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更新与确立_市场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更新与确立_市场经济论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确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和论文,思想观念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人们的心理、意识有相应的转变,最终树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如果没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作基础,没有思想观念的彻底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没有坚实可靠的思想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思想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认识来源于实践,认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诚然,一定性质和水平的实践,只能产生一定性质和水平的观念,但观念产生之后,必然反过来服务于实践,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实践的发展,一定会引起思想观念的更新,使观念扬弃旧有的形式来适应新的实践的要求。观念更新是社会存在、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变更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种反映在思想上的矛盾和实践上的冲撞的最终结果就是使思想观念适应并满足现实的要求。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因为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全面改革的内容之一,众所周知,我们的改革是要建立一种能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有利于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利益体制。所以,在建立这种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各阶层人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有些人可能因为改革涉及到个的利益,很容易在旧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产生某些消极甚至对抗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冲破传统和过时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提高人们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难于正常运作。另外,思想观念的变革又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各项改革进程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改革的主体是广大劳动者,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改革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素质是核心。可以说,劳动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高低,从而决定着各项改革进程的快慢。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即一方面要清除影响改革进程的陈旧的、过时的思想观念,同时还要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适应改革开放事业的新的思想观念。

二、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政治观念

要树立学习观念。我们党历来是重视学习的,特别是“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全党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的时候,更是特别强调加强学习。”因为“在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不加强学习,就会处于盲目,被动和落后状态,就不可能取得领导的主动权。”特别在目前“我们的改革,已经发展到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新阶段,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现在,大家都感到形势发展很快,新问题很多,棘手的事情很多,工作的难度加大了。这说明,创造一种崭新的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对我们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知识水平、工作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学习、学习、再学习》载《求是》1994年第13期)出路就在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老老实实地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不断增长新本领。可见,能否树立牢固的学习观念,关系到广大干部自身的进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树立学习观念,因为他们是处于决策的位置上,担负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重任。当前,最根本的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时,还要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只有树立牢固的学习观念,才能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防止工作中的片面性、绝对化,发扬开拓进取,务实创新的精神,避免主观主义和盲目性。

要树立政策观念。我们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依据党的基本路线所制定的政策是党的生命,是完成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任务的前提。目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认真贯彻落实,使之真正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际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切实加强政策教育,树立牢固的政策观念,因为“政策是革命政党的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是实施政策。”(《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86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临这种情况,强调增强政策观念,要求人们用政策约束自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行为尤为重要。

要树立法制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多元经济活动主体要自主地为着自身的利益从事经济活动,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并最终导致各方利益的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法制经济,其核心就是保证每个经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持平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认,并尊重对方独立决策权力;另一方面各主体必须对自己决策行为产生的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就要求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济活动主体要不断意识到规范自律的必要性,从而产生规范化处理相互关系的要求。国家作为社会宏观管理者,为确保经济主体地位的独立和平等,保持主体权利和义务的平衡,维护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效率原则,使用强制的法律形式,制订和执行共同遵守的规范,否则,就会出现“超常主体”,就会造成对规则的侵犯。所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迫切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法制观念,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要树立民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各项民主权利。这种权利一方面要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要求,集思广益;另一方面又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民群众提出的有关市场经济微观运行的各种意见、建议和要求收集起来,集中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意见,形成统一意志并付诸实践。一些重大决策只有符合全体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才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得到贯彻实施。如果决策不讲民主,个人说了算,就很容易造成决策失误,从而导致效率低下,甚至产生负效率。可见,市场经济一旦离开实践的活动主体即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热情支持,其结果完全是可以想象的。

三、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经济观念

要树立主体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任何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和法人都具有独立地位、自身利益及各自的行为方式。其中法人主体普遍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销售和流通都是由这些主体进行的,而且这是以现代产权制度确立即产权明晰为条件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观念的确立,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劳动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调动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在法律规范下形成市场经济所要求的自我约束能力,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

