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_职业规划论文

创业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_职业规划论文

创业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载体论文,中学生论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19(2014)04-0013-05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兴起并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社会的深刻转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劳动者的职业成长和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高校纷纷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对相关变化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基础教育领域特别是中学教育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从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创新的教育理念出发,尝试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融入教学体系。但千篇一律的教材内容、刻板说教的教学方法、形式主义的教学目标等缺陷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立健全。在“全民创业”的宏观环境下,创造性地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学理念,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发掘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机制,是建立健全适应中学生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有效举措。

       一、我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概念界定和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个体全面分析自身主客观条件,在了解相关行业或职业的基础上,科学确立职业方向,采取有效行动形成特定的职业兴趣、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为职业目标的达成进行职业设计和安排的过程。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影响职业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市场等宏观因素,主观条件则涵盖了学习者在职业选择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态度、兴趣、情感、价值观等微观因素。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系统而复杂的社会科学,并不局限于指导劳动力和潜在劳动力群体的职业行为和选择。它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应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与个体所具有的职业选择意识和行为相适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起步晚、速度慢、结构不合理,往往仅在高校设置较为粗放、简单的职业规划或就业指导课程,短期内易造成高中生的专业选择困惑、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认知和选择障碍;而从长远看,会严重制约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中学阶段,学生开始形成简单且可塑的自我意识、价值尺度、人生看法等,是职业认知的起步时期。因此,有必要从中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设置并推广富有针对性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就学观、职业观和就业观,帮助学生养成认识自我、规划自我的习惯和理念,进而完善素质,提升素质。

       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受到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的重视,各地中学也陆续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相对于美国、德国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为科学规范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身情况的完备体系,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

       (一)总体指导目标不明确

       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目的在于推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的顺利发展。但在中学教育领域,类似总体目标性的发展规划蓝图却鲜有出现。原国家教委早在1994年就颁布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正式在普通中学推广职业规划。但在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时,其创新性和适应性上的不足仍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统一的目标指导,我国各地中学在发展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无法在理念和目标上形成统一理解,导致发展举措大相径庭,教育发展程度良莠不齐,差距显著。反观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专门发布了职业生涯发展蓝图——《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NCDC)》,分初等学校、中等/高中学校、高等学校、成人教育4个阶段将职业生涯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1]为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地制定了职业发展的项目及目标,使他们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育理念功利化

       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对职业的感性理解及初步的职业观,为后期各教育阶段职业认知和选择的不断深化打好基础。我国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中学的教育理念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仍处于“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阶段,即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换取高升学率,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得不到重视,被划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甚至只有在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检查时,相关课程才会开设。

       (三)教育内容死板,师资队伍匮乏

       我国中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科学统一的教材,大部分都是将大学阶段的教材稍加修改便提供给中学生使用。教学内容多为死板的理论性文本知识,授课方式也多为缺乏互动的单一说教,授课教师多为德育教师,大多不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背景,这些因素必然引起中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从而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以创业教育为载体的中学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路径

       (一)规划总体目标,统一发展方向

       回顾我国中学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各地中学创业教育目标和效果参差不齐,教育不平衡现象长期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发布文件,将中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发展正式纳入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体系,确立明确一致的发展理念、发展过程、发展步骤及发展目标等,并在考量各地发展状况、发展水平、发展前景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政策:包括规定创业教育课时标准、加快教材改革、优化师资配置、落实“学分制”课程体系改革、确立反馈评价制度、传播先进教学经验等,既保持先进地区的发展成绩,又支持落后地区的快速赶超。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入手,结合其身心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引导乃至职业选择。中学生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处于成长的过渡时期,个性、性格逐渐成熟,价值观念逐步形成,在此阶段接受科学的创业教育不仅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为未来接受更高层次的创业教育打好基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个体职业观的形成,保证职业生涯规划的连续性。现阶段,教育部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全国范围推广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创业教育类课程,但是大部分中学教学理念仍以应试教育为重点,摆脱不了传统课程设置的桎梏,部分学校即使推出相应的课程,也属于选修课性质,在教学时数和质量上,都容易受到传统课程的冲击,无法有效实施。因此,学校应积极响应教育部门的要求,本着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改革原有课程体系,逐步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健全主修和选修课制度,完善学分制体系的创新和落实。以浙江省温州中学的课改为例,按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师生特点,学校开设了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4大类共百余门素质教育课程,在职业技能类课程中,不仅有职场心理、商务礼仪、创新与制作等课程,更有软件开发、服饰鞋靴设计、微视频影像创作等职业和创业技能课程,同时按照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温州中学学生选课指导方案》,规定“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选修课程要修满48学分,其中职业技能类课程必须修满8个学分”[2],以保证相关创业和职业课程的有效开展,形成了相对科学的新课程网络体系,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完善教材创新,改进授课方式

