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研究

杨 栋

(南华大学 体育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 运用社会效益后评价理论,对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的概念、评价原则进行了阐述。构建了由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社会效益后评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传统上以“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构造的人际网络正趋于弱化。而我国大规模修建的各类商品住宅小区将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起,构成了大大小小的“陌生人”社区。社会管理模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由“单位制”向“社区制”进行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体育活动发挥了很好的“粘合”作用,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将人们由“陌生人”逐步演变为“熟人”,对于社区的和谐发展、邻里关系的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城市社区体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深入和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社区人民健康意识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成为整个全民健身中的最主要成份[1]。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动项目的发展。有投入就要有产出,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建成后究竟能发挥出什么效益,这是需要厘清的问题,也会为今后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经验或教训。本文对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概念进行分析,确立项目评价原则,构建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为人们更好地认识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提供参考。

关于奇与正的关系,当代深于中西古典传统的“德国学派”艺术大家全显光,提出“画眼”一说,他指明,在绘画实施重叠之前,要特别强调“疏画”“散画”,强调笔墨色之间的间隙之韵,也就是注意经营“画眼”,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分明之韵律,他说:“以线作团块时,不要把线和线之间的空隙填死,变成一块,相反,线线并置与重叠,要注意留出空隙,效果上能出现细小的白点、白条与飞白等,画才不会变成死块。如同太极阴阳鱼图中鱼眼的白点与黑点,正是最动人的,这告诉我们画中要有画眼,书法有书眼,篆刻有印眼。”㉑

1.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概念解析

现阶段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是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基层社区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2]。公益性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是对政府投资的项目建成后带来的各方面社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不仅要考虑该项目经济方面的价值,更要考虑的是项目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多类别因素之间的关系[3]。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是社区建设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社区提供健康促进服务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进行的跟踪评价活动。

实验参考了饲料中那西肽的测定方法,先加入0.2 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1 ml,再加入N,N-二甲基甲酰胺,导致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浑浊,那西肽不能全部溶解。而直接加N,N-二甲基甲酰胺,对照品溶液澄清,那西肽预混剂供试品溶液由于受辅料的影响显浑浊。对两种溶解方式进行了比较,分别取溶液进样检测,发现直接加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的对照品和供试品溶液,相应的响应值高约3%,说明如果先加0.2 mol/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1 ml,再加N,N-二甲基甲酰胺有可能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这要看对照品和供试品溶解的程度,这种方式不可取。

基于“国际矿产评估标准模板(IMVAL模板)”,SME于2016年1月发布了第一版“SME评估标准”,并在参考2017版“国际评估标准(IVSs)”的基础上,出版了2017版“SME评估标准”。

2.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评价原则

对项目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后评价的基本要求。评价不能由项目建设者和管理者参与其中,而应该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来独立完成。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对项目进行一个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

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直接作用的对象,也只有学生个体才能主动实现学习的过程,使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效果。因此学习者的各类特征,“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10],应作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为后续的各个环节提供依据。同时,一切以学习者特征为基础,无形中也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学习者特征分析更加具有无可比拟、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社会效益具有慢热性、非显性的特点,往往要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质量到底如何?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进行认定。本文将从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条件保障、实现程度及可持续发展三方面进行探讨。

2.1 全面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改革发展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波折,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条件下应用而生的,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参考的实例并不多,很多情况下都是慢慢摸索而不断前进的。因此,在评价项目后社会效益时,及时总结项目的利弊,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馈,以便为今后项目的建设提供更好的经验。

壳聚糖酶主要是由微生物和植物产生的,该酶在这些微生物和植物的营养和防御功能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于1973年在研究土壤中的细菌和真菌时首次发现。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已经有大量有关细菌、真菌以及植物中壳聚糖酶的结构、纯化和理化特性等方面研究的论文被报道[2]。

2.3 反馈性原则

3.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

2.2 客观性原则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主体即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者,可以理解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或第三方[4]。实践表明,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及其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源泉[5]。目前来说,我国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主要是由各级政府来承担,或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府在向居民提供服务时,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是必须的两个要素。体育场地、器材是居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社区是否能为群众提供合适的体育设施,满足越来越多的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活动需要是考察其工作的重要指标[6]。另外,社区体育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如何都直接影响到健康促进的效果。

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涉及到服务主体、客体以及项目建设阶段性效益,既要考虑显性的、容易看得出的效益,也要抓住那些潜在的、不易量化的效益,从而对项目作出一个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表 1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条件保障

3.1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条件保障

3.2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实现程度

表 2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实现程度

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社区体育建设进行得如何,体育服务工作开展得如何,最客观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7]。姚绩伟等认为,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可对公共服务满意这样理解,即公共服务享有者对某一个部门、机构或组织等所提供的全部产品(包括服务、活动、过程等)的可感知效果与其期望值比较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状态[8]。只有居民对该项服务感到满意并充满期待时,他们才会积极、踊跃地投入到其中,项目才会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另外,公共认知也是评价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健康促进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人们如果能够正确评价体育锻炼在身心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实现自主锻炼、了解体育锻炼基本常识避免运动损伤,这对于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3.3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表 3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可从可持续性投入和居民参与意愿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政府对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进行有计划地资金投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定期维护、更新。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民需要新建、扩建体育设施,从而保证人们能够正常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育健康促进项目要体现持续性,可以从居民活动参与度和其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活动来进行评判。如果家庭成员参与度高,说明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发挥出了辐射和带动效应。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社区居民高涨的体育锻炼热情与体育服务有效供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各级政府也在积极加以应对。虽然体育健康促进项目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但已发挥出了应有的社会效益。本文从社会效益后评价理论出发,构建了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的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邱 燕,王翔宇.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构动力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17(6):20-23.

[2] 孔 祥.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主体及实现路径[J].体育与科学,2011,32(4):66-71.

[3] 王 欢.公益性投资建设项目综合效益后评价[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17.

[4] 董翠香,郑继超,田 来,等.上海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6):17-20.

[5] 姚绩伟,何 潮,许文鑫,等.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三维结构要素及其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2):14-20.

[6] 闫建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评价理论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91-93.

[7] 闫建华.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理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4,36(2):5-8.

[8] 姚绩伟,杨涛,丁秀诗,等.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公众满意度的概念溯源、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6,33(1):48-56.

基金项目: 2017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7YBA341)

作者简介: 杨 栋(1974—),男,湖北襄阳人,南华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健康促进研究。

10.16730/j.cnki.61-1019/g8.2019.11.023

【责任编辑 田泽鑫】

标签:;  ;  ;  ;  

城市社区体育健康促进项目社会效益后评价体系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