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哲学意涵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哲学意涵论文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哲学意涵

杨华强

(西南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摘要: 在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扶贫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涵,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 习近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哲学意涵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持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实践中逐步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为深化新时代扶贫工作指引了前进方向。这些重要论述是扶贫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意义重大,有助于我们从宏观角度正确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扶贫工作,进一步明确走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2002年以来,政府对石门桂花村进行了规划和开发,在保持乡村特色的基础上,突出生态休闲。2003年9月底重点建成“古桂观赏”、“休闲娱乐”、“餐饮服务”三大区块。2005 年,结合“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创建和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度假村,创建“农家乐”。二期投入200万元,景区面积扩大一倍。2011年石门桂花村第三期建设,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建成占地51.3亩的生态桂花园。同年规模较大的为桂花酒家(石门桂花村农家乐餐饮企业目前有7家),投资150多万元在原桂缘草堂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了服务设施,增加了乡村文化元素,确保了石门桂花村特有的乡村气息。

一、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整个世界,无论是自然物质,还是人类自身,无论社会生活,还是思想观念,都是作为一种过程而存在。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50任何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成熟,再到衰落无不经历着这样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过程的集合体,有其自身长期发展的历程和阶段性特征,具有客观现实性和历史继承性。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在以往时代之基上产生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是在总的扶贫开发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对以往扶贫开发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战略。在1949年到1977年的新中国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主要采取了社会救济的扶贫方式来解决贫困问题;到197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通过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我国贫困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到1986年,我国的扶贫开发战略由原来的救济式扶贫转向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出台了包括以工代赈、贴息贷款、财政发展资金等多项开发式扶贫政策;到2001年,我国将扶贫目标降低到村级,开启了以整村推进深化细化扶贫的阶段;到2013年,我国进入了精准扶贫的阶段。可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是纯粹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是在以往扶贫方略、扶贫经验和扶贫成就的基垫上建立起来的,是在长期的扶贫实践中诞生的,象征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辩证发展过程。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在新发展中回应时代之问顺势而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迎来新的奋斗目标。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贫困问题逐渐由最初单纯的收入贫困向深度贫困转化,贫困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发育、民族宗教等问题相互交织渗透,产生大量“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扶贫的复杂性和难度加大。过去扶贫制度设计还不完善,扶贫项目针对性不强,粗放“漫灌”的扶贫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扶贫攻坚的客观要求。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如何让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而不落下一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亟需回答的时代之问。

(2)关于开挖溢洪道进口以及面板坝工程。关于水利施工有必要配备面板坝的相关工程项目,其中包含挖掘灌浆平洞、做好全方位的边坡支护、挖掘坝基、全面防控坝基渗漏、修建相应的主体建筑物以及做好细节性的其他边坡支护操作等。与此同时,对于永久性的之字形坝体边坡应当能够予以妥善修建,确保混凝土路面能够保持坚固性。除了上述措施以外,关键还应当在于日常性的大坝运维操作,尤其是针对蓄水大坝而言。由此可见,全面做好前期性的大坝预埋并且增设相应的测控装置具有必要性。

建筑符号还包含了初始功能与二次功能,一方面是外延的实用性“功能”,另一方面是“象征性”的内涵[1]19。乡村民宿传达的内涵是其精髓所在,内涵的传达来源于形式,而形式不可脱离功能性,脱离了体验的感受,显得空而乏力。当代乡村民宿的设计在注重“神”之传达的同时,也不忘却“体”之感受。揽清与即下山轴线的错位,增加了空间体感。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指出:“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张家长、李家短都要做到心中有数。”[2]21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3]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新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4]58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初步做法。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4]5811月,又提出了“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5]40-43的脱贫措施。这就逐步回答了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意味着我国的扶贫战略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由粗放式扶贫转向精准扶贫,由低级走向高级,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回应时代的创新之举。

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3)利用实地测点检测:是指利用GPS RTK测定明显地物点的坐标,将其与DOM相应点的坐标去对比,统计平面位置中误差,而且计算检测点的较差。

