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_党建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_党建论文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党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的建设论文,科学发展观统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建设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是紧紧地围绕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中心任务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不仅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党的建设改革创新的重大指导思想。对此,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按照新要求制定改革创新的方案,使党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队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落实党的中心任务的关键环节。从现有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需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按照什么要求和方向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呢?以人为本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对政权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警惕权力本身存在的腐蚀作用,严格按照法律和党规履职,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需要着力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双重能力与本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使广大党员和干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自身的高素质做群众的带头人。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社会建设理论与社会政策的认识和把握,使他们在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方面起到引领群众前进的作用。

构建民主、科学的党内机制

高素质的党员、干部仅仅是一个一个的细胞,如何把这些细胞有机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发挥整体的效应,需要建立相应的党内机制作支撑、作载体。从目前党内状况来看,要着力健全党内权力结构科学设置与运行机制。我们党从诞生起,就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设置了从党代表大会到全委会再到常委会的党内权力结构及其运行规则。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这套权力结构在运行中,由于比较强调集中与服从,而忽视民主与制约,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高度集中于少数人甚至个别人手中的状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经济领域中所遵循的民主、公开、平等、竞争原则,也强烈地冲击和挑战着现有党内权力结构的设置与运行状况,要求必须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来改进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民主、科学、竞争的实质,体现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党内本质特征,是对“领导主体”、“个别人说了算”的做法的否定,因而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党内权力结构运行中的重大体现。对此,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我们党强调要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开展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减少了地方党委副书记的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提出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这些具体措施,都是健全党内权力结构设置与运行的重大进展。

要着力构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执政党怎样保证广大干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除了加大对干部进行权力观、利益观、群众观的教育外,还必须建立一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有效机制。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然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又是脱离群众。这种地位改变所引起的优劣势转换,要求我们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理念必须更新,思路必须改进,简单地套用以往送衣送粮、问寒问暖的单一方式,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难以约束广大干部持久地心系群众。对此,要按照“人民主体地位”的理念,按照“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建立起公民利益表达与政治参与的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在联系群众方面,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调研、提案制度,代表定期向群众报告履职制度,领导干部定期述职、群众对干部质询、问责、评议等制度。在服务群众方面,最重要的服务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群众在重大政策的制定中具有参与权和话语权,在执行中具有了解权和监督权,才谈得上执政为民、执政靠民。对此,建立重大决策听政制度、合法性论证制度、集体决定制度、实施情况反馈制度、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是保证重大政策正确制定和贯彻落实的有效措施。上述各种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方式的建立,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一联系群众的模式,注重了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最大政治优势的延续。

要着力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党的工作为其提供良好的党风。然而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腐败现象和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涌现,甚至出现蔓延的状态。为此,必须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而加大力度,关键在于掌握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和主动权。对于这一规律的认识,我们是在实践中逐步认清并把握的。十六大以后,制定了反腐倡廉的方针和工作体系。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8字方针。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概括出“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16字方针和“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十七大首次将这一方针和体系载入党章,并且在报告中突出强调了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上述方针和工作体系的制定,表明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有了一定的把握,扎实推进并努力完善这一体系,就能掌握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真正取信于民。

制定具体的党内法规

民主、科学的党内机制的构建,仅仅是搭建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框架,还需要具体的党内规则、条例、细则等去充实,才能形成一个从党内根本大法到党内机制再到具体细则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依据上述着力构建的党内三项机制,需要制定与此相配套的系列法规。制定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条例。1996年党中央颁布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试行),已实行了10多年。10年来,无论从实践中,还是理论上都提出了若干新要求。如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后,要求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制;要求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要求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三重一大”问题实行票决制;要求常委会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等等。这些新的原则和精神必须尽快制定成条例,以便统一各级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进而使党内权力结构科学、有序、高效地运转。

制定党内监督制度细则。2003年党中央下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规定了10项监督制度,这10大制度构成了党内监督初步的工作体系。目前,我们已制定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党内询问和质询等暂行办法,尽管这些办法是暂行、试行的,但毕竟是朝着具体化的方向迈进了。在此基础上,继续制定其他监督制度细则,使10大监督制度都从原则性的规定向具体化的条例转变。

制定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治本之策。当前,加快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选举制度,可先从基层开始,先从党内开始,先从制规立章开始。具体说,制定候选人提名制度,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的范围。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与比例等等。

制定党代表、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制度。党代表和广大党员是党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的最直接的代表,是建立稳固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党群联系链”的关节点。近几年,我们已探索了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一些途径和方式。如:党代表定期调研、公开征集提案、民主恳谈、接待日、定期述职等。把这些有益的做法上升为党内具体规则,为党代表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制度平台,使他们永远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其他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党员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党建工作责任制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细化。

标签:;  ;  ;  ;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_党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