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论文

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论文

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

刘 琼 石家庄市科技合作与创新平台中心

李康宏 扬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 随着国内经济形势不断向前发展,高校与企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对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不断深化,不断完善。本文分析了当前经济学专业实践基地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思路,给出了合理的建设意见和应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此提高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规模化,实现双赢局面,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专业;实践基地;模式探究

前言

实践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完成学习环节的重要部分,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职前准备。经济学专业学生只有经过校外实践,才能将所学书本知识转化为自身业务能力,才能增长职场经验,明白将来发展方向,以此增强就业竞争力,尽快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与岗位[1]。由此看来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与建设,在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尤为重要,校外实践基地是学生认识用人单位发展状况,了解社会,了解时代发展状况的重要桥梁,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培训,学生才能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锻炼自身创新精神。

一、当前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高校各方面也获得长足发展,尽管在毕业生就业实践上获得了一定成就,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学校没有完全对接企业。由于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彻底,企业没有形成培养人才与储备人才的责任意识,学校没有考虑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问题,导致企业与学校链接不够紧密,彼此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企业对经济学专业实习生管理较为松散,采取一定的应付形式,这种态度不利于人才成长,也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其次,校外实践极度发展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通常情况下,学校长期联系几个企业,提供给学生实习岗位也不多,而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也不会将重要岗位交给不熟悉业务的实习生管理,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发挥与潜能挖掘。学校应该采用多种形式联系更多的企业,给学生多种练习机会,有助于学生更快找到就业岗位。其次,目前学校、学生与企业未建立可靠的运行机制。二者没有树立“双赢”理念,建立校企没有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往往停留在政府命令层面,未能深入市场发展规律深度,没有实行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以学生实践环节实现彼此共赢。学校往往只顾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提高办学质量,未能实现人才培养最终目的;学生即使以实践基地锻炼职业技能,提高社会阅历,可是没有给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也没有提供企业所需人才,更不用说给企业储备人才。

二、当前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思路

立足现实,面向市场发展方向,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不断拓展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实践基地,实现校外基地快速发展[2]。首先是将现有基地进行规范化建设,由于目前很多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实践基地管理较为松散,未能建立比较完善的规范化管理制度,通常委派某个老师与企业进行简单的沟通,即使派遣个别老师跟踪辅导,也只能起到照看的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一系列管理条例,调整经济学专业学生就业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管理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校-院-系三层管理模式。其次,对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实践基地进行规模化建设。针对经济学专业学生实践基地规模化建设,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层级化管理,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联合学生工作管理机构,以及政府就业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等多个部门进行反复研讨,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实践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推动毕业生实践基地规模化建设。

有学者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过“地方政府部门与社会弱势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指出“地方政府部门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如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情绪和行动尚未激化,至多停留在集体上访或集会等体制内平和的诉求手段,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将采取高压强硬策略,此时博弈均衡结果是妥协,一旦弱势群体中出现少数分子采取了暴力抗争的行动,机会主义的地方政府将采取较大让步,从而诱导其他弱势成员相继采取暴力抗争行动,事态反而进一步呈现扩大趋势。”[6]

三、当前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充分发挥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的作用,应该紧密关注学生实践状况,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校企长期合作机制。首先,针对学生就业状况制定相应的选拔机制,对于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已有单位达成初步就业意向的学生、利用假期自由选择实践基地的学生,这三种情况制定合理的选拔机制,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本专业学生就业率,同时也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促进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巩固,长期良性发展。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实践效果,提高学校管理能力,以及企业的用人效果,应该为实践基地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及时跟进实践进程,掌握学生提升能力状况,规范管理学生,免除企业过多担忧。同时企业也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实现管理资源共享,采用多种有效指导形式,可以进行基地现场指导,可以实行网络远程指导,可以利用现代移动终端管理,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效果。第三点就是建立学生、学校以及企业三方利益保障机制,具体内容三方讨论,确保三方利益得到保护,并能将管理机制落实到位,保证学生人身安全,顺利完成学业,获得能力提升;保证学校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益,获得较高的用人满意度等。同时,对完成就业实践任务的学生,进行及时考核,制定出有效的考核机制,目的是使实践基地获得规范化规模化管理,并长足发展。

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在于创新,创新思维是对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的根本性指导。持续不间断、高度互动性的教育方式创新是当前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应紧抓青年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在教育内容和教育载体上不断创新,时时刻刻保持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实现对受教育群体的需求连接和价值引领,用创新思维推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发展。

四、结语

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学专业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得到不断完善,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实践效果,加强了校企融合度[3]。通过实践基地培养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也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输送了很多优秀管理者。通过实践基地规模化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化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王宗善,邹丽新.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理工类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150-153.

[2] 谢世坤,易荣喜,李强征,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新余高专学报,2017,16(6):98-100.

[3] 李艳玲,毕作庆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模式[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2(1):108-110.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09-0415-0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刘 琼(1984-),男,汉族,河北唐山人,学历:大学本科,毕业院校:黑龙江工程学院,职称:经济师,单位:石家庄市科技合作与创新平台中心。

第二作者:李康宏,女,扬州大学商学院。

标签:;  ;  ;  ;  

经济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