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改变过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和方式,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指导下,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理解、贯彻和坚持以人为本,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特殊含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源于15—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运动,是马克思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出的一个基本哲学命题。以人为本的思想较早的是作为企业的经营理念,运用于企业的管理之中,意思是要把人看做主体和目的,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解放人,如美国的IBM公司、日本的松下企业等,在他们的管理理念中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我国,以人为本理念的形成既源于西方人本管理理论的引入,也有传统的“民本”思想的传承,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人们思想的解放,对人的主体作用、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认识开始理性回归。以人为本从经济到科技、教育,直至成为我们党新的执政理念,成为我们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主体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中国来讲,它是一种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1](P67)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出后,在理论界和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尽管在教育界对以人为本的理论支点、核心内容、关注重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还争论不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就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来说它要求教育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这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有学者在论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时指出,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的教育哲学观,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要求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是现代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抉择。[2](P53—55) 也有学者认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德才兼备是全面发展的标准,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国际人才的高素质是个性全面发展的借鉴。[3](P20—21)

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两个方面。就以学生为本而言,它的内涵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观念上的人本化,坚持学生第一位,切实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二是教育教学中的个性化,能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体现服务与关爱,使学生愉快合作、心情舒畅、健康成长。[4](P18) 它凸显了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说明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管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但它却使大学生或多或少地丧失了独立个体的地位和意识,而成为一种学校进行加工的“产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命令式或填鸭式地灌输,收效甚微。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两课”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果说传统教育只是对人的加工,那么现代教育就应该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成长提供必要的教育”[5](P76)。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探索和方法的创新有人提出,强化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领域延伸、向信息领域拓展、向网络领域进军,做细做实;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下移,包括面向低年级抓学风、校风,工作阵地进宿舍、进公寓,加强社团建设和关注被动群体;把强化大学生主动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等。[6](P105—106) 也有人认为,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因势利导,激发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启发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建立大学生参与的思想政治教学机制等。[7](P89) 笔者认为,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与学生进行观念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途径和方法。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了解学生,奠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第二,理解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三,尊重学生,搭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第四,关心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第五,服务学生,创造学生认可和接受的条件;第六,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创造、创新的积极性;第七,关注学生,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第八,规范学生,纠正学生违规违纪等不良行为;第九,引导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中重点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

1.了解教育对象,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用统一教育标准要求学生,忽视大学生受教育的客观差异性;注重灌输式的教育,忽视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判断、筛选、理解和内化过程的重要性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网络的普及运用、高教改革的不断推进的条件下,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就业形势的变化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顺应社会政治的趋向,理性地对待国内外重大事件,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祖国的和平统一。此外,他们还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如参加希望工程、资助贫困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参加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但是,也有少数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表现为对政治冷漠、校园宗教活动增加、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阴魂不散;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表现为考试作弊、恶意欠缴助学贷款和学费、毕业生违约率居高不下等;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如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等。总之,当代大学生集中表现出“益利并重”的价值观、“群己相兼”的道德观、现实与未来相递进的理想观以及新的学习观、就业观和择偶观等思想特点。[8](P57—59) 常言道,“养花须知百花异,育人当知百人心”,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充分理解和尊重教育对象,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就是真正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开展工作。具体表现为,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宽容学生的个性张扬,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鼓励学生的探索创新。惟有如此,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工作是用思想教育的方式反映和维护一定的利益关系,并服从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集团利益。大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就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或者说利益就是他们需要的满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日益表现出趋利性的特点,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现实政策的评判,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更多的是与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使每个学生从关心个人切身利益的实现上转化成去关心国家和集体利益的实现,由此凝聚成有利于满足人们根本利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学生的利益第一、学生的发展第一、学生的成长第一、学生的成才第一、学生的安全第一、学生的健康第一,把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这是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实际行动,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经常做到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的想法、看法予以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如果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不考虑他们的实际感受,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当然会无动于衷。

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必须做到真正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由人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尊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对先进学生和一般学生要尊重,而且对后进学生也要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诚挚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当学生把教育者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机时,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才能够形成习惯和品质。尊重学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法。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是社会中的人对自我评价和自我尊重以及社会评价和社会尊重的渴望。满足尊重的需要会使人产生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会产生悲伤、自卑和无能的消极感觉。有了尊重才会有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得到认同,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如果有意或无意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或不尊重教育对象,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印象,造成一些学生的误解和反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可以说不懂得尊重学生就是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比没有思想政治工作更糟糕。

