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精神症状及治疗论文_景燕玲 杨 敏

景燕玲 杨 敏(乐山市博爱医院四川 乐山 614000)(乐山市市中区人民医院 四川 乐山 614000)

【中图分类号】R7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86-01【摘要】通过对2012年住本院老年病科86例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回顾观察,除均有智能低下外,其中5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29例无精神症状。

本文将其进行对照比较,在神经系统症状,躯体合并症,头颅CT检查结果,两组无明显差异。经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测查显示:精神症状大多发生在痴呆的边缘和可疑阶段。因此如能根据症状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作出早期的诊断,合理的药物治疗,改善精神症状,对防止痴呆恶化和促进康复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多发性梗塞痴呆(MID)精神症状精神药物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是由于脑动脉硬化影响大脑血液供应,特别是反复发作的脑血管意外所致的痴呆综合征,脑外部动脉(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硬化癍的微栓子或缺血引起大脑白质中心散在性多数小栓塞灶所致。本病多在中老年起病。男性多于女性,呈阶梯式发展,可伴有精神症状和局部性神经系统体征[1]。为研究MID精神症状与痴呆的关系,我们收集了2012年住我院老年病科86例确诊MID患者,将伴兴奋躁动易激惹'谵妄'幻觉妄想'抑郁'强制性哭笑等精神病症状的57例归入MID伴精神症状组,无精神症状的29患者归入MID无精神症状组。两组对照比较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86例MID患者均为我院老年病科2012年住院病人。符合MID诊断标准,观察治疗半年。其中57例MID伴精神症状组中男41人,女16人,年龄在64至87岁之间,平均年龄73.25±7.75岁,病程:3.58±2.86年。29例MID无精神症状组中男20人,女9人。年龄在63至86岁之间,平均年龄73.38±5.92岁,病程3.93±3.14年。两组年龄比较无显著差异。1.2方法:对住院期间每一例患者做全面病史搜集,查体,神经系统及精神检查,头颅CT检查。用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测试:满分32.5分。标准:痴呆≤10.5分,可疑痴呆:11至21.5分,边缘痴呆22至30.5分,正常≥31.0分。

结果:MID伴精神症状组HDS平均分≤19分,MID无精神症状组HDS平均分≤10.8分。头颅CT检查结果:“有单个或多个梗塞灶,有或无脑萎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痴呆。1.3诊断标准:以《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III为依据,并参照ICD-10,均符合多发性梗塞性痴呆(MID)的诊断标准。2结果2.1对MID伴精神症状组出现精神症状的频数统计,被害妄想,抑郁状态,强制性哭笑,兴奋躁动等症状比较多见。精神症状与痴呆的程度伴有一定关系,即精神症状多见于边缘痴呆和可疑痴呆。且部分为首发症状。其分布情况见附表一:

经上述治疗,作为痴呆伴发的精神症状,治疗2-4周后,MID伴精神症状组兴奋躁动,幻觉妄想,情绪障碍等精神症状好转48例(84%),无变化5例(9%),病情加重,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者4例(7%)。精神症状好转患者,痴呆程度仍在原有状态,相对稳定。3讨论任何形式的脑血管疾病都可以引起疾病都可以引起痴呆,本文86例MID患者伴精神症状组与无精神症状组对照比较,精神症状大多伴发在MID的边缘和可疑痴呆阶段。长谷川痴呆量表等级评分显示:MID精神症状组51例(89%)处于边缘和可疑痴呆,HDS平均分≤19分,MID无精神症状组19例(65.5%)处于痴呆状态,HDS平均分≤10.8分。两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此时需要对症治疗,同时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时间,剂量因人而异,大部分精神症状可改善,MID精神症状组精神症状好转48例(68%)。精神症状缓解后,智能仍保持原有水平,相对稳定,这时是开展增加智能治疗,日常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的良好时机。

总之,本文提示:MID伴发精神症状大多数病例恰在可疑和边缘痴呆状态,如果早期诊断,及时使用脑血管扩张剂,促脑代谢药物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得当,可改善精神症状,对防止痴呆恶化,促进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张梅、于同乐,无症状脑梗塞,124例分析,蚌卜医学院学报1997,22(5): 324、323[2]吴瑞枝,李海林,多发性梗塞痴呆31例临床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3,1(5):312-313

论文作者:景燕玲 杨 敏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7

标签:;  ;  ;  ;  ;  ;  ;  ;  

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精神症状及治疗论文_景燕玲 杨 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