要树立市场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任何经济主体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者和用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并以此获取最大利润。这就是说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是经营,经营的关键是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在预测,预测的前提是市场调查和分析。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所说的,“一个企业的成功主要不在于内部的组织力量,因为它不能给你利润,只能给你工作。只有通过外部顾客的需求,内部的工作或成本才能变成利润。”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商品经济落后,人们对市场缺乏正确地认识,“无商不奸”的陈腐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许多人,以为办企业、经商就一定要弄虚作假,否则就难以盈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真正认识到,商品经济是信誉经济,只有以消费者为中心,全心全意去满足消费者全方位多层次的合理需求,才能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要树立改革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革命。”(《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25-126页)这就要求全民族一方面必须树立改革观念,认识到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就必须进行改革;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改革不能改变和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必须维护社会主义性质:再一方面要对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不能因为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对采取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当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而加以反对,不能“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293页)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认识的模糊和观念的陈旧。可以设想,如果产品经济以及传统的自然经济理论和观念还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不可能巩固,它的生机和活力也难以充分发挥。加之,改革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这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和态度。这就要求人们要树立改革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克服对增进利益的过高期望,提高人们思想上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树立开放观念。“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后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8页)“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这就要求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32页)这就要求整个民族都要树立开放观念,并进一步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百业待举,需要大量资金,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各种形式的贷款,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积累的不足。同时,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又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条件,这样可以省去别人把新技术创造出来所经历的摸索、试验、失败和曲折过程。另外,还要认识到要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参与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通过国际市场竞争,可以看到自己与别人差距,了解发展的大趋势。

要树立人才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努力造就千千万万的新型劳动者,也要求我们努力造成千千万万各种专门人才,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树立人才观念,一方面积极增加投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经费投资比例很小的状况,加快人才的培育;另一方面要选送有培养前途而国内又缺乏培养条件的中青年知识分子到国外深造,以此缩小科研方面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再一方面要合理使用人才,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合理使用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把他们安排到适合于发挥其特长的岗位上,在政治上信任他们,在生活上关怀他们,还要考虑如何发挥海外知识分子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并提供优惠条件将海外众多的知识分子吸引回来。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并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及时地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要树立竞争观念。国内外实践表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具有活力及活力是否充分显示,就看是否允许竞争,竞争是否充分。可见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活力,就必须使之达到充分竞争的状态,就必须使任何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人都从根本上树立竞争观念,认识到经济活动必须充满竞争,而且这种竞争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自由竞争是企业活力来源的基础,限制自由竞争,就是束缚企业手脚,限制其活力的充分发挥。但自由竞争原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而自由竞争又是相对的,任何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均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竞争,绝对自由竞争是不存在的,如果企业都讲绝对自由竞争,那么每一个企业都没有自由竞争的权力。同时,竞争又是平等的,即在统一的竞争秩序下企业享有同等权利的竞争,平等竞争是起点平等的竞争,机会均等的竞争,因此,应在法律、法规、具体政策等方面创造机会均等的环境,确保企业竞争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

四、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

市场经济对于合理配置资源,促进平等竞争,提高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但是应该看到,市场经济在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负效应,这就要求人们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要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转换和过渡时期,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要刺激经济发展,就要以个人为本位,一切为了发财和个人致富,获取金钱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市场经济果真必然要以个人本位为归缩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个人为本位,获取金钱为原动力,必然会产生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它不仅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将其引入歧途。这就要求人们无论如何不能离开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引,要看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走向共同富裕。道德原则的价值取向也必须使之有利于这一根本目的实现。因此,必须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做到国家、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地维护和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要树立爱国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是一种把关心和维护祖国利益,推动祖国进步作为自己最高职责的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民族凝聚力的显著标志,是人生的重要道德规范。爱国主义精神是聚精感、意识、信念和责任为一体的精神支柱,它既具有感情因素所凝聚的强有力的感染力,又具有深切信念所具有的坚定的意志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是推进中华社会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这就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都要树立爱国主义观念,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质以及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等等。

要有超前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道德范畴,其主要作用是谐调人际关系,净化人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奉献精神是时代的客观要求,时代要求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有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而服从整体利益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行为。这种现实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奉行无私奉献精神,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奏出时代的最强音,使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崇高道德风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从而净化人的道德情操,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健康的发展。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可避免地促使旧的和消极的思想观念发生动摇并逐渐被新的和积极的思想观念所取代,但这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观念真空,这种观念真空持续的结果,一方面使人们的价值取向缺乏坚实、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引导;另一方面诸多消极的思想观念由于其源于自身的稳定性和滞后性而迟迟不愿让位于新的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新观念。可见,实现思想观念变革,构建全民族新的思想观念的任务是重大而又艰巨的。这就要求加强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教育,加之改革开放实践的启示作用,使人们自觉地、理性地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标签:;  ;  ;  ;  ;  ;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意识形态的更新与确立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