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中西方的影响_生态危机论文

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中西方的影响_生态危机论文

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中西方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对中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153;C9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3)06-0007- 05

针对全球生态日趋恶化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兴起以“保护生态环 境,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未来创造良好生存环境”为主题的生态运动,并产生有明确 纲领和组织原则的绿党,其目标是革除现代工业社会的弊端,建立“保护生态的、自我 管理的、解放的社会主义”,[1]即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当代社会运动 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对中西方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西方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蓬勃发展的生态运动(又称绿色运动)中应运 而生的,它的形成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生态运动向生态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时期。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随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和资本家毫无限制地掠夺性使用全球资源,全球环境 受到污染,生态出现失衡,人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人们提出了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 1953年,美国经济社会学家K·博尔丁首先提出了“生态革命”的主张。随着60年代末7 0年代初相继发生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以及核战危机日趋严重,K·博 尔丁的“生态革命”主张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 生态运动,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生态保护政党——绿党,生态学、系统论等学科理论也获 得长足发展和广泛传播。1972年,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性的环保组织是新西兰的“价值党 ”。70年代成立的罗马俱乐部对人类未来前途做出了悲观预测,并严厉批评了资本主义 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这加深了人们的“生态意识”。随后,全球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 色组织4000多个,西欧则成为绿党发展的中心。在西方绿色运动中,一些共产党人和社 会民主党人也加入了这一运动,成为绿色运动中的左翼。为了协调各国绿党间的行动, 绿党成立了许多国际性机构。

初创时期的绿党目的简单,成员复杂,组织松散,力量弱小,盟友甚少,被视为“生 态学家、浪漫的极左分子、共产主义者和核武器的敌人”[2]组成的一个乱七八糟的联 合体,是不成熟和不现实的“浪漫主义和简单渴望”。[3]左翼政党也把生态社会主义 看成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小资产阶级情绪中产生的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非马克思主 义流派。但是,70年代以来,西方问世的一大批宣传生态社会主义的著作,如E·舒马 赫《小即为美》(1873)、罗马俱乐部出版的《增长的极限》(1974)、H·格鲁尔发表的 《被掠夺的星球》(1978)等,不仅使生态学、系统论得到广泛传播,而且使生态社会主 义理论得到发展。