       国外先进的中学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将教育过程划分为:自我认知、职业环境认知、职业目标初定和初步规划四个方面。细化到教材内容,美国为自我发展、职业生涯探索、职业生涯管理;英国为自我发展、生涯探索和生涯管理。[3]我国在中学阶段所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校版本,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教师授课说教死板,这些都无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自我、对职业的正确认知,从而影响到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它并不等同于单纯的商业知识或经济理论,而是包括了复杂系统的交叉学科知识。针对中学阶段的创业教育,其阶段性任务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掌握基本的创业理论和技能。教育部门应加快完善创业教育的教材体系,兼顾现实性、时代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向中学生传递创业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心理、创业品质、创业与职业等知识。教材设计上应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图文并茂的案例和情景互动代替纯理论性的知识点灌输;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科学运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手段,以讲座报告、素质拓展、职业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学方式的丰富化和系统化。以温州中学为例,该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依托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座谈方式,穿插心理测验和游戏环节,强化师生平等互动,活跃思维交流,丰富授课模式,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帮助不同年级的中学生认识职业和人生,强化理性规划的理念,树立短期和长期人生目标,制定自我人生规划,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师资队伍,引进专业教师

       中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依托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经济学或管理学背景的专业老师,为学生系统传授企业基本知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专长,启发学生认知人生、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胸怀远大抱负、完善独立人格、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心理学老师要关注学生创业问题中的依赖、自卑、畏惧等心理问题,加强学生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创新性、合作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因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选派有专业背景的中学教师进行职业生涯培训,使其成为专职或兼职的创业教育或职业教育规划师,对学生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指导;学校应充分调动校外社会资源,聘请当地创业成功者和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与学生分享创业经历;各地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同中学的联系交流,以创业或职业规划讲座为契机,邀请专家教授向中学生传播积极的职业观和创业观。温州地区的中学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注重依托区域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较多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定期邀请各大民企的领导者或者创业者,面对面与中学生交流,讲述自身的奋斗故事、经营历程、发展理想,为学生树立了勇于拼搏、理性规划的榜样,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队伍。

       (五)丰富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并重

       创业教育的开展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统一,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知行合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中学阶段的创业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形成“创业精神”,掌握基本的创业理论,但在理论课堂之外,学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与社区、企业之间加强联系,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形成学生与外界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也能唤起地方政府对创业教育的重视,为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4]保障学生参加具体丰富的职业、创业实践和体验活动,有效强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供认识现实社会、体验真实职业的平台。这些实践体验主要包括: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本地大型企业,了解部门分类、工种分类、工作内容、产品生产和销售流程、实地模拟操作体验等;组织学生参观本地高校创业基地和孵化园,与创业大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创业项目的提出、评估、实施和评价等;邀请职业规划师,举办模拟招聘会,进行职业面试,亲身体验职业选择;组织适合中学生的创意集市、志愿服务、社区工作、勤工俭学等实践体验活动。

       我国一半以上的中学生在上大学之后才意识到需要为未来发展做规划,初中开始意识到的学生仅占10.5%,高中时期开始意识到的学生占28.8%。[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学阶段学生职业意识和认知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我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现状却不甚乐观。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互通性决定了学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统一教育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内容,建立完善的教育网络,以创业教育为载体全面带动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中学阶段学生的职业认识,带动职业观念、职业知识、职业理论的全面和谐发展。

标签:;  ;  ;  ;  ;  ;  ;  ;  ;  

创业教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_职业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