(一)抓住扶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善于抓住扶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点、解难点、把握着力点。从扶贫的纵向过程来看,精准扶贫要做到“六个精准”就必须厘清扶贫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每个阶段扶贫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整体而言,“六个精准”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把扶贫对象摸清楚、搞准确、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扶持对象精准”是“六个精准”中的主要矛盾,只有把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了,扶贫的项目安排才能做到有针对性,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才能有效率,扶贫举措的实施才能对症下药。从要素上来说,每一个“精准”又都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扶持对象精准”矛盾体中,存在确定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等矛盾的诸多方面,其中确定致贫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项目安排精准”矛盾体中,“五个一批”工程的实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资金使用精准”矛盾体中,完善资金管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措施到户精准”矛盾体中,分类指导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因村派人精准”矛盾体中,贫困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脱贫成效精准”矛盾体中,监督考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善于在扶贫共性中把握扶贫的个性

结合时代特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扶贫的个性就在于把握精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高达七亿多人,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努力,我国对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牢牢把握住了不同时期扶贫矛盾的个性。我国的扶贫开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扶贫战略和政策,在一整套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了七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引领下,扶贫攻坚取得了卓越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扶贫开发实践中,精准扶贫已经不是大片区扶贫,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扶贫举措(给贫困户粮食种子、盖房子),扶贫的政策在细化。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把握个性,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着重处理好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区扶贫矛盾的共性与个性。正如习近平同志一再强调的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原理

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扶贫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本国情依然是人口多,底子薄,实施精准的扶贫战略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社会力量的参与也将使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2]19形成扶贫合力就必须“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10]12针对我国东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又有各自的区域优势的情况,精准扶贫就要充分发挥内外因的协同作用健全东西部之间的扶贫协作,实现对口支援。针对行业之间的差距,要开展社会定点扶贫,完善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企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

(一)统筹安排“六个精准”与“五个一批”

在确定了贫困家庭及其贫困成因后,就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贫困原因采取适宜的形式准确设计援助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4]60“六个精准”中的“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就是对精准帮扶的具体体现。不同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不同,帮扶的形式就要有针对性。对于劳动能力较高的贫困户,扶贫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重点在于生产和就业扶持;对于自然灾害导致贫穷的,贫困的家庭就主要通过搬迁和安置将其改变生活现状带来减贫;对于生活在原始生态环境中的贫困户,应采用生态保护和补偿方式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对于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就应该通过教育扶持形式为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的困难户就主要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脱贫[7]139-144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新形势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要处理好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建立健全政府、市场、社会的合作合力充分发挥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深化合作中培育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推动实现构建大扶贫格局与培育内生动力的统一。

(二)祛除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012015年,我国明确了到2020年实现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减贫目标,每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对象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关系,都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阶层关系、民族关系之中,尊重和维护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要求,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关键[9]40-47。这样庞大的贫困人口形成的社会关系直接关系到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施精准扶贫就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关乎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必然要依靠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发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只有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对扶贫事业的广泛支持度与认同感,才能充分释放社会扶贫潜力,发挥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4]58构成精准扶贫的主要内容。提出的“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5]40-43成为精准脱贫的基本形式。实现扶贫脱贫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首先要着眼于扶贫的目标。扶贫的最终目标是减少贫困人口,扶贫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精准”中的“对象精准”和“措施到户精准”旨在扶贫要真真进入家庭。扶贫目标更深,目标范围更大,认识难度更大,因此,准确确定扶贫目标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关键。

四、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这种设置的弊端显而易见,那就是延后合同成立生效时点,电商平台就会更晚一些受到合同的约束,有反悔的机会做更多自由安排,消费者很容易陷入较为被动的局面。另一面,如上文提到的,电商平台的交易都是线上交易,交易双方不再采用面对面的磋商方式订立合同,甚至网络的发展使得合同订立的过程变得智能化、自动化,有些交易环节并没有交易双方当事人的直接参与,而是通过相应程序来进行,如此一来平台有时很难把控一些具体环节,需要一定的时间释缓来处理相关问题,这种约定有利于电商平台更合理安排运营。