六七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把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科学技术和工业文 明,认为生态危机是由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的,因此科学技术、工业制度 成为他们批判的直接对象。他们片面地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崇尚“回到丛林中去”的浪漫主义自然观,要求人 们回到乡村,用手工劳动取代现代化大生产。这一时期的绿党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没有 触及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基本制度,只是一种改良主义式的批判,且有“开历史倒车”的 倾向。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时期。进入80年代,绿党组织发展 极快,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逐渐成熟。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绿党或生态组织,欧洲、大洋 洲的大多数国家都建有统一的绿党,北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也成立了绿色组织。1984 年,欧共体各国绿党召开了第一次欧洲绿党结盟大会,成立了“欧洲绿党”,近期目标 是在欧洲议会中至少赢得10个席位,长期目标是“全球思想,地方行动,促进绿色的欧 洲”。[4]1984年,在意大利召开了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绿党和绿色组织会议, 开始了南北绿党对话。1987年8月,国际绿党代表大会召开,有20多个国家300多名代表 参加大会。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公开打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旗帜,其党纲《绿色 乌托邦》要求全盘变革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确立符合 生态规律及人类未来利益的社会主义战略。在政治上,绿党提出了维持生态平衡、维护 社会正义、实行基层民主、主张非暴力四项主张,主张实现“由社会最底层发展起来的 、遍及社会每一个基层的民主,使所有人真正参加国家大小事的决策”,[5]主张用人 道的手段实现人道的目的,反对战争和暴力。在经济上,绿党主张用“生态经济”模式 取代现行“市场经济”模式,建立保护和理智使用自然资源并为后代着想的“稳态经济 ”,反对各种垄断企业和跨国公司,主张建立中小型工商企业和依照民主原则运营的生 产单位。[6]在国际关系上,主张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平等伙伴关系,解决南北争端,建 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绿党的代表人物和著作如威廉·莱易斯的《自然的统治》、《满足的权限》,本·拉 格尔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弗·卡普拉和查·斯普雷纳克的《绿色政治学》,鲁 道夫·巴赫罗的《从红色到绿色》,P·法西诺的《共产党、社会党、绿党及其他》等 ,都特别强调生态意识、科技理性、分散化的直接民主、非暴力等,认为资本主义本身 具有消除全球生态危机的能力,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以自由市场、分散化的经济、基 层民主来对资本主义进行局部改造,以实现由市场社会向生态社会的转变。绿党的主张 基本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赢得了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支持 ,队伍迅速壮大,成为西方政治舞台上一支独立的引人注目的政治力量。绿党的生态社 会主义思想对其他党派也产生了影响,各个政治派别开始关注绿党,并自觉不自觉地接 受绿色思想的濡染,执政党在制订政策时也不得不考虑绿党提出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苏东发生剧变, 欧洲政治风向右转,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全球生态危机更趋严重,生态社会主义对资 本主义的批判则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层面,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生态问 题,将生态运动引向社会主义。这一时期,生态社会主义政党已发展成为一支举足轻重 的力量。欧洲的一些共产党、社会党直接与绿色运动结盟,甚至有不少共产党员加入绿 色组织,“红色绿化”相当普遍。这使绿色组织中的左翼革命力量增强,马克思主义对 生态社会主义的影响扩大,生态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成熟、激进。生态主义者认为:全球 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造成的;在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造成全 球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以及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不断地吞噬着它 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7]“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使所谓‘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 、‘绿色社会主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8]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利用工 人运动及其工会组织进行工业社会的生态重建,即走向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9]在社 会变革的途径方面,既坚持“非暴力”原则又重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他们 在经济理论上也更趋现实,开始放弃“稳态经济”和“小即美”的舒马赫主义,主张经 济的适度增长和工业社会的生态重建;在价值取向问题上,开始抛弃生态中心主义,重 返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从总体上看,生态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仍有本质的 区别,它更接近于欧洲历史上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现代的“民主社会主义”。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 并且把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置于其中进行思考和评价,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视角 ,对我们重新审视人类文明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生态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和启 迪下,人们逐渐形成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人类环 境宣言》,要求人们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 了《地球宣言》,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人类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人类文明进 步而对环境施加压力,在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受破坏 ,保护支撑经济增长的资源与环境,以达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发展;在满足当代人 需求的同时决不损害后代人的需要与发展,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协调,保证世代繁荣。

生态社会主义所要解决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和平问题、科技负面效应问题 、南北经济差距问题等,都是当代人类面临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强烈关注正是生 态社会主义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绿党势力的发展和理论的成熟,其 在国际国内的政治地位日渐提高,声望日隆,欧洲许多国家的执政党不得不正视他们的 意见。这在客观上促使各国政府更加重视生态问题、南北问题、科技负效应问题与和平 问题,从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全球持续和谐的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某些弊端,对资本主义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正确 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以追逐利 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 发,而这种“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必然造成生态危机。当今世界应对环境恶化、 生态失衡负主要责任的应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实际上就是 一部对自然生态的掠夺史。它们不仅在过去的发展中对生态欠下了巨大债务,而且在当 今社会,它们仍以占世界25%的人口消耗着占世界75%以上的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并 释放出可产生“温室效应”气体的2/3。此外,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把一 些有害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工业甚至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把第三世 界当作它们的原料仓库和垃圾场。这是一种新殖民主义或“生态殖民主义”,是一种新 的“生态犯罪”,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本性在新形势下的反映。生态社会主义者还对军 国主义、霸权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是当今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在生态 社会主义者看来,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病态社会,应该对它进行 生态重建。