3.科学地规范和引导教育对象,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时代的特点出发,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大学生思想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引导学生思想中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把不健康的、消极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德育是心育,贵在感应和共鸣。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德化育品德,以素质提升素质,这才是德育的康庄大道。德育不能见事不见人,必须动真感情,充满人文关怀。教师在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时,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你在真心实意地关爱他,这是他接受你的工作和疏导的基础。[9](P79) 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学以报国、学以为民的使命感与积极性,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充分发掘大学生的自身潜能,激发他们的想像力与创造力。这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要热情服务大学生的合理需求,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直接体现;要有针对性地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遵纪守法、崇尚道德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过去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集中地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严格规范而疏于引导,总是习惯于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去设计学生应当怎么想,必须怎么做。这种不考虑学生思想实际,带有强迫性的教育和管理有些时候难免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但是如果没有规范,也可能会出现自由散漫、目无法纪甚至是使学生走上歧途的情况。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会禁锢学生的头脑和手脚、限制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调动学生发掘潜能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勤奋学习、开动脑筋、投身实践、创造优秀成果的巨大热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在决定的规则限度内,不是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

4.热情服务和帮助学生,培养学生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学生需要的满足来自于耐心细致、优质周到的服务。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使管理工作体现出人情味。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管理制度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但由于管理者服务意识淡薄,随心所欲,态度恶劣,而遭到学生的反感,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事与愿违,走向反面。所以管理者应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体贴人、温暖人。一句话,对大学生的管理一定要更重人情味。在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多的今天,高校越来越体现出服务机构的特点。高校要真正成为教育服务的机构,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维护学生的权益和需要出发,更好的发挥人文关怀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管理工作中,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作为管理的对象,强调管住学生,让学生听话,实际上这是对学生人性和个性的抹杀,容易使学生缺乏独立人格,盲目服从,或抗拒管理,出现极端,甚至造成学生的某些心理障碍。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民主开放的管理理念,强调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性、实用性、创新性和人文性,强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自创性,相信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的自觉性。这样的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有利于锻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管理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意义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以人为本,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以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根本,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教育迅速普及,竞争日趋激烈。要适应这样一个迅速变化的复杂的转型时期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没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不行的。从社会学角度讲,大学生是当代社会一个重要的边缘性社会群体,与其他边缘性社会群体相比,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所在。作为同龄人比较优秀的群体,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样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网络时代,面对不同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面临着选择的多元化、内容的丰富化、背景的复杂化和渠道的多样化的现实状况。这必然要求高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所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来审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十分重要的。

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党的领导后继有人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群体作为思想比较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思想状况是社会思潮的“窗口”,对其他社会群体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群体开始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艰难给每个人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社会对其评价的逐渐降低,经历着社会现实不能尽如人意的实际缺失和脱离现实的超前意识无人喝彩对心灵的双重打击,情绪低落,一旦宣泄又十分偏执和强烈,从1986年开始频繁爆发的“学潮”就是其表象。这说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到社会的繁荣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推算,从现在起20年内,将有6000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一部分将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因此,我们今天对大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决定了由什么人作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的问题。全国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顾沛教授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育人进行的。作为一个教师,心里不仅要装着教学,装着科研,更要装着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

3.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反思高等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上,有学者明确指出:“过去我国的传统教育取得不少成就,但从当代来看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这就是:重知识轻方法、重知识轻素质、重应试轻应用、重占有轻创新”[1](P73),应当说,以人为本落实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灵魂、健康成长成才是根本、优质周到服务是关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才能确保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各种渠道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形成强大的整体育人的合力,才能保证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实现。

4.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健康成长成才的要求

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相比实际上被忽视了,这既有思想认识的原因,也有实施上的困难。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真正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要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优秀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社会主体,从而积极地面对生活,实现人生价值。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能够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和谐的人格,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进步和和谐发展,保证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这是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

5.坚持以人为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不仅要着眼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发展,更要着眼大学生面向社会终身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要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培养大学生学会做人。比如,当代大学生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如何让他们学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些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对诚信意识淡薄、团队意识较差、协作能力不强的毕业生亮起了红灯。虽然,这是大学生所面临的又一个社会化过程的问题,但却充分说明大学生只有身心协调发展,能够融入社会,获得他人认可,才能谈得上可持续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克服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都对他们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既要体现时代性、创造性,又要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位置。

标签:;  ;  ;  ;  ;  ;  

高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_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