(一)构建大扶贫格局

祛除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是扶贫成败的关键一环。精准扶贫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对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对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方法是精准识别的第一步。精准识别重点就是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对贫困户进行全面核查,既要把真贫困的人找出来,又要把脱贫的人退出去,把返贫的人纳进来,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动态调整。克服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要在中央统一指导思想下,各地区因地施策,真抓实干,保障扶贫数据准确、真实、完整,不玩数字游戏,走出填表困境,不做表面文章买新衣、刷新墙,扶贫书记工作要讲实效,扶贫产业不“图省事”要可持续,防止群众“被贫困”“被脱贫”。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对内容有反作用,因此要注意事物的内容,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同的地区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同,扶贫的举措就不一样,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解决扶贫开发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实际问题,就应把扶贫的内容与形式充分结合起来,祛除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而且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各异。毛泽东同志曾在《矛盾论》中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内部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发现一事物和它以外的许多事物的互相联结。”[6]318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把握好扶贫的共性和个性关系,扶贫开发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同时又有重点、有个性的要求,这是由扶贫矛盾体中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决定的。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半是娱乐圈的人。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明星们几乎都不发自己的照片,而不是明星的那些人几乎都在发自己的照片。这很好懂,因为明星看自己照片看到快要吐了……他们的自我已经被充分地展现过,在这方面很有安全感、很满足。所以,偶尔发一碗馄饨汤,或是买到的一件衣服,就足够了。

(二)培育脱贫内生动力

中国有句俗语“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力更生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发展的力量之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内因。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精准扶贫就要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2]17“内生动力”就是农民自身致富能力,如何形成脱贫的内生动力,是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扶智与扶志相结合就是要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扶智的重要性,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134鼓励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需要帮助他们提升消除贫困的信心,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形成改变贫困状况的坚强意志。“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扶贫还需扶志。形成扶智扶志战略,摆脱脱贫质量不高不稳定,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找到办法防止贫困人口脱贫后重返贫困,打破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落后思想。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经济实力薄弱,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下,实现了短期的脱贫,如果脱贫攻坚缺乏科学精准的配套帮扶措施,外力一旦不再帮扶又陷入贫困之中,贫困的阴影就会再次侵袭。有效防止贫困人口重返贫困,取决于积累和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日之功,扶志以自强,扶智以自立,脱贫的内生动力才会奔涌而出。

五、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1]66其中,“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在人民群众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被越来越多地创造出来。另一方面,“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就指明了无产阶级的活动价值指向也在于人民群众,它的价值出发点和最终归属都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就奠立在这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具体问题,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必然有鲜明的实践特征。恩格斯曾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12]776人的社会需求有层次之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扶贫开发进入了巩固扶贫成果、加快脱贫步伐、提高发展能力的新阶段。但我国扶贫攻坚仍然面临着严峻形势,扶贫对象基数大,连片特困地区广,重点县和贫困村情况复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4]6全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特别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是突出的一块短板。这些困境和短板就要求扶贫干部“既不急躁蛮干,也不消极拖延,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扶贫不是搞运动、一阵风,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出实招、下实功、见实效,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天上不能掉馅饼,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必须用物质的力量去改造物质的力量。

(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带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11而这一矛盾在我国贫困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14]脱贫攻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1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更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它们的享有者。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最大限度实现共享发展,实现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实现民生领域全方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扶贫实践中,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能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5]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3] 人民网.习近平:扶贫切忌喊口号[EB/OL].(2013-11-03)[2019-04-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3/c1024-23416644.html.

[4] 习近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6]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易棉阳.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16(5):139-144.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李新芝.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阶层和谐理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47.

[10]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让全体中国人民迈入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扶贫工作纪实[N].人民日报,2015-11-27(3).

[15]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cise Poverty Elimination

YANG Huaqiang

(Academy of Marxism,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Abstract : In the practice of continuously promo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its core, has graduall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important expositions 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se important expositions are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s’ explo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 new historical position, which contain profound Marxist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and embody the conne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contradiction,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the principle of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the law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creating history by the people.

Key words : Xi Jinping;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收稿日期: 2019-04-29;

修订日期: 2019-06-25

基金项目: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课题(SHZLQN1804);四川省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课题(SCXF2018-33);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LZ18A078)

作者简介: 杨华强(1987— ),男,四川资阳人,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硕士。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4476(2019)07-0024-05

(责任编辑:徐 杰)

标签:;  ;  ;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论述的哲学意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