生态社会主义针对当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提出了许多值得人们进行反思的理论和实 践问题。其一,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的作用进行了新的思索 ,并且将思索的重点转到生产领域之外的社会领域,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 中不仅发展了对自然的统治,而且把科技变成了统治人的工具和破坏自然的新因素,人 成为商品的奴隶、劳动的工具和科技的附属品,人的本能、需求和正确性受到摧残和压 抑,技术表面的合理性和中介性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畸形,因此人类在发展工业 文明和科技时不能仅满足于工业文明和科技推动社会进步这一方面,而应看到它对生态 环境和社会进步可能造成的破坏和负面作用。其二,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所带来的异化问题也进行了思索,指出在消费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异化消费问题。当 代资本主义与早期资本主义相比有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资本家操纵了消费。这不仅成为 资本主义国家延缓经济危机的需要,而且成为资本家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及实行社会控制 的新手段。这导致人们把占有、享有和追求无休止的消费欲望当作真正的满足,从而导 致异化消费和单向度的人。然而,大部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都忽视了消费领域,不注意 分析消费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没能认识到资本家对消费的操纵会成为维持和提高利润率 及实行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其三,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提示当代 社会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为人类摆脱困境寻找出路,但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生态 危机中的不足,认为马克思主义只对人的剥削关系进行批判是不够的,还应增加对资本 家盘剥自然的批判;认为不仅应保留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且应补充第三个同样重要的范畴——生产条件。其四,生态社 会主义者用生态论、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当代社会问题,突破了西方社会金钱买卖的市 场关系,对确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交互性关系,培养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社会责任感 ,实行基层民主和男女平等,有重要意义。其五,生态社会主义主张用生态经济模式取 代市场经济模式,建立一种保护自然和理智地使用自然并为后代着想的经济制度。这种 思想启示人们在经济建设中应把自然资源的消耗限制在一定限度内,提倡绿色工作道德 ,尽量利用再生性能源。其六,在国际关系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提倡和平共处、平等 互利,从全球生态平衡高度认识和解决南北关系问题,这对建立国际新秩序很有借鉴意 义。

生态社会主义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和缺陷,给当代西方社会运动,尤其是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带来消极和负面的影响。生态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生态问题,把生态问题看得高 于一切,这就掩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关系和基本矛盾,模糊了人们的视野,容 易误导阶级斗争的方向。生态社会主义具有明显的“向后看”的浪漫色彩,比如它否定 大型跨国公司的作用,企图用手工劳动取代现代化大生产,企图只求产品质量和经济“ 零度”增长,这是不切合社会发展实际的。它企图用欧洲生态共同体来取代欧洲经济共 同体,以生物区来取代民族国家,也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尽管如此,生态社会主义者 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思考和概括,不乏有价值的思想,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全面正 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传统文化理念,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制约 ,没有真正形成高度自觉的理性化的生态观念。长期以来,我们沉迷于“地大物博,物 产丰富”的观念之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生态危机意识,这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 的重要思想根源。这种片面的思想致使我们在经济价值取向上偏重于物质财富的数量增 长及增长速度,忽视社会效益与生态成本,进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因此,我们极 有必要引入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的生态危机意识、生态效益观和生活消费观,保证社会经 济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太多,人均占有资源量不高,资源浪费突出,环 境污染严重,生态发展失衡。中国要实现人与生态、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建设生态式 社会主义国家,任务十分艰巨。中国早在70年代末就对保持生态平衡有所认识,并实行 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政策。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冷静分析了国际局势,审时度 势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认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 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 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南北东西问题”,[10]这反映了邓小 平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观点。同时,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邓小平的“ 发展阶段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进入90年代,中国 生态失衡问题更趋严重。面对人口剧增、资源相对短缺、自然环境日趋恶劣与发展经济 的矛盾,人口控制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发展,尤为关键。中国政 府认识到保护生态与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1992年,李鹏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首 脑会议”上指出: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关系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每一个 国家、民族和个人;中国深知自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形象和可以发挥的作用。[11] 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明确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 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12]1995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总 书记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认 真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问题。1996年,中国召开第四次环境保护工作会 议,江泽民又强调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 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绝不能走浪 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11]1997年9月,江泽 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正式提出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计划生育、保护环境、治理污 染、资源的有偿使用、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划。从此,生态社会主义的理 论内涵溶入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和实践中。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还存在很大局限性,也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但是生态社会 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生态学”和“系统论”却是科学的,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维护世界的成果和结晶。它强调保持生态平衡,主张公平正义,提倡男女平等,反对 战争和暴力,主张销毁核武器,鼓励各国裁军,维护世界和平,主张第三世界国家反对 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这些都是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也是中国对内对外政 策的基本主张。生态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有利于我们认清资本主义制 度的本质及其历史命运。生态社会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流派中已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其势力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所以,中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应当重视、关注 与研究发展着的生态社会主义,吸取其合理成分,以利于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本质上说,社会主义是能够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的,但需要有足够的认识和经验。同 生态社会主义加强接触和联系,借鉴其有价值的思想,对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搞好 生态环境建设都有帮助。

收稿日期:2003-05-28

标签:;  ;  ;  ;  ;  ;  ;  ;  ;  ;  ;  ;  

论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及其对中西方的影响_生态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