思政课教师,从而导致知识传递方向去中心化,甚至变为从大学生流向思政课教师。这一变化要求思政课教学从一元封闭单向知识输出转向扁平化、网络化知识传递,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的变化,而是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场域、思政课教师等要素的发展创新,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如同互联网web1.0向web2.0的升级。一方面,用专题教学、研讨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形成教学过程多元化。专题教学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以各门课程中的核心知识为基础从不同视角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之维和现实之维。研讨教学侧重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合作,引导大学生运用专题知识聚焦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既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又是个体基于理解之后的再阐释,以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价值判断的能力。北京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辩论赛以“建设法治社会更应侧重关键少数还是最大多数”为主题就是这种研讨教学的典型形式。实践教学侧重于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向实践的外化,发挥大学生知行统一的主体性,如实践调研、三下乡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另一方面,用课堂教学的现场性与网络化相统一形成思政课的“互联网+”。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强调课堂的现场性,通过教师的讲授、大学生的“内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而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把课堂向网络化推进,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网络资源、微博学习、数字案例等建设思政课的网络课堂。可见,课堂网络化能够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和互动性的学习需求,大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方式,从而建构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西南大学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 网络教学 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改革,运用“至善在线”云教学平台建设“导入+微课程+学习链接+测验+学分”为主体的网络教学模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政课“三个转向”中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三个转向”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在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探究课程开发和活动资源建设三个领域。

       (一)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能为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情感氛围和环境,从而推动大学生知、情、意、信、行的转化。这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到实践不是直接转化,而需要通过情景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动机。这在于,道德行为的发生首先需要个体能够感知到道德的问题情境,并能够从道德的角度去予以诠释和理解。由此可知,大学生的价值观认同和践行是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再从“信”到“行”的过程,它必须是大学生经由核心价值引导,在“生活”中进行角色体验或亲历性学习而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而这种“生活”与充满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情境密切相关。因此,思政课需要创设蕴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认同动机。一是选取源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素材。教学情境中的素材应是大学生所理解和关注的生活形态,这要求教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选取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领域的素材,如当代大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责任等主题。《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调查指出,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理论信息的关注度普遍较高,政治参与意愿较为强烈,国内时政(76.5%)和国际时政(59.0%)是大学生日常关注度最高的两类新闻信息;56.7%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支持在校大学生参与民主选举、政治监督等活动。二是源于日常生活的素材需要由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积极建设。思政课的生活素材来源于大学生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素材不仅仅停留在自在形态,它更需要向自为形态演进,表现为经过精心设计和建设的生活素材,这是由思政课的目标指向和价值指向所决定的。因此,这些生活素材不是简单的“讲故事”“看电影”“聊八卦”,而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进行再创造和提炼,从而使生活素材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大学生的主体参与。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所强调的“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同样适用于生活素材的建设原则。三是运用生活素材营造思政课的教学情境。情境是能够帮助学习者利用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并形成熟悉的参考物,因此,运用大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营造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和践行,这些生活素材通过实物、活动、表演、语言描述等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爱国主义”主题,可以从中文繁体字的“愛”和“國”的解读中展开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愛”意味着用心和情感,“國”意味着人口和军队,既生动展示了爱国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又展示爱国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从而在传统文化隋景中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二)开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问题探究课程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与思政课相衔接,是作为一般的知识点体现在专门章节之中还是作为“问题”呈现在课程教学之中?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强调通过有意义和挑战的学术课程建设向学生传授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核心价值观,美国杜克大学本科生课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的课程大纲将“马克思究竟说了什么”这一问题作为该门课程主旨,作为一种借鉴的视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作为“问题”贯穿在思政课课程中。其原因在于,作为一般知识点教学在教材中大多是确定性的概念或结论,大学生聚焦于“是什么”的学习,而作为“问题”的知识教学则蕴涵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大学生聚焦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创造性学习,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问题”呈现在教学之中时,基于“问题”研究的开放性、视角多元化和小组合作,能有效适应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去中心化、独立性和合作性的能力培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问题不是对生活中的吃、穿、住、行等随意发问,而是依托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展开,一是把其转化为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一系列具体问题,形成研究课程和实践教学的主题,中国人民大学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依托,开设“别笑我是思修课”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把爱国主义、人生价值、道德等教学主题凝练为“爱国随手拍”“道德那些事”和“这就是幸福”等主题活动。二是把这些具体问题蕴涵在大学生能够观察和体验的生活情境之中,在可感、可观的生活情境中生发问题。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30个重点难点问题的征集及解答》,以30个问题为依托形成教学主题,在问题探讨中如何实现教师的“教”与大学生的“学”的统一。

       (三)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政课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重要维度,能够形成思政课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因为,大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用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相互影响。正如人际交往理论所强调的:个体在相互直接见面之时,用内化了的现存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相互影响。因此,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在活动资源中时,这些活动资源不仅具有价值导向性,即旗帜鲜明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和反对什么,而且能够把这种价值导向渗透到日常化、具体化和生活化的活动之中,成为价值导向和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提出了15项重点活动项目,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诚信建设制度化、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文明旅游活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扶贫济困活动、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等等。首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的建设过程,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大学生群体的具体特点把这些主题活动转化为他们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活动形式,否则将使活动流于形式。例如,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主题活动,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侧重于用形象化的方式,历史专业的大学生侧重于“读史”的方式,把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其次,需要把传统节日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活动资源相结合,开发活动资源的“现场教学”。各种传统节日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蕴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既为主题活动营造情境又直接成为主题活动的内容,从而能够实现高校思政课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延伸,把课堂讲授与现场体验相结合。例如,延安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就是把学员带到延安10多个革命旧址,讲解员在历史的发生地进行讲解、专家点评和现场案例剖析,让学员亲身感受这些历史事件的发生,从而强化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标签:;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次转向与实现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