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湿地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生态系统,而人工湿地是一种具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功能性湿地。人工湿地恰好是基于天然湿地的净化机理进行仿造且强化,营造的人工生态系统,其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系统中发生的各种物化反应和生化反应。人工湿地工艺相对简单,维护成本低,拥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水源通过净化体现出生物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增强生境营造。人工湿地发展至今,已是具有多项工程案例的污水处理工艺。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城镇开展建设人工湿地项目,获得了社会经济双重效益。基于此,本文对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的实践应用问题做浅析。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应用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
人工湿地是仿照自然湿地,它主要是借助择选适宜的地理位置、地形,构造主要由水生植物、基质、微生物组成的处理系统。其对污染物的净化主要是通过系统中物化反应、生化反应的联合作用,包括沉降、吸附、络合、分解、固定、硝化反硝化反应。植物根系能明显提高基质内微生物的附着,同时消除短流,并促进污染物沉淀。对较高浓度进水而言,植物本身对氮磷的吸附作用可忽略;对深度处理情况,植物本身对氮磷的吸附起到一些作用。基质是微生物的载体,可缓释供氧,且能够固定湿地植物生长。
湿地系统稳定后,微生物的良好生长使填料表面和植物根系形成了生物膜。污水通过处理系统时,填料及植物的根系可以阻挡大量SS,生物膜的吸附与代谢作用则可以去除大部分的BOD。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能传递释放氧气,基质内可形成不同含氧状态,从而通过微生物的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去除氨氮。磷的去除则主要依靠湿地植物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累积。因此,湿地植物的选择对去除不同污染物的效率也有一定地影响。
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特点
人工湿地的优势在于,建造所需成投资低,控制简单,便于维护,可进行有效可靠的污水处理,建设和运营成本的经济性明显优于传统二级生化工艺。湿地系统凭借本身独特的组成内容类似于自然湿地,一定程度美化了周围环境,全面建设湿地,不仅有效扩大了绿地范围,为建设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最大程度发挥净化污水的作用,获得社会生态双重效益。
但常规来讲,人工湿地的占地面积比较大,虽然通过优化设计可提高水力负荷,但仍然比不上传统二级生化工艺,在建设用地上具有局限性。人工湿地工艺较为简单,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或含重金属的废水的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这种情况一般需要设置预处理,或与其他污水处理工艺联合使用。由于湿地植物的生长状态对于湿地系统至关重要,冬季的时时候污水处理系统不稳定,净化效果会降低,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会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3 人工湿地的基本形式
3.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流湿地系统中,污水在湿地表面形成漫流的状态,以上进上出的形式从湿地表层流过,且维持一定的水位,湿地内部不设置填料,水与植物根部及根部微生物接触,通过物化反应、生化反应去除各种污染物。
表流湿地是最接近自然界状态的湿地,与其他湿地不同的是表面流湿地无填料,我们认为基质和植物根系为微生物的主要载体,表流湿地填料的缺失导致微生物量不够,效率较低,且易孳生蚊虫。而且在寒冷冬季或者北方地区,表流湿地受温差变化影响而处理效果降低,因此其使用不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系统中,污水以上进下出的形式在湿地填料层流动,以水平推流的形式从湿地的入口流向出水端,污染物通过植物、填料、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填料层较深。水平潜流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相对较高,相对表流湿地来说,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到提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是,水平潜流湿地的构造稍微复杂,脱氮除磷的效果也比不上垂直流人工湿地。
3.3 垂直流人工湿地
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包含一个完整的集水和配水系统。污水通过布水装置自填料面上层垂直流到填料面下层,通过底层集水装置排出,污染物通过植物、填料、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去除,其填料层在三种类型中较深。垂直流湿地系统中的溶氧较高,环境有利于硝化细菌生长,系统的硝化能力会比较高。对于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一般来讲,垂直流湿地处理能力优于水平潜流湿地。
4 人工湿地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人工湿地系统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污水处理设施结合使用。用于单独处理的湿地系统,一般需进行预处理,预处理的程度和方式应综合考虑进出水水质、人工湿地类型等因素,保证处理工艺能正常进行。在经济最优性,根据不同进出水水质的要求,可采用适当合理的预处理工艺。湿地系统预处理一般采用一级处理,使系统保持合理的有机负荷,避免局部发生厌氧状态。去除高含量悬浮物质可有效防止湿地进水附近沉淀累积,堵塞。
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表面流湿地设计简单,水力负荷较低,处理效率不高,占地面积较大,但建设费用低,适用于受污染程度比较低的水体,比如地表径流污染、河道生态修复类似项目。潜流湿地虽然相对构造复杂,但其水力负荷较高、净化能力强,处理效果也比较稳定、而且占地面积会减小,可高效处理污水中氨氮,适用于污染程度较高的水体,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尾水深度处理等项目。在进行人工湿地系统设计时,需综合考虑,对比不同人工湿地的处理技术优缺点,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选择合理的人工湿地类型和组合工艺形式。
5 人工湿地应用的完善
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受多因素控制,主要跟负荷、构造形式、布水集水方式,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有很大关系。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可采用多级组合形式,根据进出水水质要求增加预处理、后处理工艺,可减少人工湿地的面积,减少死水区出现,提高净化效果。联可以在系统故障时候,利于停水维护,或者采用间歇式运行,提高湿地系统处理能力。
不同类型的湿地根据其不同优势和不足,采用复合人工湿地组合系统变得大势所趋,组合系统可以多级多样,优劣互补。组合湿地系统,除氮效果明显,可有效抑制堵塞风险同时节约用地。除了多种类型的湿地复合共同作用,还可以采用其他污水治理工艺与人工湿地工艺联用。当进水中SS浓度较高,泥沙与大件垃圾含量多时,可采用预处理工艺,有效增加湿地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湿地进水负荷压力,不易堵塞。当来水的生化性差,含有大分子或者难降解物质时,宜采用厌氧单元与人工湿地联合。将稳定塘与人工湿地联用,数据表明污水经过稳定塘后进水负荷明显增大,而人工湿地对后续污水的深度治理效果明显优化,BOD5净化率甚至高达95%。
总之,人工湿地是以近似天然的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尤其是水资源的再利用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主要采用工艺简单,易于维护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要实现人工湿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深入剖析人工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优化配置湿地植被与基质,从而提高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的能力,在保护生态环境以及缓解水资源危机中起到更多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乐军,宋现财,王静,李喆.DB/T29-259—2019《天津市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解读[J].天津建设科技,2019,29(02):1-4.
[2]曹凯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现状及研究展望[J].住宅与房地产,2018(27):31.
[3]李志坤.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应用探究[J].环境与发展,2018,30(08):53-54.
[4]高宁,王旺,黄勇,彭浩,邢杰,李云博.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08):156-157.
论文作者:梁思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湿地论文; 污水处理论文; 系统论文; 填料论文; 污水论文; 微生物论文; 植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论文;