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落后学生”的说法正确吗?_后进生论文

你认为“落后学生”的说法正确吗?_后进生论文

“后进生”的提法,你认为对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法论文,你认为论文,后进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话]

长期以来,在学校教育中,许多学校、许多班级都会排出一部分称为“后进生”甚至叫“差生”的学生,有的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进行排队、分类,将平时顽皮、文化课成绩不好或时有违纪行为的学生称为“后进生”。“后进生”的提法不仅普遍地出自中小学校长、教师之口,而且在许多教育报刊上也经常出现。

你认为“后进生”的提法对吗?

罗江华:提法并不重要

这个提法比“差生”好多了!我觉得不管怎么提,关键是教师是否尊重你的学生。你认为他落后,但你不歧视他,你能重视他,给他表现的机会,让他慢慢进步,这个后进步的学生也会成功!我们没必要过多地去研究对这部分学生的称呼,这个研究清楚了,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认为重要的是研究怎么尊重他们!他们落后,毕竟不全是他们的错!

其实“后进生”也有优点,这就看老师能不能挖掘和发现。发扬他们的优点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有什么优点都没有的学生吗?有发现不了学生优点的教师,但没有什么都差的学生。

何殿才:用“个性生”取代“后进生”

我对您的看法有异议

一、“后进生”的提法是对学生的片面反映,而且是只反映后进的方面。对于这些学生的某些方面,甚至在许多方面可能都暂时表现为“后进”,但绝不是所有方面都表现为“后进”。相反,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表现得比其他同学还要好,如有的同学虽然文化课成绩不怎么好,但对人很有礼貌,为人也很正直。有的同学时有违纪行为出现,但他们往往办事果断、勇敢,为一般同学所不及。在他们的心里,最怕的是“把人看扁”,即人们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变百错”,而老师用“后进生”这个“一差变全差”的判断来评价他们,显然没有反映出他们的全貌,只反映出他们“后进”的方面,忽视了他们“先进”的方面。这与“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的教育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二、用“后进生”去评价这些学生,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自信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学生的错误行为采取一定措施,进行具有说服力的批评,这些做法,乍看起来都是为了把学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动机或者说仅仅靠善良的动机,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我们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差孩子的印象,这会给儿童的心灵造成创伤,会使儿童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而我们把部分学生划分为“后进生”,不等于整天在说他们是“差孩子吗”?一位因“后进”常被“请家长”的学生眼里含着泪对他的父母说:“爸爸!妈妈!你们别为我太操心了,我已被定为后进生了,在学校老师批评我,在家你们训斥我,班里的同学也看不起我们后进生,我反正是无用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后进生”的提法对学生的伤害是多么深。

因此,在对这类学生的提法上,我建议用“个性生”取代“后进生”。

吴铭:“个性生”又如何

“后进生”的定义往往是下给那些学习差的孩子的。好多孩子因此永远抬不起头来的,他们想抬头时,会有许多无形的手去压他们,可怕就是在这无形中。对于学生不要分类最好,不要有“优生”与“差生”之分。“个性生”又如何?只不过好听点罢了。

吴铭:消极因素的根本来源在于教育者本身

个性人人都有,只要不是把个性片面化就行。我总是这么认为: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爱的教育。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爱的方法不同。消极因素的根本来源在于教育者本身。

塞雁晓:不如叫“个别生”或“问题生”

不是“后进生”的学生,就没有个性了吗?不如叫“个别生”或“问题生”来得好。这包括与之相对的另一类学生。我们不是要因材施教吗?既要让个别成绩落后的学生搞好学习,也要让成绩特别好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既要让学生的短处得到弥补,也要让学生的特长有发挥的空间。他们都是个别生,只不过前一种的学生问题比较难解决一些。

何殿才:之所以叫“个性生”

“个性生”的提法能够弥补上文所提到的“后进生”的提法的缺点。其一,“个性生”能够正确地反映出这部分学生的本质特征。其二,用“个性生”代替“后进生”能够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使用“个性生”有利于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法。既然是个性生,他们就具有自己的特点。那么,作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要去分析他们的“后进”,而是要认真地去分析这些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努力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其次,应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研究制定适合“个性生”特点的教育模式,努力去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所小学做过一个试验,对一个班的学生做了简单的测验后,把一个名单交给老师,告诉老师这个名单上的学生将会有优异的发展,并要求老师保密,8个月后他又回到这所学校,发现列入名单的学生学习成绩比别的同学提高得快,而且求知欲旺盛,适应力强,与教师的感情特别深厚。实际上这些学生名单是这位心理学家随机开的,他们并没有特别的智力。分析其中的原因时,罗森塔尔认为,这是由于教师知道名单上的学生会有优异的发展,从而对他们产生了好感与期望。老师们在与这些学生的接触中,以表情、眼神、语调传达的暗示与期望产生了积极的心理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者的教育观念、班主任和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对学生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把部分学生称为“后进生”,则刚好产生了相反的消极的心理作用。用“个性生”来评价学生,教育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对“个性生”的看法,在教育过程中一样以欣赏的态度、赞美的眼神对待“个性生”,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消极作用的产生,而且有利于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何殿才:解析“个性生”

个性人人都有,但不是“个性生”,个性特殊的学生才可以称“个性生”。

个性是指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总和。个性既包含一切人共有的基本特征,也包含每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点。“个性生”则强调有特殊意识倾向性的学生,突出这部分学生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特点。在学生群休中,每一个个体都会有自身的特点,但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文化课成绩好、遵守纪律等是大多数学生共同具有的特点,也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都希望的特点;而另一些具有敢想、敢做、敢于创新、注重发展自己特长的学生,可能成绩不是很好,也常会出现违纪现象,这不能说明他们“后进”,只能说他们与其他同学不同,个性突出而已。因此用“个性生”来评价他们,是对他们本质特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李镇西:“个性生”与“后进生”再探讨

我想,赞同“个性生”的朋友是把“个性”当成“特殊性”来理解的。这么理解当然不完全错。但特殊性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这里有必要考究一下“个性”的含义。

必须确定一个基本点:我们这里是在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上谈“个性”。教育心理学上所指的“个性”,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个性”(人格)一词来自拉丁文"prsona",原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在心理学中,个性与人格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义词,二者均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个性通常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通常指个人的一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有时,甚至仅指个人的品德、操行。在欧洲,有些理学家把人格看做是性格的同义词。中国心理学家一般把个性和人格看做同义词并作广义的理解。(参见《教育大词典》)

明白了这一点,就能理解我为什么不赞同用“个性生”的提法取代“后进生”的提法。道理很简单,个性是人人具有的,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个性生”。用“个性生”这个提法,不足以将我们认为的那类学生和另一类学生区别开来。因为教育学上的“个性”绝不等于“调皮”、“另类”。这种说法在学理上是很不严谨的。

我也觉得“后进生”这个提法不妥。我非常赞同反对“后进生”提法的老师们对这一类学生充满真诚尊重的思想,这一点我们是完全一致的。我曾经写过文章提出取消“优秀生”这个说法,因为在现实中“优秀生”往往是指成绩好的学生,而其品格未必优秀;相反,有的学习勤奋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能在品格上更为优秀。但没有找到更好更科学的词之前,“后进生”还是相对比较容易被我接受的。因为,在我的眼里,所谓“后进”、“先进”都是一种动态,是相对的。

如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提法,也没有必要拘泥于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对待这类学生,对学生来说,比具体怎么叫更为重要。

标签:;  ;  

你认为“落后学生”的说法正确吗?_后进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